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龚自珍对中国传统的"圣人"人格提出了质疑,同时提出了具有新社会特征的"豪杰"人格,这一理想人格为传统人格向近代人格的革命性转换提供了思想养料.  相似文献   

3.
<正>《庄子·天下》篇提出了庄子后学黄老派积极人世、开拓进取的"内圣外王"概念,但在《庄子》书中仅此一见,且表述简单,内含模糊,故被淹没在《庄子》悲观出世、闲适旷达的整体风格之中,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后积极有为的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内圣外王"与《庄子》书一起沉寂了数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帝国崩溃,儒学式微,玄学兴起,《庄子》作为"三玄"之一受到士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内圣外王"一语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郭象注《庄》,以"内圣外王"标举庄子思想,并对其做了玄学化  相似文献   

4.
“仁且智”与孟子的理想人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高化取向为旨趣的孔子圣人观,也因固有的神秘化取向而存在一定的理论缺失。对此孟子扬长避短,认为理想人格之于每一个道德实践主体都有着逻辑的与现实的普遍平等性,而且内在根据即是作为仁义礼智四德之浓缩与升华的“仁且智”。就“仁且智”如何促成理想人格来说,孟子针对一般人在心性修养过程中懒于自我反思,所以特别强调了智之于仁的扶持作用,同时针对一般人在人伦实践中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将“仁且智”视为对理想人格的哲学界定。不是孔子的神秘化取向,而是孟子的普遍平等性,范导了中国古代儒学进程中的圣人观;更为重要的还有,对于现代人不懈努力的“仁智双彰”的哲学模型,孟子“仁且智”的理想人格论亦不无借鉴作用。从而,将“仁且智”的理论贡献还诸孟子,并使之发扬光大,就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琍 《中国道教》2004,(2):14-17
在诸子百家之书“圣人”一词俯拾即是并不为《老子》所独有。但“圣人”一词在《老子》出现的频率极高,据初步统计,在《老子》中,“圣人”一词在书中的二十六章中出现过,总次数为三十一次。在总共八十一章“五千言”的《老子》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们也可略知“圣人”所指的角色在老子心中的地位了。所以试着对老子的“圣人”这一角色进行剖析,也不失为一条深入理解老子精神实质的道路。一、最高的智慧化身老于虽不自称是圣人,圣人好像是历史上的人君,或道家的理想人物。但在七十章中对圣人进行分析研究后,可看出圣人实是隐指老子自己,为老…  相似文献   

6.
罗彩 《现代哲学》2022,(3):155-160
王弼、郭象分别通过“体无”“体本”赋予了孔子“自然化”色彩,重塑出儒道相融、名教自然合一的圣人人格,展现了“老庄不及孔”的尊孔趋向。通过寓“无为”于“有为”的手法,郭象将王弼推崇的“上古”“三皇”“五帝”圣人系统延伸至“三王”,阐明这是“有德”的圣人人格下落到“有位”的现实君主人格之必然过程,因而上古、三皇、五帝的无为政治与三王的有为政治都是圣人因时顺势、循道行事及自然无为的代表,这就肯定了圣人所创之名教存在的必要性及三代之制的合理性,实现了无为与有为的统一。此圣人人格与圣人系统在政治上便体现为“内圣外王”的王道理想追求。郭象在王弼主张“本末一体”的基础上以“体用一如”来诠释道与德、圣与王的关系,实现了由王弼倡导的“先圣后王”政治理想向“圣王合一”的转变。以王弼、郭象为代表的魏晋玄学家以孔子为圣人人格、肯定三皇五帝到三王的圣人系统、追求“内圣外王”的圣人政治,本质上是对儒家坚守的社会理想之延续,是对儒家圣人观的“接着讲”。  相似文献   

7.
王谦 《心理学探新》2009,29(2):11-14
中国儒家主要代表之一的孟子,和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斯洛,这两位身处不同时空的学者在各自的思想中塑造的理想人格却具备了许多共通之处。该文从理想人格的提出、形成基础、特征以及实现途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为现代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郭象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独化","独化"的主体是"性"."性"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与此必然性相联系,郭象哲学十分重视"无心"."无心"即顺应个体固有的必然性,这也是郭象所讲的自然的根本含义.顺应必然性意味着自由.郭象哲学有两个基本命题:"安守己分"和"与时俱化".前者为内,后者为外,二者统一就是"内外相冥",这就是郭象所讲的自由.对个体自由的绝对肯定是郭象哲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9.
论女性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格是人的生物性、主体性及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女性人格的历史发展大致呈现出 :无人格——人格男性化——人格独立化的态势。当代社会中女性人格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但以人本身为价值尺度的独立型人格是女性人格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以良知为圣──心学视野中的圣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对王阳明确立的心学圣人观作分析批评。建立在良知基础上的心学圣人观,对于“成圣何以可能?”这一儒家始终关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从“心之良知是谓圣”的命题出发,推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以及“个个人心有仲尼”这样合乎逻辑的结论,王阳明使“圣人”成为一个内在的观念,从而也使它的通俗化变得可能。随后出现的“满街都是圣人”的说法又将这种通俗化的趋势推向极端,反过来却构成对王阳明“致良知”说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人格的分析从来不是抽象的,他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把对人格的分析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现象。通过对人格问题的分析,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作出了入木三分的揭露。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人格     
和谐人格赋予人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它强调构成人格的内部各要素完整平衡、健康积极,表征人格的外部行为体现着与他人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时代,倡导与塑造和谐人格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是摆脱人类困境的现实选择.教育在个体和谐人格的构建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立足于和谐人格培养的教育必须重构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和谐校园文化、创新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格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格的力量作用凸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强修炼,塑造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德行品质和能力素养的统称,气象是人的精神境界的外在展示,人格气象是个体主体或集体主体经长期的生活磨砺和生命体悟所流露出来的特定的精神形象和德行境界。晚明刘宗周师弟子气节立德、经世立功、自得立言,凸显了蕺山学派刘门师弟子群体人格气象的三重面向:因明清易代,刘门师弟子殉节尽义,忠孝气节精神与日月齐辉,尽显忠义人格气象;刘门师弟子入仕谋政则尽心治国,出世读书则重经世实学,言性命之理不舍匡济实策,治学路向和事功实行皆强调学以致用、经世开物,反对谈虚说玄、空论矫作,展露出经世人格气象;刘门师弟子视"自得"为治学根本,更以学以自得为价值追求,强调为学不求苟同先儒,但求言出有理,其著述立说的自得精神彰显了创新人格气象。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结构特点,该研究以内隐人格和词汇学假设作为研究的方法学基础,在预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竞争人格特征调查表,然后对554名大学生被试竞争人格的内隐观进行正式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认同竞争人格特征的前十位是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甘落后、积极主动、不服输、自信、敢于拼搏、执着、好胜心强、勤奋努力;(2)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的内隐观可以分为六个方面的因素结构;(3)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结构中有四个因素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一年级大学生有三个因素显著高于其它年级,有一个因素显著低于三、四年级。  相似文献   

17.
贺麟根据其“新心学”的理论,为中国人的现代转化设计了既承接儒家传统,又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新型儒者形象。为此,贺麟论述了新儒者的人格基础、人格表现、人格态度和人格载体,认为新儒者应该是品学兼优、身心协调、充满向上精神的现代新人。这样的儒者不仅是社会使命的承担者,而且是中西文化优长的结合者。贺麟的新儒者人格是西方工具理性与...  相似文献   

18.
道学倡导不为物役、宠辱不惊、抱朴守真、宽容谦下、以德报怨、物任其性、各安性命,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意蕴和心理疏导功能;其尊道与率性有机结合的人生追求,则体现为一种个体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人格发展路径。汲取其合理内核并对其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将能为当代的人格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中国文化中宗教宽容精神可能性之条件:(1)作为创造性范畴的"道"之"含混性"(ambiguity)与"居间性"(inter-ness)特征;(2)与"道"密不可分的"心"之"无偏"、"无执"遍润万物的"大公"特征以及由此"道"与此"心"所衍生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与忠恕之道这一三位一体的感通思维;(3)遍在四海的圣人观;(4)圣经系统之开放性,这四个结构性因素为三教乃至五教之间的宽容与会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其形成途径的探讨。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根本。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