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3.
4.
5.
7.
8.
9.
10.
11.
中国山水画不仅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 同时也传达着对宇宙自然的无止境感悟与 " 天人合一" 式的永恒探索精神。这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具有运动、开放、多维和无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16.
让我们设想:前面有一只闲逛的狗,中间是一棵树,树后地上有一个萝卜。为什么狗对萝卜毫无反应?是狗不知萝卜在那儿,还是狗不需要萝卜?也许应该根据这两种假设之一,或同时根据这二者,来对此作出解释。这就是动机的两面性:信念和评价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深沉而古老的思想和感情、脑与心、皮质与丘脑、语词与音乐之间的二元性。可以把这种二元性追溯到最简单的条件反应。如果因刺激 a 而作出的反应得到奖赏,因刺激 b 而作出的反应受到惩罚,那么根据主体内心的相似标准,在这之后作出的反应,往往就是那些与刺激 a 相似而不是与刺激 b 相似的种种刺激引发出来的。据此我们来观察信念与评价的二元性:这种相似标准不过是依习惯形成的基本认识因素,而赏-罚轴则是评价因 相似文献
17.
《伦理学研究》2017,(1)
康德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即使"人为自然立法"掌握了自然必然性,目的仍然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物质欲求,不可能走出自然王国。由此康德提出实践理性优先于理论理性,强调只有"人为自身立法"的实践理性才能够将人从自然王国中拯救出来而走向自由王国。康德这一命题的危害是,否认人在自然面前拥有自由,人在自然面前只能遵循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道德地对待自然万物在学理上不具有可能性。本研究试图颠覆康德的这一命题,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仅拥有本体论自由,而且这一自由还优先于认识论自由和实践理性自由。人只有证明自由的本真性具有生态性质,即人在自然面前能够拥有本体论的自由,才能担保自身从自然王国之中真正解放出来,使保护自然环境的伦理行为获得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正当性理由。 相似文献
18.
19.
从复古意识看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透过复古意识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实质上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其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其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空间"的意义是耐人寻味的.平面构成将"空间"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平面中的深度表现,即用错视原理来研究空间的视觉规律和视觉的表现规律,如运用形的大小、重叠、明暗、疏密、曲直、凸凹及渐变的过程等因素,以达到表现深度空间的虚拟视效;二是根据空间可被分割的特性,对平面进行分割,如骨骼线的分割和具体形的分割.相对于空间深度感的表现,这样的分割强调平面感,强调与平面相当的视觉效果,显示出对平面的尊重.由于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不一,对空间的解释和运用在教材中也就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