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自八十年代始,中华大地出现了所谓“周易热”。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周易热”中,真正系统、严肃地研究《周易》的哲学、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而相术、筮法、风水术等却都披上了《周易》研究的外衣,纷纷粉墨登场。我们认为,相术、覆法、风水术等带有浓重迷信色彩的书籍充斥文化市场,与其说是“周易热”,毋宁说是“迷信热”,因为这些东西基本上不属于《周易》的范围,或者说起码不是《周易》的本质和主流。《周易》真正的生命力和扭力决不在于此,而在于这部书同中国文化的特殊关系,在于它所蕴含的先民智慧的精…  相似文献   

3.
佛教根本的修行观主要是围绕着一心展开,了达一心,也就是觉悟了本性清净、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成佛,所以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由于描述本心的文字有所不同,所以应当按照佛陀所说的理论来阐释真心的修行观,而真心的异名都由真心统一起来。《宗镜录》中的真心修行观强调在以心为真心、清净心的基础上进行阐述,而真心修证观则强调从顿悟渐修到顿渐圆修的自修方法,借用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中的知从自悟的原则来进行描述,可以看到,延寿的修行观也与解脱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易传》属儒学典籍,这是自西汉经学以来便被确认无疑的传统看法。二千余年来,尽管不少人常常接引道家思想释《易》和说《易》,但这一传统看法一直处在无可争议的地位,直到现在似乎也为学界所公认。近年来,陈鼓应先生连续发表了十四篇论文,一反陈陈相因之习见,认定《易传》的主要篇章为道家学派的作品。现在,陈先生的系列论文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结集出版(1994年版,书名《易传与道家思想》,以下凡引此书,皆只注页码),我有幸蒙陈先生赠书,拜读宏论,深感受益匪浅。陈先生以比照手法,对《易传》主要篇章的思想特征乃至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熵及熵增原理本来是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热现象的概念及定律,后来,被推广用来解释、说明其他的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因此,熵概念被泛化(见方兆烓:《熵概念的泛化》,载《自然杂志》1989年第2期)。熵概念的泛化,带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积极的思想,但也引起了不少思想混乱,甚至谬误(其中《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表述的许多观点尤为突出)。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熵及熵增原理进行比较深入的哲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澄清并纠正在熵概念理解及应用上的有关混乱或谬误。当然我们的分析只是初步的,若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概观》庄锡华笔者很早就读到过陈辽、王臻中先生的许多研究当代美学史与当代美学家的论文,这些论文或纵横捭阖、提纲挈领地描画当代美学的发展线索,或鞭辟入里地解剖某一美学家的理论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现在,由他们主编的《中国当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巴伯(A. W. Barber)教授的近著《佛教中国化:教义、修行、艺术研究》(Sinicizing Buddhism:Studies in Doctrine,Practice,Fine Arts and Performing Arts,Vogeistein Press,Calgary,Alberta,Canada,2019)已经付梓。巴伯教授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编纂《西藏大藏经》,1991年在台北出版。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以气为宗,以血、脉、经、络等为径示范了中国思想的身性观。中国文化中的身体并不是今人流俗意义上的身体,亦不是西学概念论的物性客体,更不是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的身体。中国古人说的身体是脉流之象、阴阳之意-动的身性。然而,阴阳意-动的身亦是天地之气数,故身亦是天地阴阳之行-得-通的示现。脉象气流显见之身的《黄帝内经》是自然性的肉感身性哲学。  相似文献   

10.
黄忠天著,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繁体竖排本,共620页。兹节引该书之《凡例》介绍如下:该书以清光绪十年《古逸丛书》景元至正九年积德堂刊本为底本,加以新式标点,并辅以明福建巡按吉澄校勘本、明嘉靖建宁刊本、清康熙五十四年武英殿原刊本等参校。  相似文献   

11.
燕连福 《哲学动态》2007,(11):49-5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身体观的研究,综述性文章主要有三篇:先有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所著《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后有中国大陆学者周与沉的《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再有中国大陆学者李清良的《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一文。观此三文,黄文展现了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体”的三种定位,即: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1]周文从比较文化、医学、道德、政治等四个角度对中国身体观研究进行了概括。[2]而李文则提到了中国身体观问…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为东汉末年所产生的一部道教经典著作,主要体现了早期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现仅就其中所蕴含的易医思想,从四个方面,即天人合一的生命观、诚静的养生观、中和的生育观、生命超越之境进行深入探讨,更多地体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道教医学中的具体运用,从而表达了其天人合一的终极生命大道理想。《太平经》的著作者希冀采用汉代象数易学所构建的天人宇宙生成图式来完善自己的太平理想之道,虽不免掺杂早期道教封建迷信色彩,然而其“太平者,以道行”的生命价值理想依旧值得我们后人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3.
《春秋繁露》为西汉董仲舒的主要政治哲学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为易学与中医学的角度,从人副天数、循天之道、天人合德三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具体阐述,以求全新地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及其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董仲舒认为“人,上参天地,下长万物”,人的理想就是要趋于天道的光明与神圣性,并以所秉受的中和之美与天地一同参赞化育。天人同源且同构,并将人道视为对天道的进一步继承与发扬,人道法象并遵循天道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以人道合天道的天人合德的终极生命大道理想。  相似文献   

14.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poor Pentecostal women from the city of Salvador, Northeast Brazil. In centering the discussion of this experience on bodily engagement in place—and on the body's attunement to place—this article seeks to capture the social and existential dimensions of the sensibilities which women develop as members of the religious community and thus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how the sense experiences, which are awakened and cultivated in this religious setting, help shape embodied forms of attention to oneself, to others, and to context. We contend that concrete embodied experience of divine power fostered in ritual favors training attention to context in search of signs of divine presence and helps give shape to a disposition which extends, to other people and places, the power that flows from Pentecostal women's bodies.  相似文献   

15.
袁晓晶 《现代哲学》2021,(1):138-143
早期儒家思想中,孟、荀以"血气"为身体的自然基础,通过讨论"气"的观念,形成"身教"的思想。孟子通过"知言养气"的修身办法,以志统摄气,强调气之浩然与清明;荀子通过"以礼治气"的礼教方法,以教治气,强调气之自然与可塑。孟子的养气说,注重以内在的意志力完成对血气的超越;荀子的治气论,强调以外在的礼义完成对血气的规范。二者合一,形成早期儒家的身教思想,而这一思想对于后世儒学工夫论的发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对今日反思儒家的教化哲学亦有启发之处。  相似文献   

16.
《Theology & Sexuality》2013,19(1):77-96
Abstract

Considerable scholarly discuss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idea that we are moving toward a state of "posthumanism." In this essay, I examine some possible implications of a posthuman existence, specifically as it relates to that most basic of human needs—sexuality. More specifically, I am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the spiritual aspects of sexuality to see what is lost and what is gained in technologically mediated forms of sexuality. To that end, I consider the interplay between sexual behaviour and our conceptions of the sacred, how technologies are changing our views of—and realities concerning—our bodi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a sacred posthuman sexuality.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人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构建和谐人身可以从《道德经》中寻找到非常丰富的理论资源.《道德经》的和谐之道告诉我们和谐人身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构建和谐的饮食生活观;构建和谐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的审美观;构建和谐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8.
19.
刘丰 《哲学动态》2003,(1):18-2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海外交通史学会、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互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2年 10月 19日至 2 1日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国等地的 6 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曾经十分繁荣 ,在中国文化对域外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也曾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但是 ,由于受到一元史观和王朝中心观念影响 ,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系统的文化交…  相似文献   

20.
我国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权制度改革是医疗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如国有资产流失、交易费用过高、民营医院不公正待遇、如何妥善安排富余人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纠正了一些有关医疗机构产权制度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