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采访了一位刚从法国回来的朋友,闲聊之中,他兴致勃勃地从公文包里抽出一张纸给我,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首题为《微笑》的诗。于是,我信口读了起来,越读越觉有味,越读越连声道好。他告诉我,这首题为《微笑》的诗,在法国许多商店、饭店、  相似文献   

2.
正余光中因写下《乡愁》一诗而轰动两岸,素有"乡愁诗人"的美称。谈到这首成名作对他的意义和影响,余光中幽默自嘲说:"我写过1000多首诗,因为《乡愁》好像变成了我的名片,这张名片大得把我的脸也遮住了,让别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对我说,我是读你的诗长大的。结果他除了《乡愁》之外,都没有读过我第二首诗。"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出生那天是重阳节。谈到自己的生日,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日很满意,我是‘茱萸’的孩子。  相似文献   

3.
心灵的院子     
正有个朋友写了一首诗,叫《如果,有个院子》。他在诗的左边种了几株蔷薇,右边栽了两棵芭蕉,中间留一条小径, "看阳光和风在这里停留、拐弯/像亲人从远方归来"。他说有个院子,是为了给他"寂静之美/和它虚度"。"虚度"这个词打动了我。炊具在厨房,饭桌在餐厅,接待客人在客厅。书在书房,床  相似文献   

4.
首先在这里向上海的闻 妙居士致谢。他给我们指出本刊第三期《梵呗清歌》栏目中《花非花》一词的词作者前半阕是白居易,后半阕则是扫边居士所填,并非全由白居易作词的。当我选用这首曲子时,后半阕的词是第一次见到。虽然也感到前后在风格上不太统一,(前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后者直接了当,明述其意。)但并没仔细思考推敲,便按见到的资料照发了。这既说明本人作学问不够精深,也说明本人做工作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先后读过张培锋教授的《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宋诗与禅》等著作,其材料的丰富、考证的详密以及其中反映出的严谨踏实的学风,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他的新著《居士传校注》(中华书局"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之一,以下简称《校注》)一书。该书作为一部扎实的基础研究著作,为中国居士佛教研究勘定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居士佛教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乾隆四十年(1775),彭绍升(法名"彭际清")述。《居士传》是一部专门记述汉地佛教的世俗信仰,即居士的生平事迹,亦主要是他们的佛教活动的传记,也是清代以前同类题材的一部集  相似文献   

6.
徐晓鸿 《天风》2010,(8):46-48
<正>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8.
[注释](1)雍正:爱新觉罗·胤帧(1678-1735)年号。胤祯,满族,清朝第三代皇帝,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四子,公元1722-1735年在位,庙号世宗。他对佛法修持严密,悟入深远,自号“圆明居士”,若有《御选语录》等书,康熙四十一年二月,他曾以贝勒身分随同康熙皇帝至五台山,这里的八首诗就是  相似文献   

9.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0.
新月 《天风》1996,(7):21-23
有一首很著名的圣诗《夕阳西沉歌》(被选入《赞美诗(新编)》第153首),其中诗的第4节是这样写的:有主赐福,仇敌何须畏惧?泪消苦意,病痛也无足虑;坟墓威权,锋芒今在何处?我仍欣然得胜,主若同居。短短的几句诗,却与我的心灵产生共鸣,轻轻地唱起来。  相似文献   

11.
这是宋人张商英《咏五台诗》中的一首,总括了作者几次游历五台山,在山中几处地方“祈祷感通”,目睹“文殊应迹”的大略情形和感怀。由此,张商英其人其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作的《咏五台山》组诗,也曾为许多名士所和咏。  相似文献   

12.
汪维藩 《天风》2010,(11):52-53
<正>(六十三)扶我事主终身我曾给自己立下过两条规矩:写诗,无灵感不写,口号诗不写;想要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我一生写的诗并不多,仅30首左右。但几乎每一首都是蘸着眼泪写的,《辞别母校》尤甚(以下简称《辞别》)。写《辞别》的时间,是  相似文献   

13.
蔡博生 《天风》1994,(8):45-45
当我得悉主里尊敬的郭学道牧师息劳归天,一时间不知说什么才好,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前些天还翻阅他主编的《潮州三自》和他写的《悟道五十二讲》,追寻他作圣工的脚踪。我还来不及读完他的文章,他就先在主里睡着了。  相似文献   

14.
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五、六月间,五十六岁的傅山登北岳恒山,路过五台山时游览了佛教圣地,并写下了《五台八首》诗。从他给平定白居实的信“六月仓皇一登北岳”,和他咏的诗“中台五六月,积雪在经厨”句,证实他游五台的时间确实是五、六月间。傅山在五台山游览了中台,登上了最高的北台,题咏了“斗柄那  相似文献   

15.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16.
正"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致橡树》一诗让舒婷名满天下。对舒婷的认识,大部分读者也都来自于这首诗。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写于1977年,随着这首诗的发表和流传,舒婷顿时名声大噪。舒婷说,从创作的初衷上看,《致橡树》并不是一首爱情诗。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青年人以  相似文献   

17.
读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信手翻出一首尼诗,吟咏之余,沉得有些禅趣,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奇文兴颀赏,疑义相与析”。现就事采,与大家共同颀赏,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本诗的作者是位尼姑,可惜没有留下法名。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叫她梅尼,因为这是一首借梅悟道的禅诗。关于梅尼生活的年代,有人说是唐代。有人说宋代,我估计是在唐宋之际。唐末宋初,群雄俱起,天下大乱。朝李暮梁,人民生活极不安宁。人们纷纷出家,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18.
胡建宁居士是我敬重的佛教界的前辈、长者。从他身上我所感悟到的佛陀的伟大、佛法的力量和佛教艺术的绚丽璀璨是不可能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在我写他的一些思想和事迹的时候,我想说一声:对不起,但愿我的拙笔带给你们的是一个真实的居士形象。胡建宁居士生长在一个佛化家庭里,这对他以后的影响很大。胡居士的祖母早年皈依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笃信佛教,老而弥坚,老太太往生以后,留下的是五光十色的舍利子。这在胡居士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善种。十二岁那年,胡居士就用大人给的全部“压岁钱”买了一尊关帝伽蓝神像,这尊像至今还陪伴着他,以…  相似文献   

19.
陆龟蒙七绝《白莲》是唐诗中的名篇,但是以往选家多从单篇论其风神华贵、高冷脱俗。其实这首诗是皮陆唱和组诗中的一首,皮日休原题作《木兰后池三咏》(《松陵集》卷七),分《重台莲花》《浮萍》《白莲》,陆龟蒙又有同题和作。《白莲》诗既是组诗中的一首诗,又是皮陆唱和诗中的一首诗。只有把这首诗还原到具体创作的情景中,才能品味《白莲》诗"肌理细腻骨肉匀"之情态。  相似文献   

20.
苦茗妙味     
去年12月25日,赵朴老给《佛教文化》编辑部送来了一首诗。诗文是:“酪乾细嚼苦茗送,不殊西藏酥油茶。妙味得来添法喜,昔年曾饮上人家。”随诗附条说这是目己早餐时偶得之句,想到这也算茶文化,问我们可否在《佛教文化》上发表。对于他在养病期间王动给我们送来自己的诗,还谦逊地征求我们是否能刊登,编辑部的同道都很感动。我们相信读者也会欢喜,毫不犹豫地子以发表了。主编考虑到这是今年第一期,又适逢春节,有意将诗稿村了洒金的红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种喜庆的气氛,果然反映不错。说心里话,当时我只觉得这诗写得平实录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