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人日报》1998年2月7日第一版《社会新闻视点》栏目内,刊登了一篇署名三思的新闻报道,眉题是“寺庙香火盛,烧香拜佛多”,主标题是《现代迷信正在卷土重来人这篇报道存在严重常识性错误,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相违背。在如此显著位置上发表,其它报刊争相摘登,广泛传播,给人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首先,眉题同标题互相矛盾。“寺庙香火盛,烧香拜怫多”,从眉题看,这句话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引下,信教群众重新获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能够自由自在地到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寺庙,是信教群…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7,(2)
近年来,有些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寺庙香火旺盛,佛事频繁。我们首先应当肯定,烧香、做佛事是广大信教群众表达自己宗教感情的一种方式,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属于正常的宗教活动。现在的问题是作为管理寺庙、住持佛法的僧伽应当怎样使自己所在寺庙的香火佛事的形式和内容,既要符合佛教坚持正信的宗旨,更要遵守政策、法令的规定。这是当前寺庙管理工作中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我们注意到有不少寺庙在佛事香火方面,程度不同地夹杂着诸如焚烧纸钱、锡箔、纸人纸马,以及求签、问卦等与佛教精神背道而驰的迷信活动,而我们管理寺庙的人对此有的听之任  相似文献   

3.
哪个是佛?     
一个小伙子特别信佛,为了求佛,他放弃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走上漫漫的拜佛求佛之路。他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一直没有找见他心中真正的佛。但是小伙子是个有恒心  相似文献   

4.
封建迷信回潮的特点 城乡互动,泛滥成灾。过去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大多在农村,而且文化程度越低的人受迷信影响越深,越热衷于参与迷信活动,特别是封闭落后的地方,算命看相,求神进香现象尤盛。而近年来情况有了变化,城内相信迷信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交通便利了,通讯发达了,出现了城乡互动的不良势头,从而加速了封建迷信活动的泛滥成灾。苏北某县有个千年古水塘,巫婆神汉们造谣说塘内有个“大仙”,只要到塘边献上贡品,烧香跪拜后再喝塘内的水就能治百病。起初是本地人排成长队到水塘边求“仙水”,后来连大中城市和毗邻省的人也赶来喝仙水,有些城里人包车不远千里来求“仙水”,高峰期这个水塘边的人日流量达数万之多,把周围群众的庄稼都踩坏了。 与上述情况相对应的是农村人到大城市和风景旅游区的寺庙去烧香拜神的人日益增多。农村人已不满足于参拜当地乡村的小庙小神,他们相信城里那些大寺庙的神仙灵验,有的不惜卖掉粮食、牲口筹钱结伴远道进城烧香求神。笔者不久前在浙江杭州市的灵隐寺前,见到几百个从安徽、河北、江苏  相似文献   

5.
下下签     
正有一年我到屏东乡下旅行,路过一座神庙,就进去烧香、抽签。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我把抽签当成有趣的事,一点也不稀奇;但那一次在屏东庙里的抽签却是稀奇的,因为抽中的是一张"下下签"。在我的经验里,抽的签至少都是中上的,很少抽到坏签,那是我抽中的唯一一张下下签;尤其是那时我的生活、工作、情感  相似文献   

6.
名山上多有神庙,游览名山的游客和到神庙进香的香客经常是同路人。 有一次,我到一名山游览,跟随一帮香客上山。路边有一些盲人在那里喊:“请抽个签,算个命吧!”“你的面相好,能当大官的。”有一个不瞎的人向我打招呼。我应一声:“过时了。我都58岁了,还怎么能提拔?而且我也不想当官。”他没再说什么,我照样走自己的路。 走到庙前,看见很多人正在烧香。香烟缭绕,弥漫于松柏之间。庙前有几个妇女正在卖香。有一个妇女也向我兜  相似文献   

7.
《新华每日电讯》2月28日头版刊登题为《有官员10多万烧炷香,查查他是谁》的报道说:“在南岳衡山,每年春节前后和一些‘神灵’的‘生日’到来之际,前往烧香的领导干部的专车络绎不绝,新年的‘第一炷香’竟然炒到10多万元。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加入到烧香行列,竟毫无顾忌地‘烧头香’,甚至一掷万金地捐香火钱,这一现象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觉。”今年元旦、春节北  相似文献   

8.
理诤 《佛教文化》1994,(2):14-16
常听人介绍说:“这里原来有××寺、”“那边是座××庙。”可是放眼看去在那原是××寺的地方现在是一个工厂,在那××庙的旧址上只有断壁残垣。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我也常接触到某地要求修复××古刹的来信,或听说某地为了一座寺庙的归属扯皮打官司的事。 寺庙的废与兴包含着多种因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雍和宫的跳布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和宫是位于北京东城的一座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寺庙,它的名气很大,大到您如果向一个北京人或一个到北京的外国旅游者问起佛教,他很可能茫然,而您进一步提及“雍和宫”,他立马就会眉飞色舞起来,告诉您一连串很生动的但不很准确的“佛教知识”,其中最精彩的段子多半就是“打鬼”(“跳布扎”)——雍和宫没法不具备如此之大的名声,它原是那位著名的清雍正皇帝登位前的王府后来改建为喇嘛庙,到今天也有280多年的历史了,用一句官话讲,它生动体现了我国和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汇,所以到今天它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0.
就都市寺庙服务社会这个主题,笔者前一篇文章《关于寺庙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侧重于"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本文则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作为教内第一间①旨在满足社会公众个体消除、舒缓身心之苦的咨询机构,没有先例提供参考,从缘起筹建到日常运作,无一不是在探索中实践:合作方的选择、咨询师的甄选与搭配,关系到能否满足咨询者(来访者)的需求;对咨询者的诉求分析,是对"苦谛"的现实探究,成为下化众生的基础;就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可折射出上求佛道路径中被忽略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佛艺奇葩     
心中大波 ——读胡颖州的画 黄永厚 颖州帮我化缘,打着请我做道场的旗号把我拉到他家乡去。路上我问他:“别人下海了,您不打算潇洒走一回?”听了我的话,他把一直瞪在窗外的眼睛挪过来说道:“画了这么久,舍不得呀!”泛海是身外求佛,惊涛骇浪中有刺激;画画呢,种种审美全在证之心中这根独木桥上了,寂寞而宁静,需要十倍、百倍于泛海的自恃力,咦!黄茅白苇,见  相似文献   

12.
解脱自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有一次,他向达摩祖师请求:“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道:“把心拿来。”慧可于是到处找心,最后只得向达摩说:“弟子找不到那颗心。”达摩于是开导他说:“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现在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3.
解脱自己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有一次,他向达摩祖师请求:“请老师为我安心。”达摩当即说道:“把心拿来。”慧可于是到处找心,最后只得向达摩说:“弟子找不到那颗心。”达摩于是开导他说:“如果能找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现在我已经帮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吗?”慧可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4.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名小职员,每逢远行住旅馆,他总要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日常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要写上那几个字。同事因此叫他“每桶4元”,而他的真名倒很少有人叫了。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他邀请“每桶4元”共进晚餐,商讨公司发展大计。这名职员就是公司第二任董事长阿基勃特。除去他天赋的经营能力,除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寺庙可以勉强比拟为商店,那么春节或许就是消费的"旺季"。北京雍和宫,正月初一即有7万余人前来烧香祈福,更有一位湖北信众,为抢得"头香",寒风中苦候庙外20小时,可谓是至心恳切。不过仔细回忆,年年此类报道皆似曾相识,并不令人特别惊诧。每年春节时,基本上都在不停地重演类似戏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几乎都会在此刻齐涌寺庙道观,为求来年的运势燃香祈福。只不过每到此时,人潮汹涌的气势,多少还是让  相似文献   

16.
活佛速写塔尔寺,有十几位活佛,但由于种种原因,我见过的只有六位。一位是格嘉活佛,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子,生活清苦,对于信众的供养和钱财看得很轻,经常喜欢离开寺庙和自己的“格嘉活佛院”,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去静修禅定,偶尔回到寺庙,便连续数日给青年僧人讲经。我仅见过他两次,话很少,但有问必答。青年僧人谈起他,都带着明显的敬意,他们对他的清心寡欲、安祥超脱称羡不  相似文献   

17.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里,有一位职员名叫阿基勃特。他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下“每桶四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作“每桶四元”,而他的真名倒没有人叫了。石油大王、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大感惊讶地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扬公司的声誉,我一定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这实在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可在偌大的公司里,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愉快地坚持着去做了。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79岁高龄的灵照法师,从1963年到1981年,坚持义务植树,二十九年如一日,为美化寺庙环境、绿化祖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53年,灵照法师在五台山灵峰寺任“当家”职,看到寺庙周围树木稀少,感到自己有责任栽种树木,庄严圣地,为朝山拜佛的人和游客创造一个幽静清新的环境。于是,他亲自动手育苗、栽种、管护,三年内植树五千多株,使灵峰寺的自然风光更加幽美。  相似文献   

19.
旅途闲话     
乙(作者):旅途闲话开始了。在你提出问题之前我先给你说一件小事,作为开场白。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为了活跃气氛,让我们的谈话更闲适一些,轻松一些。十几年前,宗教场所刚刚开放,去寺庙烧香的人还不很多。有一次,我去杭州,在一座大庙的大殿里,看到几位信众很虔诚地在拜佛。我惊异地发现这里面居然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他是一位物理教师,平日特别强调实证科学,从未发现他对宗教有什么兴趣,可是他这时的神态却是十分虔敬的。我是个过来人,很能理解人的心情。我马上想到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害怕别人误解,不愿意完全地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20.
李向平  高虹 《法音》2008,(11):45-53
(三)寺庙的经济活动 关于寺院经济方面。以寺庙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是寺庙组织的经济资源,它关系到寺庙的自治自理,也是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行为。韦伯认为:“行为‘理性化’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对约定俗成的风俗的内在服从,让位于对利害关系格局的有计划的适应。”寺院经济与寺庙组织结构和制度的建设及更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