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入占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行及返归的各种禁忌是古代数术的重要组成部份。云梦秦简《日书》中有“归行”、“岁忌”、“到室”、“禹须臾”等等,《论衡·辨崇》云:涂上之暴尸,未必出于往亡,室中之槟柩,未必还以归忌。《周易》卦爻辞中涉及“出入”、“往来”的内容极多,当取自古代的“出入占”。例如《周易·贲》云:“亨,小利有攸往。”《周易·剥》云:“不利有攸往。”《周易·益》云:“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古代交通不便,山川险阻,困难重重,旅行实非易事,《周易·咸》九四云:“懂懂往来,朋从尔恩。”虞翻注:“之外为往。”往是出行,入是未归…  相似文献   

2.
《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廖名春一、引言《周易·彖传》与《大象传》解释上下经卦的次序问题,前人罕有论及,黄沛荣先生著《周易彖象传义理探微》一书 ̄①,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分析。黄先生说:《家传》释卦,除少数特例以外,其叙述之次序,皆自下卦而上卦;反...  相似文献   

3.
《周易·屯》卦的卦辞是:“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何谓“利建侯”?《易传·象》辞训释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于是历代先儒皆“牵经附传”,二千多年来,无不以“利建侯”为“宜建立诸侯”。正如李镜池先生说:“在《易传》里,《小象》最不像样,有时顺着《彖》辞敷衍,甚至胡说乱说”(《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因此每读《周易》,常与李衡眉同志有同感,觉得与卦义不尽相副,但又百思而不得其解,去年见到李衡眉同志的“利建侯新解”(《周易研究》89年2期),对他不囿于古训,独辟蹊径,勇于提出新解,深受启迪和鼓舞,但反复思考,又觉得他把“建  相似文献   

4.
西周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两个巨大的贡献,一个是存在于周易一书里的阴阳说,另一个是存在于《尚书·洪范》里的五行说。前者代表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后者代表古代的原始的唯物论思想。 一、《周易》里的阴阳 关于《周易》成书的年代,《易·系辞传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从本书内有“王用享于岐山”(《升卦·六四》)和“箕子之明夷”(《明夷卦·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邹然《周易》卦辞和爻辞是对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所蕴涵意义的确切界定,即对这些卦体爻符所代表的物象内容、人事现象及其占筮效用所作的文字表述,所谓“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圣人之情见乎辞”(《周易·系辞》)...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7.
《周易》是用“隐”的手法所构成,它以“象”表达思想,许多文字类似今日的“密码”,卦、爻辞虽然简短,而它却能容纳很多内容。如《周易·上经》之首的《乾·坤》二卦,其中就有四、五个系统。作为《周易·下经》之首的《咸·恒》两卦,虽然次于《乾·坤》两卦,它们也蕴藏不少系统。这些系统都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没揭发这些系统之前,首先分析一下《咸卦》卦辞:  相似文献   

8.
《周易》、金文“孝享”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苹卦·彖传》有“致孝享一语,古今学人都把“孝”宇理解为普通的孝道之孝,谓“孝享”为孝子之享。实未得古义。本文历考两周金文10余处“享孝”用例及30余例“孝”字用例,几乎无一例外都作祭祀讲。兹结合金文资料以及先秦早期文献,对“孝享”本义作出深入细致的考订。  相似文献   

9.
<正> 亨小贲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夫《彖》断卦辞之句于“亨”。古之解《易》者于此卦辞断句多依之。然则“亨”则“利有攸往”矣!何故曰:“小利”。若“亨小”者是欲其“利有攸往”进而得“亨”也。是卦乃以升降取象之三阴三阳之卦。其卦由泰  相似文献   

10.
正消息卦理论"一阳来复"之"复",毫无疑问,指的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复卦,复卦上坤下震,也就是《象传》所谓的"雷在地中(震为雷,坤为地)",全卦上五爻都是阴爻,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一特殊状态使它成为后儒所创十二消息卦之首卦。1.消息卦起源十二消息卦虽属后人创造,但在《周易》原文中也有迹可循,剥卦《彖传》  相似文献   

11.
帛书《周易·泰蓄》与《逸周书·大聚》连劭名马王堆帛书《周易》中的《泰蓄》一卦排在《根》卦之前,《剥》卦之后,为第十卦;在今本《周易》中为第二十六卦。帛书是西汉初年的写本,通篇字体为早期隶书,持与今本相较,异文甚多。《泰蓄》一卦的全文为:泰蓄,利贞,不...  相似文献   

12.
《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廖名春引言《周易·说卦传》在《易传》七种十篇中,是颇值得注意的一篇。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明言《说卦》为孔子所“序”。但《隋书·经籍志》却记载: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张政烺先生《易辨》一文中的三个问题,经考辨,我们认为商周器物所见四爻数字卦是六爻卦的简写,与互体说的含义不能等同;认为《周易》有据互体说写成之爻辞的说法是没有真实根据的。根据天星观等战国楚简之易卦皆两卦并列而不见只有单卦的情形,推断其所用当非卦变占法。西周易卦数字与相传《周易》所用筮数之不合,不能证明如《左传》所记遇某卦之某卦的占例不是卦变占法。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     
《〈周易〉演说》光本作者:蒋凡。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全书47万字。以周易)演说》是一部打通文史讲哲学的新型易传。全书按周易通行卦序,分为六十四章,一卦一章,每章标题均是整齐的七字句,简练扼要地概括本卦意旨,如“修德服人说会聚——《苹》卦第四十五”等。各章体例相同:先结合自身体会谈对一卦的整体认识,然后解释卦象、卦辞,既而逐交分析,最后综合评述。整个阐说过程以传统《象传》人家传》为基础,但又不困于此,广泛参阅了四库全书《易》类丛书及今人著作,对易象的解释有诸多独到之处,是一部富有创见的《周…  相似文献   

15.
《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的“革”字作什么解,整个卦爻辞作什么解,卦爻辞的含义与《彖传》《象传》是否一致,有不同看法,是值得探讨的.倘这“革”字指皮革,即卦爻辞讲皮革,与《彖传》《象传》讲改革的不一致,那末卦爻辞的意义就不大了.倘这“革”字指变革、改革讲,即卦爻辞也讲改革,那末这个卦爻辞就比较重要,值得探讨,看它对改革提出什么经验教训,可供探索,再看《象传》又是否在理论上对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是最早的道教经典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是后世道经养生思想之源。养生即是顺应天道、顺应人性而为《太平经》的养生思想是从《周易》继承与发展而来。乾坤两卦为《周易》中最基本之卦,二者是阴阳之象征与根本。《易·象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为纯阳之卦,具至刚之性,为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古代典籍所载"易象"一名作了新的解读。认为所谓"易象",仅是当时《周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它并不神秘;"易象"与今本《象传》没有直接联系,尚无渊源,《象传》"演德","易象""尊礼尚施",至汉代仍保存有以古礼诠释《周易》的传统;古代《周易》原有《象经》,或以《卦下易经》当之,惜已不传;但在清人的《易》著中,至今仍可见其传承的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一、卦变问题的提出卦变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易·泰》卦辞云:“小往大来。”《否》卦辞云:“大往小来”。《周易》所讲的大小往来,也就是阴阳二爻的变化往来。孔疏说:“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是正确的。而《周易》所谓的卦变,也就是由于阴阳二爻的往来变化所引起的六十四卦卦象的改变。孔子作《易传》对于《周易》的卦变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发挥。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卦变之说由《泰》《否》二卦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20.
《易传》的道德哲学与现时代罗炽一、《易传》及其道德哲学《易传》或称《易大传》,是《易》之被称为“经”以后的对举。它共包括“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象传”(上、下)、“彖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杂卦传”等十篇,传统称之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