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砂壶与茶     
正都说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如果说,水的灵性唤醒了茶的天然禀赋,那么,茶汤的孕育,则离不开壶的酝酿。在所有泡茶的器皿中,紫砂壶以其独特的材质、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受到追捧。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小小的一把紫砂壶,能阐释阴阳与五行;小小的  相似文献   

2.
陈南耀 《天风》1994,(11):38-39
沏什么茶用什么茶具,自古以来素有讲究。用粗碗破钵沏泡茶品茗,有失艺术雅观,也乏其味。那么该用什么器皿合用呢? 如果你有杭州产“西湖龙井茶”或太湖的“碧螺春”等名贵香茗。  相似文献   

3.
人们喜爱饮茶,这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也是一种艺术享受。因为煮茶的习惯、方法和使用的茶具的不同,在民间从泡茶到饮茶甚至形成了各样格式化的方法。特别是东邻日本,自从我国传去茶种、煮茶方法之后,发展成今日的茶道,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并产生了各种流派。在日本后世茶道有“茶禅一味”的说法,原来考之历史,饮茶的风气首先是流  相似文献   

4.
正银壶技艺,相当古老,兴盛于唐朝,在日本传承了下来,国内却渐趋衰落。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金属工艺专业的张朝辉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终使其银壶工作室获得十几项专利,产品供不应求,也使这项技艺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泡茶的茶壶种类繁多,如今有瓷壶、不锈钢壶、铜壶等,银壶却很少见到,尤其是手工锻造的银壶。过去有种说法,"煮水以银壶为贵,泡茶以银壶为尊"。  相似文献   

5.
做壶与做人     
壶是器皿界的儒者,它最能通人性。 常吧人任书房里把玩一把小小的紫砂壶,一只手托蕾,另一只手细细摩挲,或是两手把壶托住手心里,焐热壶身,仿佛细心呵护一个娇弱的情人。  相似文献   

6.
紫砂壶作为中华艺术的一枝奇葩,反映了中国文人的审美趣味,蕴含着浓厚的本土美学精神,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人墨客为砂壶撰写壶铭,或以书画入壶,使壶艺集文学、书画、篆刻于一体,从而大大提升了茗壶的文化艺术品位,使其蕴含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一批文人学者专门研究紫砂文化,为之著书立说,为艺人们树碑立传。这些著作介绍和宣传了紫砂壶的发展历程,确立了紫砂壶在中国艺术之林的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紫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宜兴紫砂壶的兴盛不是偶然的,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的蜕变历程。它是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在茶文化熏陶与陶冶下生成的经典杰作。  相似文献   

8.
宜兴紫砂艺壶以器形、泥色。以及儒雅的风采在中国艺术史上绽放出了卓绝的光彩,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的讲究,社会交往的礼仪.民族文明意识的升华,它敲敲地步入了千万爱好者们的心口,砂壶品茗的域地愈来愈广,茶友壶侣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洗礼,宜兴紫砂艺意正向我们款款走来,展示着它的魅力和优雅,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为中国的紫砂陶器艺术家都在江苏宜兴,但最近听说浙江长兴县也有紫砂传统,是上世纪50年代后从宜兴传入的.那里有一位紫砂艺术大师,钱樟法弟兄,是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中央电视台民族百工栏目制作了"钱樟法和他的壶缘人生"节目播放,今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又对他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紫砂壶发展到清代,审美意象急剧提升,究其原因,与明清时期所盛行的金石学是分不开的.金石韵味的紫砂壶装饰此时成为制壶大家所惯用的方法.作为实用性的紫砂壶因此开始充当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补偿和情感寄托的对象.镌刻书法绘画的装饰方法把紫砂壶从"器"的层面上到"道"的高度,成为传承和诠释"道"的典型艺术形式.这种转变恰恰是明清紫砂壶的审美价值所在.返璞归真、自由冲淡的审美理想使得紫砂壶在艺术创造上超越"象"而取"意",即达到"境生于象外"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课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画心理魔法壶。心理魔法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魔法壶主题是系列图画,跟着指导语,作画者会依次呈现四副图画,这些图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作画者会把自己深层次的、应对变化的行为模式投射在图画中;其次,图画完成后,作画者需要编一个故事,用语言再次把自己内心的潜意识投射出来。双重的投射和刺激让作画者更有可能看清自己的行为模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接收图画中所给出的信息,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紫砂茶壶是宜兴地区独有的宝贵资产,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历代艺人深奥的造物思想的结晶。它以丰富、素雅、严密的审美形态和优越的实用功能相传至今,以"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响彻海内外。  相似文献   

13.
紫砂艺术的源头,据考已距今六百多年,“供春”师法自然,以树皮为壶面的做法开创了绚烂多姿的紫砂艺术,以木为形的紫砂壶风行天下,松、竹、梅、桐不一而足,不胜枚举,譬如“供春”、“三友”、“竹段”等等,这一把“木桩树裹”亦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紫砂壶有种特性,第一次泡过什么茶叶,这一生也最好只用此壶泡这种茶叶。否则,泡过不同种类茶叶的紫砂,必定会串了味道,再好的茶叶放进去,也散发不出馥郁芬芳的茶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中山国是战国时期白狄族的鲜虞部落在太行山东麓建立的一个国家,它地处燕赵两国之间,是秦、齐、楚、燕、韩、赵、魏之外的一个小国。中山国的历史文献所载仅有片言只语,人们对王室世系并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发掘了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大批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其中铁足铜鼎(大鼎)、夔龙饰铜方壶和圆壶3件青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共上千字,仅大鼎铭文就有469字,创战国时期青铜器长铭之最,此件青铜器被人们称作“中山三器”。  相似文献   

16.
正朋友们聚在一起,天马行空,话锋闪烁不定,忽又转到了紫砂壶的话题上,"光货、花货、老紫泥、本山绿泥"之类的行话层出不穷。我直愣愣地听得云里雾里,插不上嘴,让一向主导话题、附庸风雅的我颇为尴尬、郁闷。受此刺激,我一回家便上网查资料、看视频、翻书本,恶补紫砂文化知识。冥冥中记得若干年前家里似乎有把紫砂壶,于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壶却已用作调料罐。幸好有善解人意的朋友送了我两把壶,让我能直  相似文献   

17.
妙联趣事     
1.江苏、四川成巧对 不知什么年月,也不知江苏的一位什么人。琢磨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遂成“绝对”。这上联是:“江苏无锡宜兴泥茶壶。”难就难在“江苏”是省名,“无锡”是江苏省的一个地名,也可作“不产、没有锡”解,“宜兴”也是江苏的地名。还可以作“适合兴办”解,又出泥茶壶,因为“无锡”才“宜兴”泥茶壶。  相似文献   

18.
花盆的疑问     
春节前,远在江苏扬州的一位文友,得知我乔迁新居的消息, 知我有养花的爱好,特意托人捎来两只紫砂花盆。花盆呈深紫色, 做工精细,造型也非常别致,正宗的宜兴紫砂泥壶品质。我和妻非  相似文献   

19.
买了新壶,比原先盈手一握的紫砂壶略大些。 放茶的时候,心下有些犹豫,茶量肯定要比平时一茶匙多一些,可是应该多多少呢?  相似文献   

20.
宜兴紫砂茶壶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枝奇葩。传统紫砂茶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器形,至今仍被后人不断挖掘学习,对传统紫砂茶壶的结构和壶式进行探析,并以图表的形式对传统紫砂茶壶的主体及构件进行详细细致的造型归纳,在展现紫砂茶壶造型的多姿多彩的同时,提炼、整理、了解壶体的设计方法,对现代产品尤其是日用陶瓷产品的造型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