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从A.J.艾耶尔的《语言、真理和逻辑》第一版出版以来,已经出现了许多文章——特别是C.G.亨普尔的《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问题和变化》一文——它们向艾耶尔的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即可证实性标准的一致性提出了挑战。这个意义标准把所有不能判定真假的陈述一概贬入毫无意义之列。这样的陈述,按照艾耶尔的观点,与哲学和科学都应该是无关的。人们对于艾耶尔标准的批评,迫使艾耶尔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改,但是,这些修改似乎仍然  相似文献   

2.
以“逻辑实证论者”闻名于世的英国哲学家艾耶尔(A.J.Ayer)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国际哲学界的哀悼。英国哲学界赞誉艾耶尔在哲学中的地位仅次于罗素  相似文献   

3.
英国哲学家 Sir Alfred J.艾耶尔(Ayer)生于1910年,于1989年6月27日逝世。艾耶尔曾在牛津大学从师于哲学家赖尔,以后在维也纳学习,1933年后到牛津教授哲学,他曾任精神哲学格罗提(Grote)讲座教授。1946年在伦敦大学教逻辑。1959年在牛津任威克海姆(Wykeham)逻辑讲座教授。1970年获爵士称号。艾耶尔主要研究知觉与意义等问题,发表论著捍卫一种一般看来是经验主义的观点。主要著作如下:《语言、真理与逻辑》(Language,Truth and Logic,1936),该书提出逻辑实  相似文献   

4.
1946年,为了阐明"他心是否可知"这个问题,哲学界以维斯道姆(John Wisdom)、奥斯汀(J.L Austin)和艾耶尔(A.J.Ayer)三大哲学家为首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悼念艾耶尔     
英国著名哲学家艾耶尔(A.J.Ayer,1910—1989)于今年6月27日在伦敦逝世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国际哲学界的哀悼,尤其是在英美两国。英国哲学界称他在现代哲学中  相似文献   

6.
A.F.艾耶尔(1910——1989?),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通常被看作是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在英国的代表。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1936)和《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两本著作中,集中批判了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存在”的命题。两部著作对神学的批判立足点是相同的,前者的分析较为笼统,而后者的分析则较为具体,它们都企图从逻辑上分析基督教神学命题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思辨实在论(speculative realism)”或许是21世纪初最为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鲜明特征体现于如下这个宣言或者檄文式的口号之中:重返“思辨(speculation)”的基本方法与“实在论”的根本立场。无论艾耶尔在《二十世纪哲学》中所说的“叛离黑格尔”这个断语是否言过其实,但至少就20世纪哲...  相似文献   

8.
《哲学问题,杂志创刊45周年 〔俄〕B.A.列克托尔斯基文明、文化、工艺和市场 〔俄〕A.H.拉基莫夫存在与分析哲学家〔美〕W.巴雷特重新评价逻辑实证主义〔美〕M.弗里德曼现象学的四条原理(待续)〔法〕M.亨利为经验主义辩护〔英〕A.J.艾耶尔艾耶尔采访记〔英〕T.亨德里奇科学真理与道德善 〔俄〕0.r.德罗勃尼茨基弗雷格意义理论中的“内容分派”原理 〔加拿大〕B.林斯基欧亚主义者的考验〔俄〕Jl.H.诺维科娃 H.H.西泽姆斯卡娅关于《周易》的几个问题〔日〕小岛佑马近代朝鲜哲学的发展〔韩国〕曹民洪新一代解释学家M.弗兰克 〔美〕M.施…  相似文献   

9.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更是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感觉与料理论是个古老的哲学理论,20世纪上半叶更是极为流行,奥斯汀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之基础》为靶子,采用语言分析方法,对这一理论做出多方面的批判。奥斯汀指出,这一理论中包含了过度概括、虚假两分等常见的哲学谬误,以扭曲的方式使用直接/间接、实在、真正的、看起来等一系列相关语词。奥斯汀还连带批判了当时甚为流行的“两种语言”理论。最后,奥斯汀指出,艾耶尔并非当真对感知问题感兴趣,他当真关心的是认识论,并且继承了一个重大的传统错误,即妄图确立不可能误错、不可能需要纠正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T.亨德里奇:艾耶尔教授,1935年您年仅24岁时撰写了《语言、真理和逻辑》,并因此一举成名,请您谈谈您写此书的一些情况。 A.J.艾耶尔:我在牛津拿到了学位之后(我在那儿读学士学位)我的导师G.赖尔建议我离开两个学期出去走走。当时我已被任命在基督学院执教,而我想去剑桥,到维特根斯坦那  相似文献   

12.
“私人语言”及其形上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中正式提出①的“私人语言论题”,被认为是这位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备受关注的天才哲学家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其地位堪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和塔斯基的“真理论”相媲美。(参见Shanker and Kilfoyle,p.84)同时,它也是在维特根斯坦研究专家之外引起了广泛兴趣的问题。对于维特根斯坦否认私人语言可能性的立场,除少数人如艾耶尔外,人们均无异议,但对于他以此为理论靶子所欲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其理论敌人是什么以及想要引出的结论是什么等问题,哲学界则注家蜂起,人言言殊。这其实也许正是维特根斯坦本人所追求的理论效果…  相似文献   

13.
苏联科学院出版社于去年出版了哲学研究所Ю.П.米哈连柯的《休谟哲学——二十世纪英国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一书。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说,本书不是全面地研究休谟的世界观或者现代实证主义者的观点,而是只打算阐述休谟哲学在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对现代英国分析哲学的影响。本书除导言外共分三章。在第一章《休  相似文献   

14.
一、思想背景 1929年秋A.J.艾耶尔来到牛津时,他并没有想到要成一名职业哲学家。他读过两本哲学著作,一本是罗素的《怀疑论文集》(1928),一本是摩尔的《伦理学原理》(1903)。这些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艾耶尔总是把自己看作罗素的继承人,他效法罗素的思想,包括其内容反其轻率的表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效法罗素的生活方式,包括其政治态度和恋爱方式。他从摩尔那里得到的显然要少得多,尽管他也很尊重摩尔,正如《语言、真理和逻辑》序言中所表明的那样。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是,摩尔和艾耶尔都是由于其他哲学家的主张而非哲学以外的数学或科学问题、历史或日常生活问题而引发进行哲学思索的。 在20年代,正统的唯心主义在苏格兰以外的地方或多或少已经灭绝。普里查德在1915年发表于《心》上的一篇文章中激烈地批判了罗素的知识论,而且他和约瑟夫都坚持敌视罗素的逻辑。普里查德认为,作为一个伦理推断论者,摩尔是那些在道德哲学中犯了根本错误的人当中的一个。普里查德晚年出版了唯一的一部著作《康德的认识论》(1909),约瑟夫的主要著作《逻辑导论》出版于1916年。  相似文献   

15.
蒯因(W.V.Quine,1908—),曾被艾耶尔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在世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一阶逻辑为标准框架,以自然主义语言观和行为主义意义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发生学的经验研究法,试图回答下述中心问题:我们是如何在“贫乏的”感觉刺激的基础上产生出  相似文献   

16.
合理性辨析     
合理性辨析陈建涛近几十年,哲学、社会学家和科学家越来越关注合理性问题。在科学哲学中。这个问题已提高到研究主题的地位,如劳丹所说:“二十世纪哲学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合理性问题”。为什么出现这种对合理性问题的“偏好”呢?根本原因是,合理性问题不是纯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语言膨胀在当代哲学中是一个熟知的事实。认为这个现象是与基于“事物自身”,基于(超出语言的)实在的大陆(欧洲)思想相反,只限于“语言哲学”盛行的英美世界,这是错误的。只须浏览一下大陆传统的近期(1950年以后的)著作就会清楚地认识到,在法国和德国,哲学实际上被语言所困扰。语言膨胀为什么会存在于当代哲学中呢?能把这一现象的德国或法国形式与英美所显示的形式相比较吗?能够发现一个概念来统一这多种形式的困扰吗?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艾耶尔写道:“我确信哲学不能直接同科学相竞争。如此说来,哲学事实上是一种次要的活动。换句话说,哲学不直接与事实相关,而与我们表述它  相似文献   

18.
周振忠 《哲学研究》2012,(8):90-97,129
情感主义(emotivism)是元伦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艾耶尔是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参照斯图尔加(D.Stoljar)的观点①,可以将艾耶尔的情感主义概括为语义和语用两个基本论点:语义论点:道德语句缺乏真值条件,不能为真或为假。语用论点:道德语句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以及劝说人们以某种方式行动。(Stoljar,p.81)然而,这一版本的情感主义面临两方面的问题:(1)弗雷格-吉奇问题:一个缺乏真值条件而只有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以来,科学哲学已成为急速发展的哲学学科,学派很多,它们讨论了许多认识论问题,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通讯》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许全兴同志的新著《毛泽东与中国二十世纪哲学革命》(以下简称《哲学革命》)回顾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即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应的三次哲学革命: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我革命。该书以哲学的社会政治层面的蕴意为切入点,力求以原原本本的哲学的思想理论层面的蕴意为依据,话语朴实无华,不仅突出了毛泽东和毛泽东哲学思想,而.已对其他哲学家和哲学思想也尽可能完整阐述并反映其个性特点,向读者全面地展现了中国二十世纪的哲学革命。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