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经堂教育”,又名“寺院教育”,是伊斯兰教在清真寺内讲经教学的教育方式。早在倭马亚王朝时(661—750),即有一些清真寺组织穆斯林学习《古兰经》、“圣训”。到了阿巴斯王朝时(750—1258),开始出现清真寺附设小学“困它卜”(),以学习《古兰经》的读法和书法为主。十一世纪中叶,在阿巴斯王朝的首都巴格达,出现了寺院附属的宗教学校“马德拉斯”()。此后,这类宗教学校遍及伊斯兰世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8,(6):87-87
青海省伊斯兰教界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新编“卧尔兹”巡回宣讲团近期分赴西宁、海东等地区的17个县(区)和53座重点清真寺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宣讲期间,在备县区举办集中宣讲会17场次,在重点清真寺举办宣讲会53场次,5万余名清真寺开学阿訇、民管会成员、乡镇宗教干部和信教群众聆听宣讲。  相似文献   

3.
1985年10月12日(农历八月廿八日),是我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建人胡登洲太师逝世388周年。西安化觉巷等地一些清真寺,于10月11日主麻日,在礼拜殿诵《古兰经》、赞圣,宣讲胡太师对中国伊斯兰事业的贡献和品德情操。 胡太师创建的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在当时,经堂  相似文献   

4.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5.
清真寺名称的由来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masjid)的意译。“买斯志德”一词在阿拉伯语法中属空间名词,意思是“叩拜之处”,专称礼拜处所——清真寺。《古兰经》约有二十九处提到了这个名称。据经注学家解释:“买斯志德”一词  相似文献   

6.
谈伊斯兰教的孝道四川省成都市皇城清真寺张红春奉普慈特慈的安拉之名各位朵斯提!孝敬父母,是伊斯兰教的主命善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遗弃父母,是伊斯兰教所严禁的,也是我国法律所不容许的。《古兰经》昭示我们:"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国家宗教局确定的“教风年”。教风建设既是伊协、寺管会今年工作的重点,也是宗教界人士要着重解决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创建和谐清真寺的深入开展和伊斯兰教的社会形象问题。中国伊协在向伊斯兰教界发出《开展创建“和谐清真寺”活动的倡议书》中明确指出:教风端正就是主持教务活动的阿訇、伊玛目有较高的宗教学识、文化水平,宗教操守、品德修养好,能结合社会发展进步宣讲教义教规,弘扬伊斯兰教“和平、中道、团结、宽容”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8.
1983年7月12日,是伊斯兰教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尔德·菲土尔),全国各族穆斯林分别汇集于当地的清真寺,隆重地举行会礼,愉快地欢度佳节。 达天,首都和全国各地的清真寺里,一派节日的喜庆景象。一些清真寺门前悬挂着“庆祝开斋节”的巨幅横标,给节日增添了色彩。穆斯林群众很早就聚集在清真寺里,聆听阿訇宣讲教义,参加节日会礼,并互道  相似文献   

9.
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邀请,利比亚伊斯兰宣教协会派出诵经师艾哈迈德·阿卜杜·阿齐兹于斋月期间先后在北京、银川等地访问、诵读古兰经,受到中国穆斯林的热情欢迎和殷勤款待。 艾哈迈德·阿卜杜·阿齐兹诵经师是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讨白”清真寺伊玛目、“讨白”古兰经学校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穆斯林》2012,(5):51-51
2012年9月7日,在“20I2中·土耳其伊斯兰文化展演”圆满落幕之际,中国伊协会长陈广元大阿訇应土方邀请在伊斯坦布尔著名的蓝色清真寺聚礼日宣讲了题为“和平友好和谐共存”的“卧尔兹”,受到土耳其穆斯林的高度赞赏。这是中国伊玛目第一次受邀在土耳其蓝色清真寺宣讲卧尔兹。  相似文献   

11.
正邵阳的清真寺以中国建筑风格为主调,明清时期的建筑尤为突出,建筑中大量采用梅兰竹菊、花草图案,还有部分清真寺的门庭和翘角雕刻了龙和麒麟。在邵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650多年前就深深地融入到清真寺之中。邵阳市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在2010年,市伊协就精心打造了世界唯一的竹刻《古兰经》,将《古兰经》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庆竹刻"的方式展现出来,是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惟一的根本经典,是伊斯兰教立法的第一渊源。《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圣人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而汇集的一部神圣经典。一、《古兰经》名称。“古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诵读”、“宣读”。《古兰经》首先颁降的经文即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的名义而宣读,他曾用血块创造人。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1—5)《古兰经》显然是要求人们反复诵读的一部经典。中世纪伊斯兰教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称《古兰经》有55个名称,其中常以…  相似文献   

13.
1932年9月19日,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在东四牌楼清真寺举行隆重集会,庆祝阿拉伯文铅字印刷试印成功。并且把这一天定为“九·一九回文(阿文)活字节。”阿拉伯文做为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文字,从唐朝开始就随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文书籍也流传到了中国。在漫长的一千多年时间里,  相似文献   

14.
教法学家与“圣训”紧密相连。教法学家离不开“圣训” ,教法学家离开“圣训”就使教法失去了支柱 ,因为它是教法学家重要的立法依据 ,它俩具有依存关系。本文仅就此作一点论述 ,不妥之处能引起方家讨论。“圣训”是阿拉伯语“哈底斯”或“逊奈”的中文译名 ,是指先知穆罕默德传教的23年期间的言论、行为以及别人所言所行而得到穆圣许可或默认的种种事实。伊斯兰教的哲学、法学、史学、文学等 ,都是在“圣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所以“圣训”的地位仅次于《古兰经》 ,也就是说 ,除《古兰经》外 ,“圣训”高于一切。因为《古兰经》与“圣…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耶路萨冷阿克萨清真寺 (远寺 )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伊斯兰教教律规定:“去阿克萨清真寺朝拜,真主会赦免他的罪过的……”。本品之所以受到穆斯林的喜爱,用这种形式表现阿克萨清真寺是世界首创固然是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广大穆斯林对于巴以冲突旋涡中的自己的圣寺的宗教感情。   本品长 18厘米、宽 12厘米、厚 2.5厘米,适宜室内摆放欣赏。其外框用进口有机玻璃制作。框上有“天下所有的清真寺都是真主的”《古兰经》文。阿克萨清真寺金属浮雕镶装在框内,框的背面是金属镀金《古兰经》文“赞美真主,超绝万物,他使他…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从一开始出现,就曾受到一些人的诋毁,穆斯林受到种种迫害。但是伊斯兰教却得到迅速传播。它的主要经典《古兰经》,现已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文字,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献。先知穆罕默德是举世所知的伟人。清真寺随穆斯林所居而修建。麦加天房,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来自  相似文献   

17.
<正>2010年6月22日,应伊朗驻华使馆邀请,到中国考察《古兰经》翻译工作的伊朗库姆《古兰经》翻译中心主席纳格迪先生,翻译中心负责国际事务的副主席,《古兰经》英语译者格伊拉先生前来中国伊协拜访,受到中国伊协副秘书长兼国际部主任文舰的热情接待。纳格迪主席曾在德黑兰伊玛目萨迪格大学和库姆宗教学府从事教法学和古兰学教学工作,对《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经典有着精深的研究。随后回答了本刊记者就库姆《古兰经》翻译中心情况和世界各国《古兰经》翻译现状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前两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的拙文《试谈〈古兰经〉中的比喻艺术》中,对《古兰经》的比喻的类型及特色做了粗略探讨,本文旨从《古兰经》中的比喻内涵方面谈谈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综观《古兰经》中的比喻,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无不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信道且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兰经》中的比喻,是对伊斯兰教有关教义教理的一种形象阐释。这说明,《古兰经》中的比喻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紧密相连,是人们诵读、研习《古兰经》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  相似文献   

19.
一、“卧尔兹”的概念及作用“卧尔兹”是阿拉伯语的音译 ,是伊斯兰教宣教的一种方式。含有“劝导”、“训诫”、“教诲”、“讲道”等意。《古兰经》云 :“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 ,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 ,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 ,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 ( 16∶12 5)。“关于使者们的消息 ,我把它告诉你 ,用来安定你的心。在这些消息中 ,真理以及对信士们的训诫和记念已降临你了” ( 11∶12 0 )。伊斯兰教传教的主要方式是用口头语言宣讲教义和用书面文字宣讲教义 ,旨在劝导人们从迷误中醒悟 ,归信安…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阿句是波斯文“”一词的音译。在中国专指清真寺率众礼拜、执掌教务的人,故也称掌教,与阿拉伯文的“伊玛目”同义。阿司是继承先知穆罕默德的遗教,讲经宣教,弘扬伊斯兰教义、教理的人。阿司也被称作“阿林”(),即学者、精通《古兰经》、圣训等经典的人。今天我们所谈的不是对“阿句”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作进一步的考究,而是谈当代阿匐所应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因此,作为阿句就应是一寺一坊教务的领导人,又是代圣传教,传播伊斯兰教各学科知识的人。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历代阿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