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王雷泉吴立民先生1994年年初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明海:《缤纷法雨洒巴黎》,《法音》1994年第四期。)这段话,非...  相似文献   

2.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与《中国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等系列著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重视,然而其某些结论带有根本性的缺陷。本文通过新教改革与中国佛教改革多方面详细的比较,指出了其局限所在,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的现代化富有启发的论点;证明了在相近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相通之处远超过相异之处,因而完全能通过对话与交流,肩并肩的推进入类文明。  相似文献   

4.
我讲得题目是《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五台山的研究》,现分两部分来讲, 一、以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为借鉴,看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佛教在印度,从古至今并非是一个最大的板流。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不仅将佛教文化弘扬于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大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考察其佛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坚信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坚定的佛教和平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宗教界和熟悉赵朴初的人都惯于把他尊称为“朴老”。  九十余岁高龄的朴老,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朴老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引导佛教界爱国爱教,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道路,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受到佛教界的拥护和爱戴。朴老常说一句话:“盛世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豁达大度、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使我永远不能忘怀。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来到国家宗教局工作已经十年了。而作为分管佛教工作的副局长,我与…  相似文献   

7.
宗教界和熟悉赵朴初的人都惯于把他尊称为“朴老”。九十余岁高龄的朴老,几乎经历了整个二十世纪。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朴老积极倡导人间佛教,引导佛教界爱国爱教,走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报国家思,报众生思,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受到佛教界的拥护和爱戴。朴老常说一句话“盛世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豁达大度、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使我永远不能忘怀。时光花再,转瞬间,我来到国家宗教局工作已经十年了。而作为分管佛教工作的副局长,我与朴老的…  相似文献   

8.
文摘     
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李向平在2008年第4期《法音》上发表文章《佛教社会与和谐社会》。文章指出,中国佛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及彼此协调的社会认同机制,尤其是在非国家、非市场空间里的社会建设功能日益突出。如何在佛教、国家和市场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精神的反思张华一、引言1996年上半年,在太仓召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会议,胡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这些年,法制方面、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最欠缺的是没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制度拾零默然摘编中国僧制向两个方面的演化印顺法师在《泛论中国佛教制度》(收入《妙云集》下编之八)指出,佛教在人间的流布,分为“法”(经)和“毗尼”(律)两大类,只有这二者的均衡发展,才能成为完整与健全的佛教。佛教在中国,可说教义(法)有着可赞...  相似文献   

12.
<正> 先秦儒家的伦理学说内容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关键作用。若能予以正确的批判继承,发扬其精华,必将大有利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本文仅拟概述其有关道德修养方法方面的一些要点,并阐明其道德修养方法的思想体系,以窥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交北大燕园新闻社一篇稿子,我决定去采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一来是想学习一些关于佛教方面的知识,二来听说吴老刚大病了一场,顺便去看看他。严冬的北京,寒气袭人,呼呼的北风刮得脸钻心的痛。我~边骑着自行车心里一边却在想,我问吴老些什么问题呢?我能抓住佛教与现代生活有所联系的切入点问吗?十四届六中全会刚刚结束,我能否请他谈谈佛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联系呢?还没容我理清思绪,自行车便载着我来到吴老家门口了。缓的语气继续说到:“能培养‘四有’的佛教徒,就是佛教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楠 《中国宗教》2023,(6):76-77
<正>佛教音乐是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丝路僧人将佛教音乐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音乐。另一方面,中国佛教音乐也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平台。传承发展好佛教音乐,有助于“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15日至21日,云南各族数万群众聚集瑞丽市喊撒村,按照南传上座部佛教治丧传统仪轨,为他们所尊敬和热爱的高僧伍并亚·温撒长老送行。 伍并亚·温撒长老是我国佛教界、特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知名高僧,在我国云南省及周边部分东南亚国家佛教徒中享有较高威望。伍并亚长老毕其一生从事佛教事业,爱国爱教,协助党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发扬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精神,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时党和政府…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二十一世纪精神文明和世界和平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理事普门宗副院长曹法综今天,在东北亚三国佛教代表相聚一堂的大会上做补充发言,我感到无比的荣幸。韩中日三国以汉字为媒介共同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子,尤其,佛教超越民族和地域界限,成为东北亚文化基础的普遍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183;韦伯的佛教伦理观是其宗教社会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从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论题的一个反证。它指出了佛教伦理出世品格的一面及其印度文化根源,但与佛教的思想和现实并不完全相符,且隐含着韦伯推崇新教伦理的价值偏向。韦伯论题遭遇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困境,是否意味着可从佛教中发掘某些缓解“现代化”危机的精神资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