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维度;前者是“构成思想”的维度,后者则是“反思思想”的维度。因此,哲学对科学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中介所构成的反思关系。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运用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思维方法去探索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奥秘,获得关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改造世界、造…  相似文献   

2.
从实体思维到实践思维--兼谈对存在的诠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通常伴随哲学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存在范式的转换 ,通常伴随存在的诠释方式的转换。 2 0世纪以来 ,人类思维 (包括哲学思维 )正发生静悄悄的但又是实质性的变革。反思并自觉地凸显这一变革 ,对把握当代哲学的特点与走向来说 ,是一个基础和前提性的工作。本文拟从诠释存在的思维前提入手 ,对这一变革做一粗浅探讨。我的基本观点是 :传统哲学思维是实体思维 ,现代哲学思维是关系思维和过程思维。对关系思维的进一步深化 ,客观上要求我们明确主体和实践视角 ,进到实践思维。当然 ,哲学思维方式的概括、表述可以是多角度的。我…  相似文献   

3.
追寻本原、本体乃人类本性使然。哲学上讲的"本体"有不同的形式:有概念化本体,也有情境式本体。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原、本体就是情境式、境域化的本体;与此相应的思维方式是情境反思式的。在孔子、老子、庄子、禅宗思想中,都有一种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同在的情境化了的思维方式和相应的情境化本体。中国古代哲学的情境本体和情境反思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特色,是我们的思想瑰宝,值得大力发掘。  相似文献   

4.
哲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因为哲学是人类知识的最高表现,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正是哲学最能显示人类知识的两大领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本起源的共性.是它,担负起概括和综合各种现象的共同点,因而成为所有学科的共同的方法论,以及既是自然界,又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家为自己确定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发现范畴并对之进行分析。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可以从恩格斯的如下论断中表现出来:自然过程、人类思维和社会历史现象全都受单一的一组最普遍规律的支配。由此可以推出,如果存在着这样的规律,那么也必定相应存在着一些普遍的、作为这些规律的相应构成内容的范畴。至少这个看法的明显推论之一  相似文献   

6.
真之结构和内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没有思维动物,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没有任何对象或事件会是真的或假的。构成本文的这些讲座是为纪念约翰·杜威(John Dewey)所做。他得出过两个结论:达到真不能是哲学的一种特殊的特权,真必然与人类兴趣有本质的联系。他蔑视那种经验研究和一般实践所难以理解的、把真看作思想与现实相符合的哲学传统。他相信这幅关于真的图画是为下面这个论题服务而设计的:哲学家具备一种得天独厚的技能,可以获得一种与科学不同并且高于科学的知识。杜威在《经验和自然》(纽约,1958年)写到: ……大量证据表明,在哲学方面人们最热衷于真,这是引起怀疑的问题。因为这通常一直是为声称是一种专门达到最高的和终极的真的机构做准备工作。事实并非如此……真是一些真的聚集;这些构成真与关于事实的最现成的探究和检验方法相一致,而这些方法,若是在一个单一的名字下聚集起来,就是科学。因此,对于真而言,哲学并没有超群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主要文明中,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彼此密切相关。但对思辨哲学家而言,哲学和宗教由于都具有终极关怀,因而有着本质的关联。怀特海哲学以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严肃地讨论了这种关联。对怀特海来说,最重要的宗教问题是生命的意义的根基。他并没有把宗教的本质视为超自然的,这可以避免把一个超自然的上帝当作崇拜的对象。由此怀特海表明,哲学和宗教的真谛在于拥抱具有包容性的终极原理,超越文化中心论、民族主义和人类中心论等封闭思维所带来的排他性和狭隘性。  相似文献   

8.
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存在人类普遍价值标准?普遍价值标准如何才是“普遍有效的”?这问题涉及对普遍价值标准论证。有三种方案:本体论、现代科学范式和生活世界。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对普遍价值标准进行证明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属于一种依据先在的预定本质论证价值物之普遍性或终极性的思维形式。本体论对“是”的思考设置了某种普遍有效的终极价值标准,终极存在被说成是最高价值。因此,本体论更多地是“承诺”而不是“论证”。它不可避免地将人的思维陷进两个基本困境之中:第一,自我中心困境。本体论以“承诺”为前提进行最高价值的普遍性论证,实质…  相似文献   

9.
论哲学在场的方式——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哲学的在场与在场的哲学一种哲学在场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进言之,哲学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材料、知识、概念而成为训练哲学思维的工具,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价值立场。以此种标准看待,哲学的在场就不仅仅是指一种哲学正在言说着。哲学的是否在场在于以何种方式言说:倘若以常见或意见的形式言说,不能见出时代的精神来,它就只是在世而已,因为言说者是在世的。在场与在世不同:首先,它是在关键的时候出场,出场就是显现,但显现不是一般性地立在那里,不是不作为,而是有所为。其有为的方式就是言说时代要求它说出的那些东西。这些东西是…  相似文献   

10.
本体的反思与表征--追问和理解哲学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看来 ,追寻本体是哲学存在的根据 ,对本体的反思与表征则是哲学存在的方式。一、追寻本体哲学为何存在 ?这是对哲学的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这个追问不仅直指哲学存在的根据 ,而且直接把哲学存在的根据诉诸于人类的存在。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 ,哲学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何在 ?这就是对哲学存在的人类性根据的追问。这种追问 ,把对“哲学为何存在”的追问诉诸于对“人是怎样的存在”的追问。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三的普遍认同,如果单从形式的角度说,其不仅客观反映了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而且透析出人类生命结构中对形式美的感性认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造型观念和思维定势还在更深的宇宙哲学层面上验证了三生万物这一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2.
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自哲学产生以来它就存在了。但是,对于什么是辩证法,不同的哲学有着不同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并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规定。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4页)。这在表面上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  相似文献   

13.
哲学的任务就是对科学所使用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分析,这是分析哲学的教条之一。因为他们相信,“通过对语言的一种哲学说明可以获得对思想的一种哲学说明”。而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种综合的说明”。具体到伦理学,在这个领域,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对“善”这个伦理学根本词语的意义的澄清,这就是所谓元伦理学的方向。对于一个真正打算让伦理学既能通达天理(形而上学)又能脚踏实地(指导人类的生活和行动)的学者来说,这样的立场当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了关于人类理性的一种新型观点,即抽象化思维不具有超出形象化思维的独特形式,而是沿用了感知与运动的概念和规则。这一观点约束了理性的自由,从而必定会影响我们对哲学的评判和预期。本文简要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并探讨了其哲学意义:一是以体验主义取代客观主义作为新的哲学纲领,二是分析并批评哲学中的理论构建方法,三是消解通过概括使复杂知识系统变得可被理解的哲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生存结构与心灵境界——面向21世纪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哲学可视为一种“生命哲学”或“生存哲学”,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生存结构”或“生命结构”,而这种生命结构本质上又体现为阴阳结构.阴阳结构或阴阳范畴,从其内容来看,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心灵结构,同时也是我们的心灵境界,体现了一种生命关怀或“生命忧患”意识;从其形式方面来看,则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当今人类面临着许许多多紧迫的世界性、全球性问题,以《周易》哲学为代表的中国生命结构哲学或许能够给我们以相当的启示.答案就是;多元一体,共存互补。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6,(6):69-77
1932年发表三卷本《哲学》之后,雅斯贝尔斯便着手阐明哲学逻辑学。他的鸿篇巨著《论真理:哲学逻辑学第一卷》(1947)不单单是知性逻辑学,而是现实生存的人的全部逻辑学。这部作品从对"时代的真理"的简要反思入手:真理不是占有,而是道路。真理"生成于思维与生活的相互交融中"。在真理之路上,人想成为他自身,他把这个永恒的、远离现实的思维经验为一种违反其本性的东西。因为思维的真理性仅仅在于"它发生在时代中,并且与生活本身的历史现实性固结在一起"。对这一哲学逻辑学,雅斯贝尔斯时而称之为"基本思想"、"基本知识"、"第一哲学",时而称之为大全样式的哲学或者用其自创的术语称之为"大全论"(Periechontologie)。对于他来说,大全论这一基本思想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说明了真正的哲学思维的意义:人类正是通过参与大全存在,亦即通过参与出于起源的生活而走向人类自身。在此,他追踪一种三个层次的工作概念:第一层次对逻辑学史的分离过程进行描述;第二层次对这一过程进行概要性地综合;第三层次对理论的、意识形态的和科学个别定理进行批判。雅斯贝尔斯哲学逻辑学的核心思想是"大全论",即大全诸样式的学说。雅斯贝尔斯率先把人格发展这一动态过程加以主题化,从而使业已丧失殆尽的一种有区别的德国哲学重新归于生效。根据雅斯贝尔斯的观点,理性属于人格发展的动态方面,它与归入合理层面的知性截然相反。理性是共同的生活和追求统一的意志,它把不同的现实层面和心理基本功能联合在一起。在此意义上,理性不仅是哲学逻辑学的源泉,也是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背景和本原。  相似文献   

17.
哲学的本质和灵魂,是对主体和客体、人类和世界、意识和物质的相互关系的辩证思维过程。从总体上可以把哲学分为两部分:从静态考察,它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这是辩证思维在一定实践基础上的概括和凝结;从动态考  相似文献   

18.
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可以看为一个从理想到规范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从原来是根据理想化简单的要素去设想语言和世界,而后来则把语言和世界理解为是受固有的规范所指导的人类实践。从逻辑的理想到人类的规范,这就是他走过的道路。。(这也是从哲学一作为一设想到哲学  相似文献   

19.
论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中一个最重要也最富特色的时期。在半个多世纪里,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极不同色彩的哲学学说如雨后春笋,它们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无情的批判,刚建立起来的一种哲学体系瞬息之间就为另一种哲学体系所代替,而等待着这另一种哲学体系的也同样是被取代的命运。在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至"轴心时代"古希腊脱魅程度仍然有限,怪力乱神思维仍然盛行,这就难免对新出现的理性化程度更高的精神样式philosophia产生影响,使"哲学家"新思维与神话旧式思维之间出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这就是为什么不仅被视为保守的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带有浓厚的神学色彩,而且唯物论者如伊壁鸠鲁、卢克莱修的哲学也未能摆脱诸神的纠缠,甚至公认最彻底的古代唯物论者德谟克利特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无神论者,而可以说仍然是有神论者。尽管如此,虽然古希腊世界的脱魅采取了一种神学与哲学纠缠不清的philosophia的样式,虽然同先秦中国儒道哲学和史学思维相比,philosophia明显依赖于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却不能简单地斥之为"迷信"。同之前支配希腊人头脑的神话相比,philos-ophia终究是一种理性化程度更高的思维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