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学者往往倾向于对《墨经》中说明利这个重要概念的文本利,所得而喜也作快乐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墨家在此是把喜或快乐等同于利,或者作为利以及道德正当性的标准。但实际上,墨家在此处只是对利进行了语义和元伦理学层面的说明,并非在表达快乐主义的规范性立场,甚至不是在表达任何一种道德上的规范性立场。快乐主义式的解读对《墨经》甚至整个《墨子》文本包含的对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层面加以区分的意图认识不足,与《墨子》其他地方明确表达的规范性立场不一致,其错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将西方规范伦理学的框架套用于早期中国哲学的这一常见但却值得商榷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在模态逻辑的研究方面,目前在国际上是比较活跃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们把时间的要素也包含在模态的概念中,扩展为关于时间模态的逻辑.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在我国古代逻辑著作《墨经》(后期墨家所作,成书于公元前四至三世纪)中,已经讨论到时间的模态。中国古代逻辑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语言,探讨了时间模态词  相似文献   

3.
《墨经》第六十一条: 《经上》:“端,体之无序而最前者也。” 《经说上》:“端:是无同也。” 这是对“端”的定义和解释。历来《墨经》研究者对这个定义和解释发表了各种各样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下面四个问题: (1)“端”是几何学上的点,还是物体中不可分的质点?主张是几何学上的点的有钱宝琮、方孝博等;主张是物体中的质点的  相似文献   

4.
沈有鼎同志所著《<墨经>的逻辑学》五十年代中期曾在《光明日报》发表过。此后,不时修订,屡出新解。今年春,乃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近期内即可见书。《墨经》因讹脱错简太多,是最难读的一种先秦古籍。沈有鼎同志诂解《墨经》中有关逻辑学的文字,纠正了过去注释家的不少错误,终于使这些文字可以读懂、讲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墨经》所说的“明同异”概念不仅是一种逻辑学理论,更是一种正当性思想。在战国“诸侯力政”和大国竞争的情况下,《墨经》正是通过辨别语言和行为的同异、对错、是非、善恶等,希望重建伦理与社会的正当秩序。“明同异”作为《墨经》的“正当性”思想,既包括辨别名实是否一致或相符,从而为正当命名确立统一的规范;也包括评判言论主张的是非、好坏,从而为正当言说与辩论提供清晰的标准;同时更包括通过判决“利害”与审查“治乱”,来确保道德行为与政治秩序更加普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曾立格 《心理学报》1983,16(1):31-38
《墨经》是一部以阐述逻辑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其中蕴藏着不少珍贵的心理学思想。例如它对于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论述,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富于心理学色彩。本文试图从《墨经》或《墨辩》中所涉及的有关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和教育心理等方面的论述,探讨其心理学意义,并给予尽可能客观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它在我国心理学思想发展史上究竟做出什么贡献和处于什么地位。  相似文献   

7.
自我相关指的是一个陈述涉及自身,描述本身的性质,实现自我相关的最一般方法是奎因方法,它通过描述句子的一部分来实现,而被描述的部分与句子本身又是同构的。在《墨经》中有几条论及自我相关: 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经下》)悖,不可也,之人之言可,是不悖,则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当必不当。(《经说下》) 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下》)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经说下》)  相似文献   

8.
沈有鼎认为<墨经>"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1]中的句子"这是牛"、"这不是牛"是一对"矛盾命题".[2]周云之、刘培育进而认为是"单称矛盾命题".[3]但是沈有鼎等并没有给出<墨经>文本的句子,命题、单称命题,本文认为,在确定出句子,命题、单称命题后这些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本文将<墨经>对单称命题等的认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墨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著作。它包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逻辑学的精深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科学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仅对《墨经》中逻辑学说的特征作点探讨。 逻辑产生于论辩。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我国先秦时期逻辑学说,概莫能外。 庄子反对辩,主张不辩。他在《齐物论》中说:“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相似文献   

10.
沈有鼎先生是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位卓有成就的老前辈。大概不少同志读过他的著作《墨经的逻辑学》(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沈老数十年潜心钻研的科学成果。1954年至1955年曾分期连载于《光明日报》哲学副刊,题为《墨辩的逻辑学》。由于在中国古代“辩”字的一个意义是“逻辑学”,为避免咬文嚼字的人把书名理解为“墨家逻辑学的逻辑学”,遂改用现名。1980年出版时,又加以修改,并作了简短的  相似文献   

11.
孔涛 《管子学刊》2012,(2):58-60,98
本文通过析理《庄子》诸篇中“理”字的不同内涵,旨在论证老庄和庄子后学在道论、认识论和修养实践论三个层次上对“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出战国中晚期道家哲学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嬗变.在道论上,庄子和老子都是可知论者;在认识论上老子“容智”,庄子“弃智”;修养实践论上老庄都主张“弃智”.庄子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主张绝对“弃智”,认为道是不可知的,比老庄更绝对化;部分后学在三个层次上都“容智”,其中吸收儒家和黄老之学的一部分后学转变为“主智”派,庄学特征已淡化.庄子后学对“理”的关注,表现出战国中晚期理性高扬的时代风貌和道家哲学由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演化的思维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2.
13.
14.
人类的思维反映着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只有相对的同一而无绝对的同一。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绝对的同一:“1+1=1+l”是没有意义的,列宁称之为“呆板的同一”(《列宁全集》第38卷,第140页)。只有相对的同一:“1+1=2”,这才是有意义的,这是有差别的同一。正如恩格斯所说:“同一性自身包  相似文献   

15.
正有学者发现《墨辩》,特别是其中的《小取》篇在讨论侔的时候,虽然论及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这三种情形,然却缺少不是而不然。于是学者们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作为墨侔的一种有效式,以弥补《小取》篇的不完整性。本文拟探讨此问题,问:第一,不是而不然究竟是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还是属于墨侔反例或无效式(错误式);第二,《小取》篇原典为何没有提出不是而不然;第三,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为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是否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一、墨侔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6.
庄子对人的“担当”精神进行了消解。他通过“让天下”意象说明担当天下为人生之负累,境界超越的人并不愿意治理天下,放弃担当才是合乎大道的生存状态。他认为天下无需治,也不能治,否则只能事与愿违,越治越坏,并对忧患意识和以治国、平天下为担当的圣人做了批判。在庄子理想的“至德之世”中没有互助与担当的位置。庄子消解“担当”的观念植根于其所处的时代,与对“百家”之学的批判亦密切相关,其对“担当”精神的消解始终对现实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和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常燊 《世界哲学》2012,(5):122-130
在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一书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发生在其身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他提出的"河喻"、"轴喻"、"墙喻"和"石喻"这四个隐喻中可以窥见这次哲学革命的主要特征:在一个信念系统内部,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所认为的由作为"河床"或"地基"的基本信念来支撑整个信念系统,而是相反,由不那么确实无疑的整个信念系统来支撑相对而言确实无疑的基本信念。这个信念系统、世界图景或思想框架的相对确实性由语言游戏规则所规定,进而由行为方式和生活形式所规定。  相似文献   

18.
战争,这个阶级社会的产物,延续了几千年了。人们对于战争的问题,作过种种的探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有着不同的看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学者都不能对战争的根本性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他们不能正确回答,为什么产生战  相似文献   

19.
道是《坛经》的根本主题。它与佛、佛性、自性、本心等词可以互换。道、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它的本性是“无二”。道的对立面是非道,非道主要是贪嗔痴等迷心。修道是从迷心到本心的过程,从迷心到本心的转变不需要漫长的修行,而是在一瞬间。从迷心回归本心即是得道、明心见性、成佛。成佛的状态是一个智慧的、充满爱的、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人成佛后,他所在的世界也就变成了净土。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是崇尚智慧的宗教。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古兰经》对"智慧"一词有诸多阐述。在《古兰经》的11个章节中直接出现"智慧"一词,而且"智慧"的内涵和外延涉及许多方面。一、《古兰经》中"智慧"一词涉及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