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连贯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实验1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分析被试对再认项目判断为“记得”或“知道”的比例(击中率);实验2使用加工分离范式(PDP),分析被试在包含、排斥测验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总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连贯阅读中,命题表征的建构是无意识的,情境模型的建构也是无意识的,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2.
王瑞明  吴迪  邹艳荣  周爱斯  曾祥炎 《心理学报》2011,43(10):1114-1123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了整体连贯和局部连贯条件下连贯性高低对文本表征意识性的影响。实验1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 通过分析被试对再认项目判断为“记得”或“知道”的比例(击中率), 探讨连贯性对文本表征意识性的影响。实验2使用加工分离范式(PDP), 通过分析被试在包含、排斥测验中的击中率和虚报率, 探讨连贯性对文本表征意识性的影响。总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整体连贯条件下, 连贯性只影响有意识加工, 不影响无意识加工; 而局部连贯条件下, 连贯性对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都有影响, 证明了不同连贯条件下连贯性高低对文本表征的加工过程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焦点阅读中文本表征的意识性。根据阅读材料中人物特征与其目标行为的关系,创设一致和恢复一致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加工分离范式研究文本表征的意识性问题。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焦点阅读中命题表征和情境模型的建构都是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4.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5.
当前西方文本阅读研究的主要共识与争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西方研究者在文本阅读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主要体现在文本表征结构的层次性与情境模型多维性两个方面;而对于文本表征的加工历程则存在较大争议,形成了记忆基础的文本加工观、建构主义文本加工观和情境模型多维加工观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与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雷  王瑞明  冷英 《心理学报》2012,44(5):569-584
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心理学界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领域, 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理论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等派别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自然阅读是主动的、积极的、目标策略驱动的过程, 还是被动的、消极的、自动的过程。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心理学界有关文本阅读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提出并对文本阅读的主要争议进行了整合。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文本的自然阅读过程是连贯阅读与焦点阅读的双加工过程。文本阅读中读者所阅读的材料特点不同, 引发的阅读信息加工活动也不同, 而不同性质的阅读过程, 又会引发不同的推理整合, 从而会建构不同类型的文本表征。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并获得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当然, 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理论, 其中的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在未来的文本阅读研究领域, 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7.
根据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主要观点, 研究者提出了“协调性整合”这一信息加工形式, 然后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 系统探讨了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性质、过程和条件等内容, 这些研究成果验证并支撑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核心观点, 进一步丰富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内容, 推动了文本阅读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副中央凹文本对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考察读者在注视何时起对其加工有助于解决阅读中词汇加工方式的理论问题,当前研究结果存在很大争论。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操纵词n-1和n+1的呈现时间(0m/40ms),考察读者加工两侧副中央凹信息的时程。结果发现,相比0ms,在注视早期40ms内,词n+1的呈现能够显著促进阅读加工,而词n-1未对阅读产生影响,表明右侧副中央凹信息的加工发生在注视早期,而左侧则未发生在该早期阶段。结果支持阅读眼动控制的并列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9.
陈红敏  莫雷  冷英 《心理科学》2005,28(2):491-493
文章对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虽然研究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都力图揭示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信息加工机制。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文本阅读中概念提取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文本类型、文本中心确定方式和抑制是主要因素。其中,文本中心确定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瑞明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6,12(3):272-279
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虽然当前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但仍然存在着建构主义理论、最低限度假设和记忆基础文本加工理论这三种理论争议。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种理论争议的主要观点和实验证据,特别是重点分析了三种理论争议的最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标记效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先友  莫雷 《心理科学》2002,25(3):279-282
探讨文章阅读过程中文章宏观标记与微观标记对文章不同类型信息保持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结果表明,文章宏观标记对文章主题信息的保持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且,这种促进效应可以扩散到从属信息的保持上;文章微观标记对文章主题信息的保持无明显的促进效应,对被标记的文章具体信息的保持则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不存在扩散效应。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读者利用文章宏观标记建构文章主题的表征,并且以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指导文章信息的回忆;通过利用文章微观标记建构文章具体信息的表征,指导具体信息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伍丽梅  莫雷 《心理学报》2012,44(1):63-75
结合自定步调阅读与句子启动再认范式, 探讨说明文阅读过程中因果序列的表征问题。研究包括3个实验, 实验1的文本提供一个包括4个概念的因果链(如, A-B-C-D), 文本最后设置包含概念A或概念B或概念C的句子, 对概念D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对于概念D的再认启动作用, 概念C>概念B>概念A; 实验2改变因果链的说明顺序, 使之与因果链本身次序不一致, 结果与实验1一致; 实验3的文本分别介绍两条独立的因果链(如A-B-C; D-E-F), 最后呈现包含概念A或概念D的句子, 对概念C进行探测, 结果发现, 包含概念A的句子理解启动了相关因果链, 使读者对随后呈现的概念C的再认反应加快。基于本研究结果, 结合相关研究, 本文尝试提出说明文文本表征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冯建新  乔瑞  李茜  潘婷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2,35(5):1054-1059
通过三个实验分析比较同一篇文本前后两次阅读过程中每个句子的阅读时间,探讨汉语文本阅读中的重复获益效应。结果发现(1)汉语文本阅读中存在重复获益效应,并且被试倾向于对没有标题的文章命名;(2)产生重复获益效应的重要因素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境模型;(3)当前后两篇文本的情境内容高度相关时,主要是情节重复效应影响文本阅读,当情境内容低相关时,抽象重复效应将影响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4.
篇章阅读的动态理解观和计算机模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篇章阅读中信息加工的研究一直是文本心理学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几年,篇章阅读的动态理解观和计算机模型的影响力正逐步增大。与先前阅读加工观相比,动态理解观整合了阅读的即时加工和延时表征以及两者之间动态的相互关系,并试图捕捉篇章中的每一概念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断变化的激活情况。利用计算机模型研究阅读加工则不像以往的研究方法都需要利用被试的实际阅读反应,在阅读理论的基础上编制的计算机模型能够模拟出人们阅读中的即时表现和阅读后的记忆内容,模拟的数据与行为学实验结果也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消失文本条件下的词的预测性效应,探讨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为中文阅读的眼动控制理论提供实证证据。以28名大学生为被试,在被试阅读实验句的同时记录其眼动轨迹。被注视的词的呈现时间设为80ms,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情境下,考察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以词的预测性为自变量,以被试对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为因变量。结果发现,在消失文本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预测性效应。结果支持眼动的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题的组织方式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0名高中生为被试,探讨在有无文章标记条件下,文章主题的不同组织对文章主题信息和文章总命题信息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文章主题信息的保持上,文章主题的组织方式和文章标记都有显著的主效应,但无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文章总命题信息保持上,文章主题的组织方式与文章标记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文章标记对主题有组织文章的信息保持的促进效应大于对主题无组织文章的信息保持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7.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 ms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 ms1、40 ms、160 ms、180 ms和200 ms。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 ms,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8.
InthispaperIwillsummariseaseriesofex鄄perimentsinwhichwe[1,2]investigatedwhetheritwaspossibletoinducea"gapeffect"duringreadingandtoexaminehowwellpeoplecanreadwhenthetextliterallydisappearsfrominfrontoftheireyes.Tocarryouttheworkwerecordedreaders'eyemovementsandemployedanovelsac鄄cadecontingentchangetechniqueinwhichwemadethewordthatthereaderwasfixatingdisap鄄pear60msafterfixationonset.Inadditiontoin鄄vestigatingwhetheragapeffectmightoccurduringreading,thisworkalsoinvestigatedwhethertheprimaryde…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讨高职生英语阅读的文章标记效应。实验一探讨文章标记对阅读英语长、短文章的影响,结果发现文章标记对英语长文章主题信息保持的促进作用大于对英语短文章主题信息的促进作用。实验二以EyelinkⅡ型眼动仪为工具,考察被试阅读有、无标记文章的主题句的眼动模式的差异,结果发现被试阅读这两类主题句的眼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实验三考察对被试进行文章结构策略训练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训练促进了被试对无标记英语长文章主题信息的保持,研究结果支持策略转换假设。  相似文献   

20.
Dynamic Text Comprehensi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bstract— Read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and uniquely human of cognitive activiti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and factors involved in text comprehension is quite impressive, but it also is fragmented, with a proliferation of "mini-theories" for specific components that in reality are intertwined and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Theories of dynamic text comprehension (DTC) aim to captu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components. They depict reading comprehension as an ongoing process involving fluctuations in the activation of concepts as the reader proceeds through the text, resulting in a gradually emerg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terial. Features of tex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ader jointly and interactively affect these fluctuations, influencing and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what is read. We illustrate the DTC approach by describing one theory, called the Landscape model, and summarize how its simulations match empirical data. We conclude with some implications of the DTC framework for basic and applied reading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