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块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论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3):741-743
从“范式”的角度论证了“模块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块心理学假设模块是进化了的心理机制.人脑是可分解系统,认知是功能独立的单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概念网络涉及模块的定义、构成标准、类型及模块间如何相互作用。其方法的核心是功能分解及分析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达尔文模块"与认知的"瑞士军刀"模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熊哲宏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2,25(2):163-166
本文在描述“达尔文模块”的基本特征以及进化心理学家对这种模块的理论辩护的基础上,论证了所谓达尔文模块并不是真实的心理模块;由达尔文模块所构造的认知的“瑞士军力”模型也不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先天数能力是数学认知心理学的新的研究领域,国内对该领域尚缺乏整体性的认识。1999年Butterworth提出“数字模块”理论,假设人类的算术能力以先天的数字模块为基础,以后天的文化资源为拓展工具。在此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国外近期数能力的先天机制与后天发展研究的最新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马雪松  冯源 《学海》2023,(1):61-73
概念建构反映了在具体研究与理论研究间架设桥梁的学术努力,政治学具有整合“制度”概念多重内涵、实现“制度”概念综合功能的重要潜力。政治学“制度”概念的本土建构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代、政治学与其他学科等多重张力的影响下进行,缓解一系列重要范畴间的紧张关系。“制度”概念建构得益也受制于其多维特征,主要涉及经验现象层面国家治理制度性要素的稳定性与复杂性,认知范式层面不同研究路径的议题分工与关系调适,以及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化叠加”的文化生产实质。根据知识社会学性质与功能实效的差异,“制度”概念建构呈现诸多基本面向,包括以相关社会制度概念、国体、政体等形成概念基石,以体制、机制、制度为主干构成规范概念体系,深入发掘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等制度要素不断充实概念内涵,并有望围绕“制度”概念进一步凝练总结政治学话语体系、构建以制度认同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促进制度文明间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5.
从面孔模块到马赛克──视觉特异性加工的脑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伟伟  陈玉翠  沈政 《心理学报》2001,34(2):182-188
“脑功能的模块性”是视觉乃至整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特异性的面孔加工模块被当作是认知模块假说的最好证据。但综述跨学科的正反两方面实验证据表明,视觉加工存在特异性,并没有普遍的模块式的亚单元,而是“马赛克”镶嵌式的组构。  相似文献   

6.
蒋柯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20,52(8):1017-1030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 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 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论, 以及心理逻辑论等。皮亚杰的理论建构方法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 皮亚杰强调功能相对于结构的逻辑先在意义。功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化。因此, 皮亚杰的方法论是一种功能论。第二, 皮亚杰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方面批判唯理论, 另一方面批判经验论, 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体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今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诸多“难问题”, 诸如“他心问题”、“归纳问题”等, 可能提供了元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相似文献   

7.
论执行功能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李红  王乃弋 《心理科学》2004,27(2):426-430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EF)是一个还没有明确定义的概念,但又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指个体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过程。目前的主要观点包括神经心理学观点、抑制控制理论、高级认知能力理论(包括工作记忆理论、抑制及工作记忆理论)和认知复杂性和控制理论。主要的研究任务类型包括卡片分类任务、延迟反应任务、基于Stroop任务的冲突反应模式任务、心理理论任务、问题解决任务、“热”执行功能任务等。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弄清执行功能的本质,结合认知神经科学阐明其与脑神经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并从区分“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角度,探讨以情感激活为特点的“热认知”在执行功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05,28(6):1510-1511
如果从1967年U.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算起,以“信息加工”概念为核心或标志的所谓“认知心理学”或“信息加工心理学”,迄今已近40个年头了。这种信息加工心理学,由于以计算机为“隐喻”(认知心理学史上称“计算机隐喻”:心理之于大脑,犹如软件之于硬件),以H.Simon和A.Newell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PSSH”)为基础理论,以“人脑-机器的功能同一”(俗称“人机类比”)为方法论,并以其对高级认知功能(思维、问题解决、推理、决策等)强劲的解释力,而一直在当代心理学中独领风骚,以至被称为认知心理学的“经典范式”。这里的“经典”至少意味着,这种范式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  相似文献   

9.
刘颂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491-496
发展性计算障碍作为一种特异性学习障碍,影响儿童的数学成就与数学学习观念,因而引起了多学科研究的关注和重视。文章分析了发展性计算障碍领域在数认知方面的已有研究,揭示了发展性计算障碍的数认知缺陷及内部差异,从一般认知加工障碍与数字加工模块障碍两个角度阐述了发展性计算障碍的可能成因,最后对当前研究进行了小结与展望,认为数认知缺陷的复杂关系、亚类型特征、成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作者在儿童科学概念认知领域的研究,其中包括儿童的朴素生物学、朴素物理学认知及其与心理理论发展关系的研究。作者研究了儿童在生命科学领域的自发概念,包括对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生命现象的认知,探查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物理学概念(如力等)的朴素认知,力图发现儿童早期认知中的潜力,同时探明他们相应的错误概念,并采用教育干预实验,促进儿童科学概念的转化。还探查影响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教育条件以及个体认知能力(如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推理能力等)。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前就对人类重要的科学领域形成了自己的“朴素理论”,他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现实世界的现象。作者主张儿童的科学教育(包括健康教育)应该以儿童的“朴素理论”为基础,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1.
模块论是儿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中主要理论取向之一。这一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天赋的、领域特殊的心理结构,个体出生时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神经系统,其发展是一个内部生物机能逐渐展开的过程。该文试图对儿童心理理论模块论的基本假设(天赋性和领域特殊性)、主要实验方法、重要模型(ToMM-SP模型)等进行评述,并就心理理论的天赋性与发展性、领域特殊性与领域普遍性、实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等引发争鸣的问题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12.
张雷  林丹  李宏利  张玲燕  莫雷 《心理科学》2006,29(6):1412-1414,1395
该文介绍了进化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模块说。模块说认为心理由各相互独立的、解决特定任务的模块组成。进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历史悠久,很多著名研究者都对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该文结合各种例子,阐述了进化心理学的模块说以及其迅速、高效但并非精确无误等特点,同时也结合例子阐明了社会认知领域的心理模块。  相似文献   

13.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思潮,强调身体经验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于个体抽象概念及认知的作用。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考察身体和道德认知加工的关系已成为现今道德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以往道德具身认知研究,介绍了概念隐喻理论、知觉符号理论、模拟感觉运动隐喻理论和进化理论四种道德具身认知理论,讨论并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未来的研究可在多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依靠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智者必怀仁?智慧与美德的关系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琳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5,28(3):761-767
智慧与美德是独立但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针对其关系,以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基于个人经验和文化观念进行了大量规范性层面的理论思辨,但仍存在理论分歧(线性论、阈值论、从属论),且缺少以定量方法为主的描述性层面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实验的关于“智”与“仁”双向因果关系的探索。未来研究可以借鉴实验伦理学的范式,着眼于研究特定领域、特定情境下智慧与美德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智慧与美德关系的研究,并探索其潜在的认知神经机制。如何统一智慧与美德关系的“应然”与“实然”的研究,是接下来需要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17.
"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活跃、最多产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涵义,解释为什么称之为“理论”,在作者自己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理论”实验任务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从实验任务的角度探讨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认知与神经机制方面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的重要特征: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大量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这些研究主要涉及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未来的研究应探讨多重隐喻对认知的影响、探索塑造隐喻映射单向作用与相互作用的因素,并关注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心理分析治疗中"界限"的概念体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红霞  申荷永 《心理科学》2006,29(5):1178-1180
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方法,首次系统提出并论证了界限的概念体系及与之相应的系统行为:“界内行为”、“越界行为”、“违界行为”和“侵界行为”;并就界限设置的双重意义以及治疗师系统行为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及其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亚杰的经典认知发展理论堪称典范,但也并非尽如人意,以致20世纪60、70年代其理论经常遭受抨击。文章以对皮亚杰经典理论的批评和质疑为起点,重点介绍皮亚杰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进行的理论建设,并试图对皮亚杰的新理论做出初步评价。作者认为,皮亚杰晚年的新理论建立在对应性、态射、范畴、转换等新的概念体系之上,并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由此,新理论强调了“水平”概念和“意义逻辑”,弱化了早期的“阶段”概念和“命题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