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道教音乐源远流长,从北魏寇天师变道场直诵为音诵以来,在道教斋醮道场法事中,音乐就成了主要组成部分。那时的《华夏赞》、《步虚辞》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经韵乐章。到了隋代,已形成“法曲其声清近雅”的高雅音乐。唐玄宗是个“音乐家”,在他亲身提倡和指导下,唐代道教音乐得以长足发展。据《册府元龟》所载:“天宝十载四月,玄宗干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玄宗还让司马承祯、李含光、贺知章等分别作了不少“道曲”。宋真宗、宋徽宗也都很喜好道教音乐,作了不少乐章,还把南北朝、隋、唐以来道教乐章汇总了五十几首,用曲线记谱法记录下来,书名叫《玉音法事》,现仍保留在明《正统道藏》中。《道藏》中还有一本《大明玄教乐章》,是用工尺谱记下的明代道教乐章。  相似文献   

2.
1999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卿希泰先生主编、詹石窗先生执行主编的《道教文化新典》(以下简称《新典》)一书。该著作是道教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她的各个篇章就像一扇通往道教文化“妙”处的门,必将推动国内道教文化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道教文化,广义指“凝结”了道教精神的一切存在;狭义上则是指道教的精神形态,诸如道教哲学、道教仙学、道教医学、道教科仪、道教音乐、道教美术、道教文学等。(详见《新典》第5页)《新典》所谓的道教文化主要是就狭义上说的。《新典》内容宏富,全书共十二编,每编三章。具体章目如…  相似文献   

3.
五千言的老子《道德经》,无疑是一部垂范后世、辉映千古的人类文化经典.展阅全书,处处可见洞照宇宙真机和人生真谛的道家智慧.几乎每一章、每一句都值得现代人去品味、去体味、去回味.而源远流长的道教,正是老子思想在中国社会土壤中催生出来的最大的文化果实.道教尊老子之道而立教,老子之道依道教而传续不绝.道教在其本质精神上是对老子道家的一脉相承,它的教理教义无不深深打上了《道德经》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十多年前,香港道教联合会组团到北京访问,曾惠赠中国道教协会一枚纪念牌,上面“道一风同”四个大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来我再读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明初为道教订立的《道门十规》,对“道一风同”这四个字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我认为,“道一风同”这样一个重要理念,不仅反映了港、澳、台、内地及海外道教界对道教一脉相承,共出一源的共同认识,而且在现代道教的发展中也应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在此,我想结合《道门十规》来谈谈对“道一风同”的一些感想。我们知道,道教以“道”名教,“道”自然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更是道教修行和…  相似文献   

5.
卿希泰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宗教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国际公认的道教学泰斗。卿先生以强烈的学术报国精神,在宗教学特别是中国道教研究领域筚路蓝缕,躬耕数十载,学术成果丰硕,为扭转“道教在中国,道教研究在海外”的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上百名道教研究的硕博士生和海外进修生,很多已成长为知名学者、国家级人才,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负责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宗教学专业研究机构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创办了中国高校唯一公开发行的宗教学学术刊物《宗教学研究》,创办了“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奠定了该所、该刊物、该丛书的发展基调,嘉惠学林。本文作者曾与卿先生共同工作,成为长期的学术伙伴,师友情深。本文是作者应邀在“卿希泰学术讲座”第一讲上的演讲稿。讲稿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卿希泰先生的学术人生与学者风范,获得一致好评,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术史留下宝贵的口述史料。  相似文献   

6.
《五岳真形图》在晋代就已作为道教修炼的重要物质材料,后发展出多种抽象的视觉形式。本文从文献和图像出发,分析其视觉特征;其次阐释“真形”乃是道教生命本真的状态,显现为千变万化的“气象”,道教徒借助特殊、神秘的符图实现与“洞天”世界的互动;在美学意义上,《五岳真形图》体现了道教的抽象思维和象征思维,道教徒企图通过特殊的视觉形象控制超自然的力量,维持体内小宇宙与身外大宇宙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继《周易之河解说》之后,中国社科院李申先生又推出了他的新作《话说太极图》。随着前几年“周易热”和“道教热”的迭兴,“太极图热,也悄然兴起。几乎可以说,研《周易》者无不论“太极图”,谈道教者无不讲“太极图”,就连那些与道家略沾一点...  相似文献   

8.
前 言 1987年11月10——14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收到全国各地研究道教学者、专家的许多论文。当时几家杂志社商定:分别选登。卿希泰《试论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陈兵《道教之“道”》、刘仲宇《道教思维方式探微》已刊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1期。孟乃昌《说中国炼丹术内外丹之联系》、丁贻庄  相似文献   

9.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系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项目,将与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道教与中国古科技》结合进行。由于《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项目内容涉及学科领域众多,研究人员队伍庞大,经费需求高,仅依靠国家拨款显然难以完成任务。香港圆玄学院得知此一情况后,经过反复研究、考察,决定对项目予以资助。7月14-16日川大道教科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和学术研讨会议就是在圆玄学院的单项资助下召开的。研究中心和课题组全体成员衷心感谢汤国华会长及夫人刘素绚女士、赵镇东主席、汤伟奇副主席、圆玄学院文化学术发展委员…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教》自 1987年创刊以来 ,至今已有十五年。十五年来 ,作为中国道教唯一的全国性刊物 ,在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下 ,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作者和读者队伍不断扩大 ,发行量也逐渐增加 ,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一份介绍中国道教和道教研究的较有影响的刊物。一、简况与成绩《中国道教》是在五十年代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道协会刊》基础上创办的 ,是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宗教刊物。在宗教上 ,坚持“在教言教”的原则 ,以维护道教界的合法权益、代表中国道教信仰者的心声、反映中国道教风貌为己任 ;同时 ,肩负着协助政府宣传宗教政策 ,对道教…  相似文献   

12.
逸山 《中国道教》1990,(1):14-15
1989年9月6日至8日,中国道教协会召开了“道教文化研讨会”。与会成员以各地道教界学者为主,也邀请了一些教外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共三十五人。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李养正在会上介绍了中国道协开展研究工作的主要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他说,中国道协的研究工作是从1961年开始的,“文革”期间中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1979年中国道协恢复工作以来,研究室先后撰写、编辑、整理、出版了《中国道教史提纲》、《道教史资料汇编》、《道教知识手册》、《道教概说》、《道教仙话》、《道教养生法》、《洞天胜境》等二、三十种书籍。  相似文献   

13.
论道教拟兆     
中国古代,对于“征兆”问题一向颇为重视。先民力图通过征兆预测来事之吉凶。开初主要是以自然物象为征兆;后来则对自然物象进行模拟或抽取,并以人工符号作为其代表。这种人工符号便具有拟兆意义。在道教典籍中,有关拟兆的资料颇多,但至今缺乏研究。本文从文学作品《鼓掌绝尘》所反映的道教文字拟兆──签诗入手,进而搜罗《道藏》中的大量拟兆,分析其原型与思想内容、艺术特征,力图透过这一窗口,以窥视道教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悦 《宗教学研究》2012,(1):99-102
南宋社会环境的转变,使道教自身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南宋理宗延续了之前的道教政策,并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在宋理宗的支持下,天师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成为“三山符策”的统领。女冠吴知古事件引发士大夫的议论。在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太上感应篇》被宋理宗大力推广。以上事例表明,在理宗时期,南方道教内部整合、三教融合加剧;道教向世俗化方向又跃进了一步。 张悦,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0级硕博连读生。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崇神,唯独中国道教才拜仙。仙——《庄子·天地篇》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释为“长生仙去”。可见,仙是中国古人运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种肉身长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别表达了有限之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与许多宗教歧视妇女不同,道教从阴阳和合出发,倡导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权利,对妇女抱有一种宽容甚至尊重的态度,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女性。与此相应,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在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宗教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时,获悉一件清代道教的重要史料被发现。 发现人是江西赣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劲峰先生。刘劲峰自1994年起在从事“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的课题研究时,先后在宁都、石城、安远、上犹、崇义、兴国、会昌等7个县中的12个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了艰苦的田野调查。刘劲峰的研究成果《赣南宗族社会与道教文化研究》一书近日已经在香港出版。 据该书的《崇义上堡的民间道教文化》一文介绍,刘劲峰在崇义县上堡乡调查时,从上垅坛的掌坛道士罗栖东手上看到了一份樟溪坛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1)唐代道经《上开经》《内音经》中有关十一曜的记载为后人篡入,补入时间或在南宋及以后。(2)杜光庭著作中只有九曜,没有十一曜。(3)唐末宋初,以《灵台经》为代表,通过对本土天文学“天一星”“太一星”以及孛慧星理论而非术数学“十神太一”和“九宫贵神”思想的采撷,道教进一步完善紫炁与吉事、月孛与凶事相对应的星曜形象。进而借助真宗崇道之机,不仅“紫炁”与“天一”、“月孛”与“太一”合称成为道门仪范定制,而且十一曜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整体而言,道教对域外星曜新思想的回应十分迅速,显示出道教对外来文化的敏锐和包容。  相似文献   

18.
道教是中华大地上孕育出来的一朵宗教奇葩 ,是华夏沃土中由民族精神追求、道德礼义、民族信仰、文化渊源、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结合而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 ,她的初期是张陵创立的道教五斗米道 (注 :教内称正一盟威之道 )。由于多种原因 ,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史典中都对张陵的五斗米道记载甚少 ,而且对其称为“米贼”。唯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 ,将道教五斗米道创立的全过程记载得最详实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华阳国志·巴志》中载有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巴师勇锐 ,歌舞以凌殷人 ,前徒倒戈 ,故世称之…  相似文献   

19.
由北京大学博士张其成主编、以一批青年博士为写作主体的《易学文化丛书》已由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本丛书从多个独特的新视角揭示了易学文化的内涵。及其对我国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渗透和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丛书共计十种,分别为:张其成教授著《易道主干》,《易图探秘》,《易学与中医》;王新春教授著《神妙的周易智慧》;曲黎敏、彭贤博士著《易道气功养生》;亢羽博士著《易学堪舆与建筑》;任俊华先生著《易学与儒学》;詹石窗教授著《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王仲尧博士著《易学与佛教》,《易学与中国管理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06,(5):62-62
胡诚林在2006年第2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试谈道教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章认为,大力弘扬无为之德,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精神内涵,是当代道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的途径与内容之一。无为是有为的基础和前提,“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无为到有为的认知和选择层面。要想有作为、作为好,必须“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弘扬、倡导道教“无为之德”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清心寡欲、为而不争、谦让奉献的无为境界,能引导人心向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