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陈永涛 《天风》2018,(3):29-29
就如前面所言,中国文化是一个很模糊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很难给出一个适切的定义。当我们谈论中国文化这个概念的时候,需要注意,中国文化不仅仅指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2.
春节是我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目,以其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式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春节的民俗中融合了儒释道的许多精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曹圣洁 《天风》2012,(3):4-6
当全社会都在谈论建设文化强国之际,宗教的文化意义也受到空前重视。儒释道笼统而言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少人已在大谈继承。基督教是外来宗教,我们该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很值得思考。以下联想只是个人管见,提供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都可以来解释这句话。唐朝时讲儒释道"三教",那个时候儒家也算一种宗教。中国文化要从  相似文献   

5.
儒释道融合是明代宗教文化的一大特色,自然也成为明代宗教绘画的重要表现主题。无论是明代的传统绘画、水陆画,还是木版画,都生动体现了儒释道融合思潮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明代的宗教绘画,有助于把握儒释道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交融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陈鹏(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100037)近年来,儒释道三家关系已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从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互峙、互动、互融的格局和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唐代的文人道诗颇多。唐代文人道诗描绘了道教神仙世界、道教信徒生活以及道教胜地景象,反映了当时的道教文化形态和儒释道融合的趋势,其中不乏文学佳作,为后人了解唐代的道教文化拓宽了研究领域。历代文士、诗人创作的反映道教文化的诗作,通常被称为"文人道诗"。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佛道三家整体趋势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品格,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文化的融合能力。这些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反映,而且反过来通过小说的通俗性进一步扩大了儒释道思想在民间的影响。儒释道融合的思潮形成于唐宋,在明清之际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明清时期产生了章回体小说,它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学现象。作为明清思想文化主要特点的"儒释道融合"必然会在  相似文献   

9.
陈莹 《中国宗教》2023,(1):76-77
<正>江西目连戏具有生动丰富的艺术特色,以“弋阳腔”为核心,继承发展了宋元南戏的曲牌音乐,表演形式古朴奇特,故事章节展现了很强的文学性。作为儒释道文化元素融合的产物,江西目连戏于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0.
彝族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主崇拜,它除了具有原生型的巫文化特点外,还吸收了大量儒释道文化元素,形成了巫释道合流的宗教信仰,即彝族民间信仰与汉族民间信仰的载体同时存在,具体表现为土主崇拜与儒释道三教的融摄,在信仰民间巫鬼的同时,还信奉儒释道三教,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相融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吴迪 《中国宗教》2018,(11):76-77
金庸先生的作品包罗万象,雅俗共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将儒释道思想与侠义精神相兼容,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意境深远。他以道家文化为基础,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道侠形象这些人物随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天入合一的精神境界,寄托了金庸先生对道化人格的追慕之情,也对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儒释道这三种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对于幽默有着各自独特的看法.儒家文化对幽默持模棱两可态度,一方面贬低幽默,认为幽默使人随意而不重视人伦,另一方面又认为幽默能够使人变得仁爱.佛家文化对幽默持积极态度,认为幽默是一种智慧的参悟.而道家是一个非常强调幽默的哲学流派,无论是其核心思想还是表达方式都无不体现着幽默的光芒.从学术角度梳理这三种文化对幽默的态度,可以促进幽默,使得幽默在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互融互补,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脉。三教之间虽有分歧、冲突,但在担当中国文化教化责任方面则是高度统一的。近代以来,列强军事、经济、文化、政治的强势入侵与渗透,逐渐打断了这一稳定的文化传承进程,保种保教成为国人一致的呐喊。郑观应探索救亡的办法,对儒释道三教加以诠释与整合,提出儒道同理、释道同理、三教合一不外一理等重要观点,站在当时历史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郑观应对传统三教的整合,不仅具有文化救亡的意义,对于今人振兴中华、复兴发展中国文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是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源远流长,在两者不断对话汇通、彼此涵摄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儒释道和谐共存、相互渗透,伊斯兰、天主教、基督教等积极适应中华文化的格局。但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正处在从自发向自觉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中尚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明晰路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5.
苏志明 《中国宗教》2017,(10):80-81
茶文化和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平民布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体现着茶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喝茶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品茗则是高尚的精神享受。茶文化是修身养性的文化,是清心和谐的象征。茶兴盛世,盛世品茗。茶文化因着与儒释道文化的关联,形成了不同内涵的茶道哲学和茶道美学;同样,茶文化也可以与基督教文化相关联,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因素与基督教文化内涵的茶道文化。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1月16日,首届中国(山东)儒释道传统文化高峰论坛在山东省青州市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山东省政协副主席齐乃贵和潍坊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学术界等的社会各界人士300多人出席。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一、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8.
正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邀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28日下午走进该院,与师生畅谈"中国佛教对现代文明的省思"。学诚法师开场谈到,现代文明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作用非常大,影响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文明还继续向前发展、推进,但另一方面,我们对古老文明、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的程度越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与新安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熹哲学完成了儒释道的统一 ,将仁学与易传的生生之理结合起来 ,实现了儒学的综合创新。作为新安理学的创始人 ,朱熹对新安理学的发展以及重视实用实践生存、提倡气节等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者对艺术各有不同追求。陶瓷艺术是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展现。儒释道文化在陶瓷上的展现古已有之,如唐三彩、汝窑、钧窑、青花等均以陶瓷为载体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作为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形式,现代柴烧陶艺作品同时蕴含了儒释道的中心思想,相比其他陶瓷作品更有包容性和丰富性。柴烧取材于泥土,直接放在柴火中达到"凤凰涅槃"的效果,展现了佛教的"轮回"思想。作品古朴自然、落落大方,以手工成型为主,造型效仿古法、崇尚传统,遵循了儒家之"礼";作品釉面以天然落灰釉为主,木柴落灰在器型面上熔融成大自然恩赐的釉色,体现了道家的"无为"境界。以世界瓷都中国德化柴烧陶艺协会的作品为论证实例,从历史、宗教的角度论述儒释道文化在柴烧陶艺中的具体呈现,为柴烧陶艺作品的品鉴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