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考古发现的道教资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准确释读这些文献或补全其中的缺佚无疑是研究中的重要任务。文章对成都市二仙桥南宋墓出土的买地券、敕告文券、华盖宫文券、镇墓真文券的释录作了补正,并利用同墓文本及其他碑刻、传世道经,对缺损文字作了一些补辑,以期为研究南宋时巴蜀地区丧葬习俗和道教历史提供准确完整的文献资料。 章红梅,女,四川大学2009级博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讲师。  相似文献   

2.
道教"女青"观念至迟在东晋早期就已经形成,但学界多把"女青"当作道教神灵。本文通过对道教经籍、出土考古材料、正史史料、碑刻材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晋南北朝买地券中常见的"玄都鬼律"在观念上就是指《女青鬼律》;2."女青诏书"之名实由《女青鬼律》而来,两者并不相同,"女青诏书"就是指天师道最高神太上的诏书,是构成天界律典《女青鬼律》的诏令条款;3.南朝B型"女青诏书"类买地券,本身就是"女青诏书"而非"买地券"。  相似文献   

3.
正近现代,国内学术界对镇墓文、买地券等墓葬出土材料的关注始自清末民初鉴藏大家罗振玉,罗氏的主要贡献在于搜集、著录了一批镇墓文和买地券(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70年代以后史学界开始对镇墓文、买地券进行深入研究,并出现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如方诗铭《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吴荣曾《镇墓文中所见到的东汉道巫关系》、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等;近30年来,随着学术界对此类  相似文献   

4.
地下神仙张坚固、李定度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介绍了买地券及其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在对比大量买地券(包括镇墓文、衣物疏)后发现,与张坚固、李定度一同出现的神仙分为两类:道教和民间信奉的神仙;只在买地券中出现的冢墓“专职神仙”。张、李二位神仙属于后者,却有着其他冢墓“专职神仙”所不具有的专名,他们因而远播边鄙并渗透到其他宗教之中。张、李二位神仙最初在买地券中充当保人或知见,后来在传承中这一角色发生讹变。文章最后部分对冢墓“专职神仙”特征的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早期道教构建神仙体系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大规模开展,我国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青海、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千计的与古代道教活动有关的汉代至明代道教遗存,如镇墓瓶、斗瓶、镜、剑、印章、钱币、道教造像碑、石刻、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石、简牍、写纸、陶瓷器、金银器、药物、烧炼用具设备等遗物,以及宫观建筑、摩崖造像、壁画、墓葬等遗迹,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数量巨大。这些道教遗存,有的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有的则只见于北方地区,有的在南方地区和…  相似文献   

6.
正"冥途路引"是为了让死者能够顺利抵达阴间或前往天国的凭证,在明代墓葬中有少量出土,有"道教路引"和"佛教路引"两种。1956年4月,在扬州市城北乡禅智寺故址之东发现一座明代三椁三棺并葬墓,墓主分为盛仪及夫人彭淑洁、盛氏(疑是盛仪之女)。其中,彭淑洁棺内出土纸质道教冥途路引一张,文字清楚、印鉴清晰,给研究冥途路引增添了新材料,对研究道教文化和明代文书制度有不小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作为汉唐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守门与镇墓之制不仅是时人为寄托哀思、告慰死者、祈求平安而采取的葬制措施,同时也与同期社会中盛行的道教观念相适应,呈现出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8.
"抱砖"是流行于陇中(甘肃中部)地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即新坟立祖时墓券砖的安放仪式。陇中地区的"抱砖"习俗体现了民俗文化因时、因事、因地而变的特征,在下葬环节举行"抱砖"仪式是其独特表现。张传玺先生归纳形成了墓券券文广例,并认为券文中的"直符"即"甲寅日别状"等"轮值主符神仙"。事实上,墓券中的"直符"神应为道教中的"随斗十二神",发挥着奉命保护墓主、镇邪伏魔的功效,而张传玺先生所列举的"甲寅日别状"等实为"时序鬼"。墓券文中"直符"神的书写,经历了由起初对"随斗十二神"的全部列举到后来从中确定四位神祇为岁直符、月直符、日直符、时直符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同姓诸侯"庶女媵妾"是西周时期的君婚习俗。春秋之际,在诸侯剧烈兼并的背景下,对非姬姓诸侯来说,同姓诸侯"庶女媵妾"面临困境甚至绝境。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均表明,春秋时期"庶女媵妾"不限同姓诸侯已是主流形态,而《左传》作者囿于传统,视之为"非礼"。《公羊传》诸侯"一聘九女,诸侯不再娶"之论流传甚广,但传世文献均与之相违,出土文献于诸侯之婚记载颇多,亦无与之合者,当系汉儒之主观臆测。  相似文献   

10.
镇墓文,是一种随葬文字材料,它具有鲜明的道教文化烙印。其主要目的是,开度亡魂,厌镇鬼神。本文通过对成都出土的北宋刘六一娘墓中的《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的解读,来展现《灵宝赤帝炼度五仙安灵镇神三炁天文》在墓葬中的使用方法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11.
王亚军 《管子学刊》2012,(3):106-109
汉代经常是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有大量记载。文章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以期为研究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孙勐 《中国道教》2011,(6):34-37
墓葬是专为亡者而建的地下空间,墓葬内的各种物质和陈设都与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因此以墓葬及随葬器物为对象,通过相关的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和文字记载来考察道教文化与信仰的存在状况,是研究道教的重要途径和课题.唐墓是唐代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现的数量众多,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并且从早期到晚期的序列较为完整,延续性较强.此外,唐墓中包含的丰富的随葬器物,其中如镇墓石、铜镜、陶俑、木俑、神煞明器等,大多数都具有鲜明道教色彩,是了解和探讨唐墓中道教信仰的重要资料.镇墓石也叫五方贞石、五精镇墓石,是唐墓中最为典型的道教遗物,其形制、纹饰、铭刻等均能反映出相应的道教丧葬仪轨,因此以之为对象,进行考古学考察,对研究道教信仰的流行和传播状况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玉覆面是由多件小玉石器缝缀在丝麻织物上,而后覆盖在死者脸部的一种葬玉形式。西周晋侯墓地中出土的玉覆面是西周考古发掘中较早发现的。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发掘的大墓中几乎都有玉覆面。晋侯墓中的玉覆面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在世的人们期望死者像玉一样永存于世。  相似文献   

14.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3,(1):101-102,128
枣庄峄城新清理发掘了两座墓葬。一号墓出土的宋公鼎诸器是宋公为其女 夫人叔子所作媵器。二号墓出土的 公鼎是荣公白作器。 从比声,读音相近借为邳。邳即薛祖“奚仲迁于邳”的上邳。  相似文献   

15.
六朝时代岭南的天师道传播——从出土的镇墓文谈起范家伟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自汉末三国以来,道教在青徐、巴蜀、吴地有蓬勃的发展,而魏晋之世,道教亦分为不同教派,如神仙道派(又可分为金丹派、经派、占验派)、帛家道、干君道、李家道之类,遍布各地...  相似文献   

16.
爱你所有     
有一个故事,智者问年轻人:“小伙子,你为什么不高兴?” 年轻人说:“因为我手中没有钱,买不来房子,买不来汽车。看着别人出入高级消费场所,而我不能,我这心里就越发不平衡。” 智者笑着说:“我觉得你也拥有很多,你也很富有嘛。” “你不要拿我开涮好不好,我贫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拍摄的旅游照片中,有一张我和老伴同女警察的合影颇引人感兴趣。那是1995年九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女儿带我和老伴去费城附近的一个小镇购物。这个镇只有一条主街,很长,很干净,环境也很美。街上的店铺很多都是卖妇女饰品、高档服装、古玩和香料的,居住在这个镇的人都是富户。女儿要带妈妈进店买衣服。因女服装店不许男的进入,我只好在外面等候。老伴有个毛病:逛店买衣服从来没有时间概念。“不要时间太长了。”我随口交待了一句。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2004,(3):63-63
《道藏》是历代道教经典文献之集大成。所收典籍广泛,内容宏富,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教方术、仙道史传,又包括了古代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道门研修的经典依据,也是研究传统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为道教宫观所珍藏。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20.
2000多年前,战国楚诗人宋玉有感于(山海经)所载的蕃草神话,以他那如椽巨笔写下(高唐赋》和(神女赋),精心编撰了一出人神相恋相爱的风流佳话,从此在中国神仙体系中多了一位美丽而多情的女性神人——巫山神女,她那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亦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时由巫山神女故事衍生的“巫山云雨”、“梦游高唐”、“魂断阳台”之类的典故,亦为人们所青昧,屡屡出现在历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表现爱情题材的诗、词、曲中,藉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