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稗子的比喻     
王海东 《天风》2002,(9):10-11
在这段比喻中,撒种的人就是主自己;田地代表世界;好种是指“天国之子”;稗子是指“恶者之子”;仇敌就是魔鬼……撒种的人所撒在田里的是好种,那些“天国之子”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2.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而是生命朝向永恒  相似文献   

3.
我们为什么要恭敬圣母玛利亚呢? 对童贞圣母玛利亚的真诚崇敬,是我们灵魂进入永生的一个安全保证。在每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的心灵深处,都可以体验到这样一种对圣母的虔敬之情。这种对圣母的恭敬之情,就如同一种能使物体充满香气,而又能保护它使之不至变质或腐烂的特殊香料。这种崇高的敬仰之情既不是来自于模糊的印象,也不是来自于某种强烈的直观感受,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产生的。这种崇敬之情,有着不可动摇的坚宴永恒的基础——耶稣基督。圣保禄宗徒曾说:“除了已经奠定的根基,即耶稣基督之外,任何人不能再奠立别的根基”(格前:3、11)。我们恭敬圣  相似文献   

4.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神人论讲座     
耶稣基督是万圣逻各斯的代表,新的精神的人即第二亚当的出现是他的显化。正如第一亚当,也就是归属自然的亚当指的不是芸芸众生中的单个人,而是容整个自然人类于一身的万物统一的个性一样,第二亚当也不仅是个体存在物,而且还是包含着整个获得了再生的精神人类的普遍存在物。在神的永恒存在领域,基督是宇宙机体的永恒精神中心。但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人生哲语     
一、短暂与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生就有死,即使百岁高寿,在永恒发展的宇宙长河中,也只是瞬间的瞬间。人生的永恒性,不是指寿命,而是指事业。无论谁,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将在世界打下印记,永垂史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不死,永垂不朽。二、一与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躯体只有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是神话。变来变去,总要现原形。分身术,不可能。轮回转世说,更荒唐。人死如灯灭。人积善,逝后入不了“天堂”;人作恶,死后也变不成畜生。但,做为人,除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还有学习、工…  相似文献   

7.
关于意境层次理论的研究要充分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现今的研究虽在某些方面有发展,但往往也曲解前人.从王昌龄到宗白华,意境层次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基本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直观感相的模写",并不涉及情、意等主体因素;第二层界定为"对具体可感的生命情感的传达";第三层指诗歌的超越性特征.而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应既是意境的类型,又是意境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陈永涛 《天风》2022,(1):24-25
强调宗教和伦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主张宗教的生活化和伦理实践,并非意味着要将宗教伦理化.宗教是宗教,伦理是伦理;宗教不能取消伦理价值,伦理也不能替代宗教的功用.发掘宗教的伦理宝藏,发挥宗教的道德功能,不等于将宗教伦理化.基督教注重伦理,但基督教又不仅是伦理.在伦常日用中,那超越的永恒之道被彰显,成为伦理实践的根基和力量.  相似文献   

9.
山水诗画意境中的气之审美是以气韵为中心的虚境审美。意境中的气与韵既是相联的,也是独立的。有以气取胜的意境,也有以韵取胜的意境。前者表现为生机勃勃、鸢飞鱼跃的气之动趣审美,以雄浑美为代表;后者表现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的气之静趣审美,以冲淡美为代表。这两种美是山水诗画中最具代表性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0.
伏永红 《天风》2003,(12):18-19
保罗在给提摩太的信中论到教会时说:“倘若我耽延日久,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用“神的家”来比作教会是十分有意义的,人们对家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家是人长久养生栖息之地,其中有天伦之乐,也有弟兄姊妹之间的手足亲情。 教会是神的“家”,神是慈爱的父亲,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彼此相爱,这是一个多么温暧多么幸福和谐的家。使徒约翰说:“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神的儿女;我们也真是他的儿女。”(约壹3:1)  相似文献   

11.
爱情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与道德郭学贤爱情象征着纯洁、幸福、忠诚、甜蜜,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重要课题,也是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中歌颂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人们用华美的语言讴歌它、赞美它,把它比作太阳、鲜花、美酒,赋予它美的色彩、诗的意境。爱情是美好的,同时也是严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山水画最令人称赞的就是借助水墨色彩展现出的超凡脱俗之美,同时山水画展现出的构图之巧妙也让人赞不绝口。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借助绘画者对于山水风景的表现力及艺术加工水平,体现出山水风景的美感与意境。文章对山水画作构图进行解析,并介绍训练山水画构图的几种方法,对山水画构图意境创作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以期为山水画构图教学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3.
信仰的本质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类需要信仰是基于人的本性,恩格斯说:“即使是最荒谬的迷信,其根基也是反映了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这本性是由其所处的生存背景、生存条件、生存结局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信仰可以说是人类对这些背景、条件、结局所作的精神应对与挑战,它们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边无际。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姑且名之曰信仰的宇宙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在叙述中,我们将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同上,第425页)1.宇宙这一…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一种自我塑造活动,当然这种塑造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人通过历史文化的积淀及其自我认识并以其所希望的自我之所是来进行的,因而教育说到底也就是一种天生人成的事业。说其天生,是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人之与生俱来的天性,所有的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的基础上;所谓人成,则是说教育最根本的方向主要彰显着人所希望的己之所是之自我塑造的成份,正是这种己之所是式的自我塑造,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所谓教育作为一种历史传统与社会工程,则必须建立在尊重人之自然天性基础上,并通过人之天性来培养完美人格,进而开发人的各种潜能;至于古人所倡导的"易子而教"与"言传身教",则又代表着儒家非常重要的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11)
正聚焦在对神的"献",必会有丰富的"得""崇拜是受造者对永恒者的响应。"中文的"崇"字是"敬"和"高"之意,直接的意思就是承认那一位更高的存在者,并敬拜他。在英文中,往往以Service和Worship表示崇拜。Service来源于拉丁文servus,指"理所当然地服侍他人的奴隶",强调崇拜中应存仆人的心态。"崇拜不只是表达了我们对造物主之敬拜、渴慕,也是借着崇拜来侍奉他,成为他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6.
变革与发展 ,是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道教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有变有不变。所谓“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这是不变的 ;所谓“随方设教 ,历劫度人”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这是变的。不变的是常道 ,变的是可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变革的原因是“可道、可名”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天地人———也就是适应变化了的社会 ,革其弊 ,兴其利 ,也就是所谓发展。而常道又在变革与发展中永恒。西周时土地层层分封 ,实行井田制 ,农具绝大部分是石材…  相似文献   

17.
《原道》2010,(0)
<正>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庞大、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政治实体,它的根基必然是多重而又单纯的。在以往的历史和政治教科书上,我们一般是从阶级斗争、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角度来谈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知识话语里,我们多在历史和文化意义上来界定当代中国的根基。这两种谈法都有其自然的根据,但也都未能触及"根基"问题的隐秘内核:根基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又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它既"虚"又"实",既抽象又具体,并在时间流程中、在变化中不断展示出其源流性、根基性的东西——它是变中的不变,也是不变中的变。  相似文献   

18.
不饶岁月     
正不错,岁月不饶人,永远!我们来个针尖对麦芒——不饶岁月!其实,人就是岁月,岁月就是人,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岁月在我们的躯体,我们的渐变就是岁月的嬗递。面对气势汹汹的岁月,我们曾经低声下气,哀求它网开一面,把白发、皱纹、老年斑统统放过,以染发水、面霜和拉皮手术为价码。然而,没有作用。时间绝对能够打败我们,然而,一场一点儿也不对称的永恒的战争,难道非屈膝不可?  相似文献   

19.
民主是希腊人创造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腊人造出了以下这些单词:“城邦”、“民主”、“人民”、“寡头政治”、“自由”、“公民”等等。这就不得不使人作这样的假定:是希腊人首先发现了政治的永恒真理,或者说我们所说的永恒真理;只有一个例外:就是奴隶制,这是他们的民主与民主本质之间的主要区别。因为世间必然有一个永恒政治的存在,可供人们进行哲学思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记录历史。从这里,通过不同的时代,可以找到政治的核心本质;各种政治体制尽管千差万别,却在其功能上存在着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类同性:树立正义、使人  相似文献   

20.
渊声 《天风》2018,(10):64-64
问: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有些人是我们喜欢的,然而也会有一些人是和我们合不来的,这就是所谓气场不合。当我们遇到实在不喜欢的人时,作为基督徒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与之相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