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军 《管子学刊》2007,1(2):66-70
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性、世界性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相似文献   

2.
论民族精神现代化广东社会主义学院林卓才民族精神属于民族凝聚力的指导性要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指导民族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称之为民族魂。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赖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对民族精神应作较为全面的表述。概括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应有其时代特点。对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除了包涵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外,还应该包涵我们民族在现代化实践中铸就、与现代化相适应、能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民族的时代精神。这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实现民族精神现代化,要解决好科学地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的本质问题。我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存在着中西文化碰撞的问题,但主要不是中西文化冲突,不是民族精神西方化。因此,不能以民族精神需要现代化为理由搞全盘西化,也不能以反对全盘西化为理由而回避民族精神现代化。我还认为,把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看作是中国古今文化冲突,要现代化就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进行根本性的革命的观点,也值得商榷。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基本的实践是生产活动,主要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精神文化,其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相斥的,中国传统文化阻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两种观点均有理论的说明,但依其论述,主要依据还是历史史实。“相容说”依据的史实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某些东亚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以这种传统文化为主导文化的背景下,取得了现代经济高速成长的令世人瞩目的业绩。“相容说”依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并非悻行,“西化论”是错误的。“相斥说”依据的史实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似乎和传统文化始终处于一种互相矛盾的状况,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现代化发展不能摒弃国家历史文化,反而要强调中国元素的融合发展。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改变"千城一面"的窘境,更能弘扬国力,增强国家形象、国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苏州博物馆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的设计表达中可以感知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城市环境中散发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 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应看作是一种缺点。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而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端有害的。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国佛教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理当由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传承和发展。这种传承发展,既不能与传教相混淆,也不允许假借文化之名进行传教活动,但亦不能因为佛教文化有宗教的一面而将其排除在全体社会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外。因此,适当区分"宗教"和"文化"就十分有必要。宗教对信众有绝对的意义,文化则对所有大众都有普遍价值。基于此,佛教在当代社会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就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作为宗教,承担起延续佛陀慧命的责任和使命,二是作为文化,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资粮。作为宗教的佛教和作为文化的佛教,其实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各有所侧重,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境中,它们可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如此,人们在许多场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不太愿意甚至不敢明确地提弘扬优秀中国佛教文化的现象就能逐渐得到扭转,中国佛教文化在社会中被广为研究和传播,既不会有传教之嫌,也不会导致佛教的"泛文化"化而影响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将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和全体中国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原道》2015,(1)
我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治理秩序史和法治中国化两个领域。传统中国国宪、宋代司法传统和近代行政法史是我在第一个领域关注的话题,三者分别回应了华夏先贤如何通过发明和运用治理智慧为共同体实现宪法意义上的"安身立命",宋代治理者集团如何通过建章立制和断狱听讼因应"人心政俗之变"进而重建社会,民初平政院法政人如何通过裁决行政诉讼案件在"帝制走向共和"之际建构国家治理秩序等问题。我也通过对生育国家干预和夫妻财产制的历史、法理与伦理省思,初步切入了法治中国化的论域。基于这些研究,我提出"法治中国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论断。所谓"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被解释进而推动为"回向华夏治理正道,重述传统治理秩序"。作为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主要思想阵地之一,今后《原道》可以在坚持"中国"与"儒家"之立场与情怀的前提下,进一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前述解释和推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和"小康"分别代表了先秦儒家向往的两种不同程度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同"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政治理想,而"小康"则是相对于"大同"的一定时段的低度的社会政治理想,也是较为现实的一种理想。为了实现"小康"的社会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提出了以礼治国的国家治理原则。邓小平对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科学阐释,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的奋斗目标。它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勾画了蓝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问:今年是五四文化运动七十周年,为了纪念她,你们编了一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丛书,其宗旨是什么? 答:这套即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丛书,是由我与周文柏教授共同主编的,其宗旨在于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使各职业、各阶层的读者领悟中国现代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既不是欧美式的现代化,也不是苏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道德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道德现代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有两个不可逾越的理论阿题: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转换点与结合点是什么?为什么传统道德能对中国社会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它与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在哪里?这些问题,当然可以从中国特殊的社会存在中我到答案,然而,作为理论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在道德自身的逻辑原理中获得本源的解释。这些问题的秘密,深藏于中国道德特殊的精神取向与原理中。中国道德的精神是什么,或者说,中国道德的精髓与真谛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德”“得”相通。“德”“得”相通是中国道德精神的最本质的表述,…  相似文献   

13.
邵立良 《天风》2017,(1):40-41
新的一年来临了,有基督徒认为传统春节有很多活动带有迷信色彩,基督徒应当注重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和元旦新年,而非传统春节。的确,基督徒当怀着虔诚、敬拜和感恩的心对待这些基督教传统节日,感恩上帝的恩典和拯救。但春节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之一,基督徒不应该排斥,而应当融入和吸收。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但传统节日中确实有一些不合基督教信仰传统的迷信活动,对此我们应当破除迷信,融入文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先生指出:自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中叶,中国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临终前他又说,中国文化一定会在21世纪大放异彩。我以为把这两句话综合起来,就是儒学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所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向西方学习,只靠儒学是不行的,但儒学中的积极因素却能对西方的现代化起到纠偏扶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车仁锡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2):109-128,162
超越文化的相异性 试图界定今天的多元文化世界的一切哲学争论,一般均围绕相关地区的各种不同世界观之间的比较而展开。看来,在考察可公度性还是不可公度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传统的比较方法中,有两种不同观点相互冲突。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以有效说明的方式比较它们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极其深刻,所以它们是不可比较的。而在第二种观点看来,不论何种文化传统,其基本内核是可以认同的,而且不管是哪种文化,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虽然这个基本内核可能具有不同解释,但它提供了各种文化之间对话或交流的一个必要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三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关系来理解.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传统中国的家族制度(家长制)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作为传统社会中承担整个民族精神气韵的载体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征符.选择了"家族"视角的作家们,都无可回避地遭遇到了关于文化的选择.由此,家族文化文本中文化冲突的营造,也就成了作家阐明特定时期文化趋向的方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大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课题有三个要点:一是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外延与内涵、结构与功能、精华与糟粕;二是准确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的条件与要求、内容与特点、过程与趋势;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着重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批判与继承、重整与革新、综合与创造。作为三个要点之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大课题,而探讨儒、道、佛三家的关系又是传统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而艰难的任务。 自东汉以降,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逐…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学关于主文化的理论观点,可以将主义化细分为主导文化、主体文化、主流文化.回顾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主文化在三个维度上一直处在消长与变革之中,并由此使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呈现出相应的演变历程.针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碎片化"的态势,要大力建设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标志的主文化,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尊重差异、包客多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丰硕成果。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争论还在继续。有些学者认为未来的21世纪,人们的思想观念将发生重大飞跃,往昔的传统文化无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从而完全被博物馆化了。有些学者则认为,人类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也有其不可断裂的连续性。然而,在这世纪末期,有许多人为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命运而忧虑,也有许多人对此持乐观态度。事实上,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争论,有利于对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这一课题的深入讨论,也有利于各种学术观点的自我完善。鉴此,笔者试图对此发表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