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皈依的修习     
济群 《法音》2006,(9):14-19
皈依,不仅是走入佛门的必要手续,也不仅是一次仪式就能大功告成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修行方式。皈依,是对三宝最真切的信赖,是对佛、法、僧全身心的归投,这就需要在学佛过程中时时修习。唯有不断强化,才能真正对三宝生起强烈的归属感,如此,方不至于在学佛路上迷失方向。忆念三宝的过程,是学习佛菩萨发心和行持的过程,也是将自身融入三宝无尽功德的过程。通过对佛菩萨心行的忆念和模拟,最终于自身成就众生本具的自性三宝。有鉴于此,特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供大众修学参考。一、如何修习皈依修习皈依,应遵循仪规进行。为确保修习质量,主要在座上…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经云:“皈依三宝者,能破除忧悲苦恼,得到无上寂灭之乐,故以此因缘皈依三宝。”又皈依含有皈投、依靠、救护之义,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皈依三宝者,以佛陀为导师,以三藏教典为法宝,以一切善知识大德为僧宝,亲近学习,护持一切。皈依佛,如同在我们心中建一座发电厂;皈依法,如同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3.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诚 《法音》2007,(9):29-32,33-42
一、皈依内涵勿忘失,深信业果依法行我们皈依三宝,在皈依的仪式上要念: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在皈依学处中讲到,乃至舍命因缘,也不能弃舍三宝。如法皈依三宝肯定能够保证一、两生不堕恶趣,但是不能保证千百生都不堕恶趣,也不能保证究竟解脱生死。我们希望生生世世不堕恶趣,乃至究竟解脱生死轮回,最关键的是皈依法。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9,(9)
(一) 《涅槃经》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这说明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必须修习的两种行门,菩萨修习这两种行门,则能圆成佛道,亲证佛性,所以福慧二种庄严是菩萨修行成佛的总持法门。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菩提是觉义,萨埵是有情义,合言之,就是具大智慧,上求无上觉(佛)道,发大悲心,利乐一切有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91,(8)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16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存在,确认因果报应,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弃恶扬善、追求觉醒,是佛教的基本要求。唯有通过"戒、定、慧"才能解脱"贪、瞋、痴"三毒,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佛言祖语     
<正>要学佛道,有不可缺少的信仰与了解,这在圣典中,说有八事,现在简要的略为六类。一、三宝威德——三宝就是佛法僧。以佛僧来说吧!大乘法中佛菩萨大(乘僧)有高上的智能慈悲,值得崇仰;更有难思的神力,能为一般所不能为的事。不但信佛菩萨的威德神通,还要信法,即成佛的法门,也确是有功德、有力量,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到达究竟成就。  相似文献   

8.
普正 《法音》2003,(2):30-36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的主体,所以,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要皈依三宝。韩国佛教曹溪宗的祖师们为了树立三宝在佛教徒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以三宝的名称建立了三座寺院,称为“三宝寺刹”。笔者曾介绍了供养佛陀舍利而得名的佛宝宗刹通度寺(《法音》2002年第3期)和供奉八万大藏经而得名的法宝宗刹海印寺(《法音》2002年第5期),本文介绍的就是以出过16位国师而著称的僧宝宗刹松广寺。一、松广寺的历史沿革松广寺至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位于全罗南道顺天郡,为韩国佛教曹溪宗三十一本山之一,又称曹溪山。新罗末年慧瞞初建小庵…  相似文献   

9.
1、巩县石窟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河南省巩县石窟存一经幢,署文“前率府长史王元明奉为亡父母洎亡妻、见在兄弟、合家大小、六亲眷属、一切众生建立此幢,咸同此福”。时间是开元19年(731年)11月15日。该幢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一篇,言及五台山崇拜之由来。文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676年)从西国来自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生潜灵。唯有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举首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相似文献   

10.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久,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信,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苦、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不是说就尽躺在三宝…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7,(11)
中国佛教代表团和平祈祷文疏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具大慈悲,祈垂慧鉴:今有中国佛教代表团同人,在日本京都中韩日三国佛弟子共同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上,奉供香花,虔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法僧...  相似文献   

12.
吴明 《法音》1990,(11)
四皈依皈依是受戒之前提,亦是修学一切法门之基础.前述三皈,为共同皈依,即显教之皈依,谓之显皈依.现述四皈,为不共皈依,即密教之皈依,谓之密皈依.所谓四皈依者,即皈依三宝加一皈依师.因密乘修行,特重上师,上师具有三宝之本质故,上师之身,弘传佛法,具有僧宝之本质;上师之语,宣说密咒密意,具有法宝之本质;上师之心,契于佛性,具有佛宝之本质.且四皈依,首含皈依金刚上师,所以重法之源流,而皈依者即得入密乘也.按藏密深层说法,密皈依又有三种:一、内皈依,二、密皈依,三、密密皈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佛言:善男子菩,萨有四璎珞庄严:一者戒璎珞庄严二,者三昧璎珞庄严三,者智慧璎珞庄严四,者陀罗尼璎珞庄严。戒璎珞庄严有一种:谓于众生无有害心菩,萨若无恶害之心一,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15.
未涉而立之年的于建华,于1991年5月8日礼谒早年在闽亲近过弘一大师,现任菲律宾信愿寺方丈的瑞今上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宝,瑞老赐法名智凯。建华自皈依佛门后,便发愿用书法和篆刻来宏扬佛法,并刻了方“以笔墨作佛事”图章以示愿心。智凯居士力用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除贪、嗔、痴三毒的种种惑业,去寻找本自清净的自性。在现实生活中,他无缘消受歌场舞厅、卡拉OK,反而换来六根清净之趣;无缘消受宾馆酒楼、山珍海味,由此反获质朴清健之乐……闲暇时,智凯居士勤敏礼佛参禅,焚香诵经,挥毫治印,反倒觉得“日日是好日”,可谓“春暖花开夏鹃啼,秋月玲珑冬雪清”。  相似文献   

16.
佛言祖语     
尔时,智光长者承佛威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今从佛闻是报恩甚深妙法,心怀踊跃,得未曾有;如饥渴人,遇甘露食。我今乐欲酬报四恩,投佛法僧,出家修道,常勤精进,希证菩提。佛大慈悲,于一时中在毗舍离城为无垢称说甚深法。汝无垢称以清净心为善业根,以不善心为恶业根。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界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汝今在家有大福德,众宝璎珞无不充足,男女眷属安隐快乐,成就正见不谤三宝,以孝养心恭敬尊亲,起大慈悲给施孤独,乃至蝼蚁尚不加害。忍辱为衣,慈悲为室;尊敬有德,心无憍慢;怜愍…  相似文献   

17.
道次第的思想是藏传佛教中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学说、修行体系之一。萨班《显明佛陀密意》对修证次第有一严格的建构:以具大乘种性为基础,以菩提心贯彻始终,以六度万行为大乘行(行菩提心)的内容,以五道十地为层级,以人法二无我的般若观慧为行持眼目,而以福德智慧资粮的圆满为明心见性之前提,反对错乱修习,反对以认识自心为修行之全部,认为大手印为密教不共显教的特殊法门,当以六度和密咒为基础,尤其指出了错乱修习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发人深思。 刘朝霞,女,哲学博士,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相似文献   

18.
济群 《法音》2008,(1):7-9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宝,其中以佛菩萨造像为佛宝,三藏十二部典籍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但佛像高高在上,经典深奥难解,所以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教的印象,往往是来自现实中的出家人。出家人庄严脱俗、品行高尚,他们就会对佛教生起向往之心,并进一步发展为信仰;出家人热衷名利、素质低下,他们就会对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诽谤三宝,造口业。  相似文献   

19.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20.
浮法 《佛教文化》2007,(3):123-124
自性即人们心中本来就有、本自具足的光明性智,是人的精神本体(法身)。佛教里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它所代表的就是自性中的光明智慧,所以又称为大日如来佛。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大日如来佛,都有光明的法身,有一个心中的太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