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3,8(4):23-31
問題 近十多年来,图形知觉集中了不少心理学家的注意。有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关于图形知觉的神經机制;影响图形知觉的学习因素;以及知觉中的动机因素等等。而沿历史較久的方向,即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图形知觉的关系的,也頗不乏人。决定图  相似文献   

2.
E.Gibson谈婴儿知觉的研究方法及其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十年,由于研究婴儿知觉的方法有了重大的突破,因而对婴儿,特别是对新生儿的知觉发展有了新的发现。主要的发现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基本感觉过程:包括视敏度;立体视锐;颜色视觉以及语言听觉、声调、结构和音乐感觉等。2、基本知觉过程:图形背景知觉;知觉恒常性(大小和物体结构恒常性)。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徐联倉 《心理学报》1963,8(1):44-49
問題 在心理学领域內反应时的研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生产自动化的进展,这一問題更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由于信息論的广泛应用,在反应时的研究中也采用了新的理論和技术。 1952年希克(W.E.Hick)关于信息量与反应时的工作成为这方面研究中的一个轉折点。他采用了商农(C.E.Shannon)等所提出的計算信息的方法来分析刺激的不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感觉和知觉过程的研究开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部分是感觉和知觉基本规律的基础研究;另一部分是直接为工业建设服务的应用研究。这些研究包括视觉感受性、颜色视觉、图形知觉、空间知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过程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在感觉和知觉心理学领城中几乎没有什么研究。50年代以来,我国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双重影响。实验采用三条线段构成的C形为实验材料,操纵图形朝向和SOA水平(实验1和实验2)、图形颜色(实验3)以及反应限制(实验4),要求被试完成同时判断任务。结果发现,在不同的SOA条件下,图形对向条件的同时判断频率均显著高于图形反向条件(实验1),即使在知觉组织线索弱化时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实验2和实验3),而且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的影响不是由于被试的反应偏向导致的(实验4)。结果说明知觉组织对时序知觉存在双重影响:当两个刺激同时出现时,知觉组织能够提高时序知觉表现; 而当两个刺激非同时出现时,知觉组织显著降低时序知觉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8.
视知觉组织在整体知觉中的作用--脑损伤病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大脑损伤如何影响复合图形的整体知觉。三例病人脑损伤部位分别在大脑枕区、顶区、颞区、额区及基底节和豆状核。复合图形被呈现给病人和正常对照被试。强迫选择识别等任务表明,当空间相邻性决定局部图形的知觉组织时,病人识别整体性质的正确率高于(ZD和FL)或略底于(GK)识别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当形状相似性决定局部图形的知觉组织时,病人识别整体性质的正确率显著降低,而识别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受到的影响较小。在同样的任务中正常被试识别整体和局部性质的正确率受知觉组织因素的影响很小。这些结果提示大脑损伤对整体知觉的破坏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基于形状相似性的知觉组织实现。  相似文献   

9.
柯学  白学军  隋南 《心理科学》2008,31(2):336-339
研究了视知觉无意识对局部几何特征加工中的整体优势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60名.仪器为pentium III高分辨率计算机,程序用E-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被试的任务是判断靶图形中央线条的方向或颜色.用MANOVA分析了启动图形对靶图形局部特征加工的启动效应,发现了视知觉对无意识呈现的图形加工具有形状优势效应,启动图形与靶图形的整体形状相同可以抑制对靶图形局部形状特征的判断.当被试的任务变成判断靶线条的颜色或启动图形的边由连通状态变成不连通时,视知觉无意识对启动图形加工的整体优势效应消失.该结果提示整体优势效应很可能与任务涉及的信息通道密切相关,对局部形状特征的注意很可能涉及对周围整体形状信息加工自动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刘明慧  张明  隋洁 《心理学报》2014,46(3):312-320
已有研究表明个人重要信息调控高级认知加工过程, 如面孔识别、记忆、思维等。本研究的三项实验系统地测量了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影响。采用最近发展的自我连接学习范式, 让中性几何图形与不同人(自我、朋友、陌生人)建立联系; 图形-标签连接完成后, 以复合图形(局部小图形组成整体大图形)作为实验刺激, 被试完成整体/局部图形判断任务, 通过评估个体对具有不同社会意义图形(目标vs.分心物水平)的感知差异, 测量个人重要信息对知觉选择的调控作用。结果发现, 与他人相关图形相比, 自我相关图形作为分心物调控整体优先效应, 这种效应一致地发生在整体和局部水平上, 并且不受注意任务的影响。这些结果提示社会信息对认知的调控作用发生在视觉选择水平上。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个体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一至六年级儿童145名为对象,根据项目中图形关系的规则,把瑞文测验的项目分成6类,选择出14道题目为实验材料,探讨小学生图形推理策略的个体差异.结果发现,数学能力不同的小学生在解决简单图形推理问题时,基本上使用知觉算法策略,没有表现出差异.但在较难图形推理问题时差异显著,中高数学水平儿童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低数学水平儿童基本上使用知觉匹配策略;除了格式塔类型的题目以外,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这五类题目时主要使用分析策略和知觉分析策略,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推理水平高的儿童在解决较为简单的图形推理问题时的策略使用很集中,随着题目难度的加大,策略变得越来越分散,而推理水平低的儿童则无论题目难易如何变化,他们的策略主要使用知觉匹配策略,而且表现出随机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几何图形视错觉是视错觉的一种重要形式。某些平面图形的几何学关系(如,长度、角度、面积、曲度等)所引起的视知觉效应,同客观的实际情况会有差异。这种复杂的空间知觉现象,称之为几何图形视错觉。早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各派心理学家就设计了许多典型的几何视错觉图形,对几何图形视错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企图说明这种复杂的知觉现象。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几何图形视错觉问题逐渐从一种特殊的空间知觉现象转变成研  相似文献   

13.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3,8(4):32-38
問題 普通心理学中談到的知觉的几个主要特性,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着中枢的、主观因素的作用。在現存的知觉心理学諸学派中,有两个各走极端的学派,一个是格式塔学派,他們基本否定了經驗、学习在图形知觉中的作用。这可以哥德沙尔德(K.Gottschaldt)的早期工作为代表。另一极端是有意无意之間过分地強調主观因素的作用,把图形知觉  相似文献   

14.
张欣戊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69-69
本研究系以国小三、五年级的阅读困难儿童比对同年级之优良者在图形知觉、认字及对字的字音及字义的接触(phonetic access and semantic access)等各方面的反应时间作为探讨中国儿童的阅读问题的初步研究.此初步探索是以阅读过程中较低层次的操作为主,高层次的问题,如语言运用,文章架构,一般知识及阅读策略的运作等,将在后续研究中陆续进展。本研究之对象来自于台北市公馆国小。第一步筛检测验是针对该国小全体三、五年级儿  相似文献   

15.
对面貌的相互关系及同步出现的有关信息的知觉对于从识别和再认一个简单模式或客体到形成一个类型的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设计了4个实验来考察四、七、十个月的婴儿对属性的相互关系的知觉发展变化.研究结果提出了婴儿对简单相关信息的加工的发展过程:四个月婴儿对独立的面貌信息进行加工,七个月婴儿对单一模式的面貌的相互关系进行知觉,十个月的婴儿能抽象出类型的恒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們曾在以前的两个研究中闡明了綫段間隔的消极影响及我們的解释。在几何图形中,綫段間隔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外周綫段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說,綫段間隔会从內部影响了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的話,那末外周綫段会不会从外部影响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呢?这是一个問題。因为外周綫段与內部的一些綫段也会形成一些为学生所熟悉或最熟悉并与已学习的几何概念相联系的图形知觉結构,从而它也就很有可能会影响知觉和思維的进程。本研究就是探索外周綫段的影响問題,迫寻它对解題过程产生影响或不产生影响依存于什么条件,并且分析一些直接影响几何图形知觉結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5,10(3):77-82
問題 謝切諾夫曾提出,感受器官的运动在感知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他把知觉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說,特别是关于探究反射的理論对这一問題作了进一步的科学闡明。有人以“比拟”假說論述过感性反映的机制,孰为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重复被感知客体的特性,在对客体的这一重复、比拟  相似文献   

18.
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的形状优势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柯学  白学军  隋南 《心理科学》2004,27(2):321-324
研究了视知觉无意识加工中是否存在形状优势效应。被试为天津师范大学本科生60名。仪器为pentium lll高分辨率计算机.程序用E-prime心理实验软件系统编制而成。在实验1中,用信号检测论技术发现.当启动图形呈现时间为20ms时.被试是不能觉知到该图形的。在实验2和3中.被试的任务分别是判断图形的形状和颜色,用MANOVA分析启动图形对靶图形的启动效应时发现.启动图形的颜色线索不会影响靶图形的形状判断,但启动图形的形状线索却能抑制或促进靶图形的颜色判断。实验证据提示.在判断物体整体特征时,无意识知觉具有形状优势效应。  相似文献   

19.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20.
国外知觉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知觉学习(perceptual 1earning)的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章从知觉学习的实质、知觉学习的特性以及知觉学习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可以看到:知觉学习遵循着联结学习模型,但在反馈、时间特性、任务、水平和生理神经基础有其自己的特性,知觉学习中存在注意、印记、分化性和组合性四个机制共同起作用,在此基础上,该对以后进行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