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特征-联合范式的研究发现, 面孔再认阶段可记录到明显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然而, 与再认同属情景记忆的另一任务(来源提取)条件的相应效应尚未报道, 背景信息一致性对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提取的调节作用以及面孔不同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也未考察。为澄清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特征-联合范式, 并以位置为背景展开研究。实验含一个学习任务和两个测验任务(再认和来源提取)。结果显示, 再认和来源提取阶段均记录到显著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且两类效应均在来源提取阶段更强; 任务类型与位置背景一致性交互影响提取绩效; 面孔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相似。表明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具有显著的任务类型敏感性, 这些效应是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的熟悉性较强且对源面孔的回忆加工相对较弱的结果, 且这两类面孔的提取为背景一致性所调节; 任务类型对两类效应的调节与双重加工理论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图形项目记忆与位置来源提取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研究大学生图形项目记忆与位置来源提取新/旧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学习屏幕左侧(或右侧)呈现的图形后在屏幕中央呈现某一测验项目(已学图形或新图形),对受试者进行两类测验:其一是判断该项目是否已学过;其二是将从某侧学过的测验项目判断为目标,而将其它测验项目判断为非目标的来源测验(排除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图形位置来源提取比项目再认新/旧效应的头皮分布更广,持续时程更长;与前人相同实验范式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位置来源提取效应的头皮分布范围较广;非目标-旧图形与目标图形新/旧效应的头皮激活程度不同。上述结果说明:图形位置来源提取比项目再认激活的大脑区域更多,这与双重加工模型的观点一致;实验范式和来源知觉的特性共同调节来源记忆新/旧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意识水平对来源信息提取的新/旧效应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 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不同测验范式(排除范式和三键范式)对图形位置来源提取头皮分布特性的影响, 以检验前人得出的测验范式对颜色来源提取ERPs影响较小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来源类型这一问题。结果显示, 相比于项目再认, 实验一中与图形位置来源提取关联的正走向新/旧效应的头皮分布更广; 实验二则得出反映位置来源提取的晚期负走向新/旧效应。可见, 两类测验范式条件下与位置来源提取关联新/旧效应的头皮分布时空特征有所不同。上述结果表明:与颜色来源研究不同, 测验范式对位置来源提取关联的神经机制具有明显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对回忆的再认"范式,从输出监测的角度考察了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实验1结果显示,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成绩缺乏首因效应,却拥有扩展的近因效应;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对回忆的再认"成绩显著差于语词任务下的成绩,差异具体表现在组块2~9、10、11和12上,表明在上述组块,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提取存在自动突显,即操作效应得益于这些组块在提取时的自动突显。实验2结果显示,在类别测验下,被试操作任务和语词任务的自由回忆成绩拥有相似的系列位置曲线,而"对回忆的再认"结果同实验1。研究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自动突显机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对回忆的再认"范式则能敏感地测量出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  相似文献   

5.
采用无线索回忆再认范式,对基于熟悉性的汉字语义特征再认进行了探索,考察了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对汉字语义特征的无线索回忆再认效应(RWCR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即时测验,实验2采用延时测验,结果发现:(1)无论即时还是延时测验,汉字语义特征的再认均存在RWCR效应。(2)在即时测验时,重复学习对熟悉性有显著影响,重复测验对熟悉性没有影响;重复学习和重复测验均提高回想成绩,但二者无差异。(3)在延时测验时,重复学习组和重复测验组的熟悉性评分均下降,但前者下降快于后者;重复测验组回想的遗忘率较低,重复学习组回想的遗忘率较高。上述结果说明,汉字的语义特征存在稳定的RWCR效应,且重复学习主要影响熟悉性,重复测验主要影响回想。进一步证明了再认记忆的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价值项目通常比低价值项目识记得更好。目前,尚不清楚项目价值会如何影响部分线索效应。将部分线索范式与价值导向记忆任务相结合(实验1),并进一步操纵编码条件(1-学, 2-学-测)和测验时程(即时测验,最终测验)(实验2),考察以不同价值的项目作为部分线索对不同价值测验项目再认的影响及其持久性。结果发现:线索项目和测验项目的价值均显著影响部分线索效应。具体而言:在1-学条件下,高价值线索使得高、低价值测验项目的再认受损均从即时测验持续到了最终测验,低价值线索仅使高价值测验项目在即时测验中受损。而在2-学-测条件下,仅高价值线索使得低价值测验项目的再认受损从即时测验持续到了最终测验。研究结果表明:项目价值影响部分线索诱发遗忘效应的强度及持久性,在从项目关联编码这一角度界定部分线索对记忆提取的作用时,还需考虑项目价值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错误联接的实验范式考察汉字记忆中的码相加效应。实验1采用形码加义码,结果发现对义似形似组的特征诱字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义异形似组的。实验2采用形码加音码.结果发现对音似形似组的诱字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音异形似组的。研究表明汉语记忆中的错误联接存在码相加效应。研究结果可用激活混淆来源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8.
汉字项目再认和位置来源提取神经机制的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方法,比较了大学生汉语名词项目再认和位置来源提取的头皮时空分布。学习屏幕左侧(或右侧)呈现名词后在屏幕中央呈现新、旧名词,对受试者进行两类测验:其一是判断名词是否已学过;其二是将从某侧学得的名词判断为目标,而将其他名词判断为非目标的来源测验。结果发现:(1)汉字位置来源提取与项目再认新/旧效应的持续时程相同,但前者较后者在600~1000ms的头皮分布更广,该结果支持描述项目记忆与来源记忆关系的双重加工模型,且两种记忆的新/旧效应并非总以序列方式发生;(2)汉字与前人西文单词、图形的位置来源提取效应的头皮分布相似,都集中于前额区,表明来源特性对来源信息提取具有调节作用;(3)非目标-旧名词与目标名词新/旧效应的头皮分布特征不同,表明来源信息提取受任务定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加工水平对普通话与粤语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倩秋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7,39(5):795-806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加工水平对普通话和粤语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影响。实验1考察了在有意学习中的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结果表明,测验的语言环境对再认有重要影响。被试在粤语测验环境下对学习过的韩国语词再认反应时短,误报率却低,辨别力强,“记得”反应占优势。实验2考察了无意学习中的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结果表明,被试在粤语测验环境下,对评定过的韩国语词再认反应时短,误报率却高,辨别力差,但“记得”反应占优势;但在普通话测验环境下,对评定过的韩国语词再认反应时长,误报率却低,辨别力强,“知道”和“猜测”反应增加。整个研究表明,记忆的语言依赖效应在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中都存在,但有不同的趋势,表明加工水平是影响普通话和粤语记忆语言依赖效应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0.
毛伟宾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8,31(6):1326-1329,1325
本研究采用DRM范式以80名大学生为被试对错误记忆的通道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运用信号检测论等方法探讨了重复学习对不同通道错误再认的影响.结果发现:1)汉语词表具有与英文词表不同的通道效应,表现为视觉学习的错误再认高于听觉学习;2)重复学习对视觉学习与听觉学习的错误再认产生分离性影响,即重复学习降低了视觉学习的错误再认,却提高了听觉学习的错误再认;3)信号检测论的分析表明:听觉学习在重复学习后对关键诱词的错误再认的增加是听觉学习对要义信息日益增加的敏感性连同较为宽松的提取标准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In a choice between two options, decision makers can ofte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ose who strongly prefer the first option, those who strongly prefer the second option, and those whose choice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Switchers). In any reference state, such as the experimental control, Switchers’ choices are unlikely to be exactly equally divided between the options, which potentially creates a ceiling effect among those most susceptible to influence by the particular conditions or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The limited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option favored by Switchers in the reference state can produce “effect propensity,” whereby any condition or manipulation applied to the reference state is more likely to increase the share of the other option. We test this proposition in a series of studies in the context of choices between safe and risky options and between lower-price/quality and higher-price/quality op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 large majority of conceptually unrelated manipulations tend to increase the choice share of risky and higher-price/quality options. This effect propensity can be reversed when the risky and higher-price/quality options are the status quo alternatives or asymmetrically dominating in the reference stat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for effect propensity are examined.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effect propensity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the selection of controls, and theory tests.  相似文献   

14.
自我不确定感是指个体怀疑“自我”,并且对其看法不稳定而产生的内隐与外显的主观感受及反应.其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与情境实验法.自DeCremer和Sedikides首先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自我不确定感对程序公正效应的调节作用后,研究者们通过将自我不确定感分解为情绪自我不确定、地位不确定和归属不确定以及探讨程序公正认知机制,不断扩展了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通过自我不确定感调节效应的本土化研究,自我不确定感特质与情境成分交互作用的探讨,自我不确定感与自我肯定、信息不确定感等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虽然医疗行为存在多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是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常有医方向患者承诺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形,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时在医方与患者之间就形成了包医合同关系。论述了包医合同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6.
虽然医疗行为存在多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但也不是所有的医疗行为都是不确定的.生活中经常有医方向患者承诺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形,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这时在医方与患者之间就形成了包医合同关系.论述了包医合同的性质及其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7.
王佳莹  张明 《心理学报》2014,46(2):196-203
结合掩蔽启动范式和Go-Nogo范式, 证明了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的存在, 考察了任务需求对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的影响。实验以汉字“左”和“右”作为掩蔽启动项, 在两个Block的Go试次中分别以双箭头和汉字为目标项, 要求被试做辨别反应, 在Nogo试次中不呈现目标项, 无需反应。行为结果发现, 只有当启动项与任务需求相关时才出现负相容效应。ERP结果发现, 只有在任务需求相关时Go任务中一致条件下的P3潜伏期更长; Nogo任务中, 相关条件下两种汉字启动项诱发的N2平均波幅差异显著, 相关和无关两种条件下P3波幅差异显著。说明语义水平负相容效应受自上而下任务需求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自上而下认知控制加工的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19.
Hills  Alison 《Philosophical Studies》2003,116(2):133-152
According to the doctrine of double effect(DDE), there is a morally significantdifference between harm that is intended andharm that is merely foreseen and not intended.It is not difficult to explain why it is bad tointend harm as an end (you have a ``badattitude' toward that harm) but it is hard toexplain why it is bad to intend harm as a meansto some good end. If you intend harm as a meansto some good end, you need not have a ``badattitude' toward it. I distinguish two ways inwhich you can treat something that is yourchosen means to your ends. You can pursue yourends directly, and treat X as a mere means thatyou pursue for the sake of your end. Or you canpursue your ends indirectly, and treat X as a``plan-relative end' that you pursue for its ownsake. I argue that much of the time we pursueour ends indirectly, and treat our means asplan-relative ends. There are significantanalogies between intending harm as an end, andintending harm as a plan-relative end. So,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it is morallyworse to intend harm as a means or an end thanto foresee bringing about the same amount of harm.  相似文献   

20.
毕重增  张萍  朱晓菲 《心理科学》2012,35(3):683-686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084名高一至大四的学生,探讨了自尊、主观幸福感、自我怀疑及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自尊在自我怀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抑郁的调节,即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