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奏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的演变,古筝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以河南、山东、客家、潮州、浙江等几大流派为主要代表的古筝艺术。 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河南的古筝艺术自成一系。在河南筝派中,南阳古筝艺术又具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众多的古筝流派中,河南筝派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一形成于中原大地的古筝流派发展到近现代,由曹东扶先生(1898~1970)创立的“曹派”艺术,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有演奏技巧而著称于世。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曹老精心培育下,造就了曹桂芳、曹桂芬、李婉芬、尹其颖、何宝泉、吕殿生、邱大成、何成育、娄方等古筝名家,成为曹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之后,曹派的大批再传弟子纷纷活跃于筝坛,其中,曹老的外孙女冯彬彬就是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之一。这表明,  相似文献   

3.
肖宁 《美与时代》2014,(5):115-115
通过研究北派山东流派中的鲁西南筝与山东琴书的关系,简单论述了鲁西南筝艺术与山东琴书的起源和发展,继而分析了两者在长期融合渗透中的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4.
刘艺 《美与时代》2006,(12):69-71
陕西筝曲是依附于陕西地方戏曲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的民间音乐整理、编订、创作而成的。河南筝曲的渊源主要依托于“河南曲子”。复兴之后的陕西筝派技法是通过长期的对外派筝艺的学习、继承、借鉴并根据陕西地方音乐风格表现的特点而形成的。河南筝作为长期伴奏说唱音乐与河南曲剧的乐器,所以逐渐地形成了乐器自身的表现技法,使得河南筝在戏曲腔韵艺术与微分音程的运用上,呈现了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音乐艺术的不断发展恰如历史的发展一样,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在一辈又一辈的音乐家共同努力下,使古筝这件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当代依旧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璀璨的光彩.筝曲《枫桥夜泊》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人情怀及其精神内涵与古朴的意韵和现代化的作曲技法加以融合,以写意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颇具中国风情的水墨画卷.《枫桥夜泊》是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粹的一个典型曲目,并与张继的唐诗《枫桥夜泊》加以融合,运用叙述性的音乐语言将诗中那种唯美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正道教全真派以"性命双修""清静无为"为特色,侧重清修,这在音乐上自然也有所反映。在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之后,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真道乐。全真道乐还完整地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一种生动体现,为今人留下很多宝贵的音乐历史资料,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全真道乐始于何时,目前并无确考。不过,全真道乐与其他道派音乐同源同宗,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飘飘笙鹤雨  相似文献   

7.
各种乐器根据自身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音质、音色,这种声音上的不同品质,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结构,不同演奏方法所形成的独特时声音个性。古筝是我国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筝就已经流行于秦国。长期以来,筝之所以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大概就是被古筝那优美的旋律,动听的音色所吸引。“如何运用古筝技巧,使古筝艺术表现得更完善”,我认为这是每个演奏者毕生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恒山道乐吸收了汉魏以来的鼓吹乐,以及唐宋以来的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古代道教音乐的传承与变迁。一、恒山道乐的源流与嬗变位于山西北部的北岳恒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早在西汉初年,这里就有求仙和炼丹的方士(《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  相似文献   

9.
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毫无疑问,道教作为我们本民族的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当丝毫不难理解。那么,道教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不可割断的密切联系,以至道教音乐由此而反映出的民族民间音乐特征,也当是顺理成章,不言而喻的。然而,道教音乐在哪些层面吸收或受到了民间音乐的影响?其吸收方式和吸收动机如何?民间俗乐与宫观仙乐的矛盾是如何以宗教形式统一起来的?在迷惑中,笔者试探着从道教科仪与道乐的关系入手,在理清道乐种类的基础上,分层次对道教音乐的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一、道教音乐的种类按照传统的习惯,道教音乐分为由用人  相似文献   

10.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是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宋、西夏、元代时期。产生了五大流派: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及汪派。琵琶艺术与诗词的交融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表现的关系。琵琶的演奏给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诗词的音乐语汇可以通过琵琶精彩绝伦的演奏形式表现出来。诗词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叙述描绘,琵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诗词淋漓尽致地展现给我们。  相似文献   

11.
古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源于它独树一帜的音色传达出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本文从古筝音色特点入手,阐述它清脆悦耳、风格多样和美不胜收的特征。进而借助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进一步探讨古筝音色与美的关系。笔者以为,古筝音色和美学之间,从总体而言是辩证的、统一的;分别而言,古筝音色是古筝音乐之美的源泉,而音乐之美又是多姿多彩的古筝音色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正>武当山宫观道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各种音乐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形态:兼容宫廷雅乐和民间俗乐;兼具南方音韵和中原色彩;融合全真正韵和正一特色,成为传承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登临五台山,徜徉在寺庙集群区,或晨曦初萌,或暮霭低垂,和着山泉伴着风铃,你会听到一种不似仙音胜似仙音的曲乐,令你久久神往,如醉如痴。这就是佛山圣境的庙堂音乐。 庙堂音乐最初源于印度的梵音佛曲,随着历代佛教事业的兴起,逐步吸取了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昆曲、民歌、民间器乐曲等发展而来。翻开有关记载,我国庙堂音乐分南北两个系统,北系统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寺庙音乐属北方系统,又独立于东西两路流派之外,自成风采。而五台山寺庙又分青庙与黄庙两个派别。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黄庙不拘一格,曲调明朗、自如,富有民间色彩。青庙使用“管调”,黄庙使用“角调”,青黄庙都用工尺谱记乐曲。  相似文献   

14.
据一九八七年八月十六日《青岛日报》报道:一支三十余人的专门演奏道家乐曲的农民乐队,最近在崂山县夏庄镇彭家台村成立。该乐队以演奏崂山道家外山派曲谱为主,现已能熟练地演奏《青杨》、《离恨天》、《游湖》《拜告》、《紫薇迎仙》等四十余首。农民道家乐队的建立,是挖掘、搜集、整理和继承崂山的古典道家音乐,研究我国北方道家各派经韵曲派的一项重要成果。崂山自古以来道派多而经韵杂。宋末元初,崂山道乐活动十分兴盛,形成了内山和外山两大派系。外山派道乐直接参与民俗活动,因而使许多道家曲谱流传民间,推动了崂山地区的民间器乐活动的蓬勃发展。到清初顺治四年,仅崂山西北部的民间乐队,就有七八个。  相似文献   

15.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佛教曾和儒、道两家一起深刻、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相比,我们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却显得肤浅而苍白。拿佛教音乐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对佛教音乐较大规模的收集、整理、研究的工作,大概只有两三次,最早,是南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西邸”。其后,是梁武帝“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及他与宝志和尚收集经典和民间音乐而创制的“水陆法会”。此后,虽然佛教音乐在宫廷和民间都有长足的发展,在唐时甚至繁盛一时,但对佛教音乐有系统的整理…  相似文献   

16.
陆媛媛 《美与时代》2005,(11):49-50
古筝经历了两千多个春秋的洗礼,仍然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它那浓郁的民间韵味、别具一格的演奏技法,使其成为当今中国的"民族乐器之王".古筝艺术的空前繁荣与从事古筝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而在古筝教育事业中,早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位古筝专业教师,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对古筝早期教育的体会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其情感表述和个性塑造对于促进学生筝艺的全面和谐发展、造就未来古筝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络现象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经络现象,主要指循经感传现象,它是阐明经络实质与经络现象本质时所必须深入研究的唯一对象,也是使有关研究取得成功的向导。我国的经络现象研究分为三派两流。三派即经络生物物理学派、经络生理学派与临床经络现象学派。两流,即正常生命现象论流派与临床疾病现象论流派。当前研究的症结是:现象发现了,却说无法解释;路线检测了,难说不是伪迹。认为,允许百家争鸣,提倡改革创新、再创新,这才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8.
走进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便能听到悠扬悦耳的道教音乐 ,使人仿佛进入超凡脱俗的神仙境界。尤其是在做科仪法事时 ,奏出不同情感的道乐 ,或肃穆庄严 ,或剑拔弩张 ,或清静无为 ,或祈福求愿……天师道音乐 ,又称天师仙乐 ,发端于我国历代天师世家———嗣汉天师府 ,距今有 15 0 0多年的历史。天师道音乐作为民族音乐的一脉 ,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中 ,其传承、流变与民间音乐的联系十分紧密 ,它不仅与江西地方民歌、小调、赣剧、弋阳腔有关 ,而且更广泛地吸取了昆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南方民间音乐的精华 ,其乐曲在编制过程中 ,恪守“道不离…  相似文献   

19.
琵琶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其传承与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流派,其中浦东派是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林石城先生则是浦东派的代表性人物,他对中国琵琶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浦东派武曲在演奏中比较讲究气势宏伟,能营造出激烈的战场氛围,运用其特有的演奏技法如右手满轮、双飞、大遮分、轮扫、弦数变化等和左手绞两弦、并两弦、快而大的揉弦等使乐曲更加丰富。形象地描绘出战场上你死我活激烈拼杀的场面。  相似文献   

20.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之一,历史悠远,代代传承。在20世纪中期崭露头角的主要有徐、白两大流派。徐素白、白士风这两位留青竹刻大家分别是这两大流派的创始人。这两派技艺超群,各有所攻,无论是对作品的选材,还是表现方法以及艺术特色上都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与创新。徐派写意,白派写实,各有千秋,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