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脑研究对学习的好处Judith Brody SaKs著遍及北美洲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揭示宇宙间最复杂的物质——人类的大脑——的秘密中,正取得快速的进展。这方面的许多知识对教育上的重要问题最终将作出回答:人们是怎样思维的?怎样学习的?怎样记忆的? 谈几个避免误解的问题是重要的。首先,大脑的精密和复杂程度远比以前科学家所想象的要大得多。据最近的一次估计,大脑的接受力,和它能够作出的联系结合起来用数字排列表示的话,1后边要有六百五十万英里那么长的零。  相似文献   

2.
一 美是什么?很难下定义.自古以来,有很多人下了很多定义,但都难令人满意,这可以说是美学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人们对自己喜爱的形象感觉很美,就称之为"美".他们所说的这"美",实际上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比如,人的身体皮肤感到痒,也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的?要用概念、理论说明它的性质、状况是很难的,只能描述其大概,很难给它下定义.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10日,美国心理学界大脑生理学界对最近一例裂脑人思维状态做了新的探讨,重新认识裂脑人思维、左右半脑的意识关系,据称是人类在新世纪探索大脑奥秘的重大进展,但对裂脑人心理活动却无法解释。本文以思维科学理论进一步作出解说。  相似文献   

4.
《易经》中有许多离奇的镜头,使现代人感到迷惑不解。古人们为什么要摄取这些镜头?这些镜头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本文试图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去寻找殷人思维的轨迹和秘密,探索殷人是以怎样的方式去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描绘出殷人视野中和心理中的真实世界。作为现代人,在作任何肯定或否定的时候,都试图从两方面作出保证。首先是逻辑的保证,主要求我们在逻辑上不能有矛盾:即前提与结论之间不能相互排斥,否则就不能成立。其次,经验事实的保证,它要求我们从诸多事实中选择最有支持力的例子来保证结论的真实性,其中当然要排除支持力差的甚至对立的例子,以达到结论的可信性。这是现代人的思维趋向。这种致思趋向是以我们把周围世界当作物理世界为前提的。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试论人类的思维和语言发生的同步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思维和语言是怎样发生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有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先后发生的,即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维不一定同语言相联系。也有人认为是先有语言、后有思想,思想是一种第二性的产物,它是通过语言的习惯缓慢的获得的。我认为,人  相似文献   

6.
点滴集     
人有头脑,能思维,便有逻辑。然而自发的思维并不就是自觉的“逻辑”。逻辑工具是一门学问,人们须得下点功夫才能掌握它。思维和语言是一母双胎。人类大脑皮层中的第二信号系统,正是思维和语言共同的“母亲”。思维失掉语言,便没有自己的地位;语言没有思维,也不会有自己的存在。因此“母亲”让  相似文献   

7.
读书与健脑     
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美、欧、日等国家纷纷于90年代制定了脑科学研究的长远计划,并宣布了21世纪是“脑科学时代”。人为什么有意识?思维从何而来?如何才能使人更聪明?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脑的产物。众所周知,人世间最有效、最奇妙的机器就是大脑和神经系统。人的大脑、神经系统,由生命的单个细胞发展到今天,虽然只有1千余克重量,但却经历了几亿年的进化。它的功能迄今没有任何机器可与之比拟。大脑,人体的生理中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但是,逻辑学却片面地发展了几千年,它专职地研究理性思维而成了理性的代名词。人们已习惯于以言说是否符合逻辑来评价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正常。严密的理性思维成了逻辑学追求的基本品格。这样,逻辑学的偏执发展也使其丧失掉了一半的内容。如果说逻辑学真正是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话,它还应该包括情感逻辑。在西方经典的传统逻辑中,概念、判断与推理构建起了理性思考的大厦,那么,情感逻辑是怎样构创的呢?它亦有其最为基本的组织元素,即情境、感受与悟觉。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意识或精神活动,更一般地说就是人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它在整个宇宙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或心理活动与我们的大脑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将体现出人们各种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如何学习?笫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如何?是否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相同?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学习中有何作用和影响?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等待着语言学界、心理学界以及心理语言学界作出比较圆满的解答。自从五十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证据,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特点以及人类对自己大脑认识的局限,至今还未能建立一套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完整理论。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相继付诸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智"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不过,"智"最初并不是一个纯道德的范畴,而主要是一个知性的范畴,如指知识、智慧、智谋等,也有聪明、智巧等含义。后来,思孟学派将其视为"四德"或"五行"之一,与仁义等道德概念相提并论,且被后世包括汉儒、宋明诸儒在内的儒家学者广泛认肯。那么,"智"是如何从主要是知性范畴转向德性范畴的?其德性化进程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种转化对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走向发生过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并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智"在先秦的德性化转变的分析,力求给这些问题做一点说明,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原始思维的对象是什么?有的同志认为,从各门学科分工来看,原始思维只以它的形式结构为对象,而不管其内容;或者说只研究原始人怎样思维,而不研究他们思维什么、思维的成果是什么。这种看法有对的  相似文献   

13.
《太平经》是汉代出现的道教经典。它的核心内容是阐述道教的神学思想,而这一核心内容又是围绕着人的长生不死这一道教思想根本点来展开的。前人著述谈及此经,虽也曾点出它所包含的神学思想,但却未指出长生不死问题在《太平经》中所占的地位。本文试图说明的是,生死问题是《太平经》的主旨,其它的内容皆服务于这一主旨。从人类有了思维,能够思考宇宙与人从何处而来之时起,人类的归宿问题就一起困扰着人们;死亡——形体的消亡难免给人带来困惑与恐惧;人类对此至今仍感迷惑:死亡之后的情形究竟怎样?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们对此作了种种的解  相似文献   

14.
过去,研究大脑的神经生理学家对大脑的右半球曾有过某些偏见。由于大脑右半球没有语言和逻辑功能,曾把它看作是“劣势脑”、“沉默脑”,认为它只具有一些无关紧要的功能。然而,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今天我们知道,右半球有着不同寻常的功能,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中心。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注意开发自己的右脑。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思维已经有了三百万年的历史。今天人类发达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那么,人类思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 有些研究者认为,思维的进程是一个神秘的过程。艾克尔斯在大脑研究中曾经卓有成就,但他认为,“我能相信,当涉及到人的身体时,进化论提供着足够适当的解释,但是这个理论完全不能给我解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起源”(转引自《现代心理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他还认为,引起经验独特性的思维,“只有求助于某些超自然的起源才能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6.
<正>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对现代人的社交方式和生活影响之大,令人实在难以再将其当成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送工具。很多时候,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个对现代人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工具。这一功能为什么会对人类心理有这么大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人它都起到怎样的作用?怎样合理使用朋友圈功能?或许在开始使用朋友圈功能之后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反思和回答。朋友圈中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在朋友圈中,人们趋向于表达出  相似文献   

17.
你属于哪种思维类型?通过这个测验可以使你了解你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对待那些以不同方式处理问题的人虽然思维是不可见的活动,但我们可以意识到它在我们自己的心理中进行。当别人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思维的产物。我们看不到的是人们心理活动中以不同的方式运转的思维机制。比如两个人都打算买一  相似文献   

18.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9.
人们能够从文本之中得到什么,首先取决于人们打算把文本看成是什么.文本是真理库吗?是像图书馆那样的资料堆积?还是一座森林?如果是前者,那末,怎样认识文本的真理性?究竟是谁掌管着打开这座真理库的钥匙?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我们要问,资料的堆积方式是随心所欲的吗?它们是否可以根据需要提供给人们不同的东西?甚至堆积方式本身就能形成一门"学问",类似指导儿童摆弄积木的辅助手册.至于一座森林,它有着自己完整的生命系统.如果人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肯定不能认识这个系统的真面目.当然,如果认为这个系统与人无关,那这种想法也很容易遭到驳斥,正如环境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它把人的生活理解得过于狭隘了.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的重大发现总是推动科学前进的巨大动力。六十年代美国科学家斯佩里(R·W·Sperry)发现大脑的半球功能不对称的许多事实,即右半球在音乐、形象直觉上等存在优势,左半球在语言、书写、计算等功能上具有优势。这就是时下流行的右脑专司形象思维,左脑专司语言、逻辑思维的热闹话题。这个重要发现自然引起以大脑思维活动为对象的各门科学的密切关注,是合乎逻辑的。思维本质到底是什么?思维本质问题似乎已有定论。心理学教科书说:思维的本质是抽象。这可能是心理学界的共识。众所周知,大脑是思维器官,有抽象功能。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