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非理性信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明显不成熟,存在许多非理性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的择业和就业,须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传统家庭观念中渗透着厚重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家庭观念的表现形式为"乡土观念"、"祖先崇拜"、"灶火(蒙古语gal golomta)观念"、"亲属观念"和"国家意识"等诸多层次,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故土、家园、亲属及国家的眷恋之情,并且反映了蒙古人一切美好道德之根源。蒙古族传统家庭观念几乎包含了蒙古社会伦理的全部含义,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抓住汉字的构形特点和致思功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讨论了若干反映血缘观念、社会观念变迁、性别歧视的女部汉字。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公民就医观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随机选择门诊及住院病人、病人陪护、进修生、实习生共 5 0 0人。1 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 ,调查内容见表 1。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如实地填写。将被调查者按不同年龄分为 :老年组 (6 0岁以上 ) ;中年组 (40~ 5 9岁 ) ;青年组 (2 0~ 39岁 )。按不同的社会阶层分为 :知识分子和干部 (知干 )、工人、农民。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表中 1~ 3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一般就医观念 ;4~ 5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深层就医观念 ;第 6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的就医经济观念 ;7~ 10项内容 ,用来反映公民就…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本主题。天主要指自然之天,人主要指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明。天人学探讨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一致坚持天人相别说。孔子罕言天道、远离鬼神,从而倡导人道。孟子以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天然之天取代自然之天,回避天道。荀子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老子》以为天道无亲,以区别于亲亲之仁道。《庄子》提出天人不相胜,以为天人之道不同,主张存天道而灭人道。墨家将世间分为天、鬼与人三等,在区别天人的同时,力图将人道输入天道,看似统一二者,实则弘扬人道。这便是先秦儒墨思想家们别天人的目的:通过分别天人,削减天道对人道的影响力,以突出人道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伦理的价值本源:宗教还是血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的价值本源回答的是伦理价值合理性的来源问题,它需要具有神圣与不朽的特性.虽然中西方伦理都认识到这一点,但在究竟设定什么作为价值本源的时候却分别给出了宗教与血缘两个不同的答案.基于对宗教本质的剖析以及与血缘的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血缘比宗教更适合担当伦理价值本源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观念是在先于主客二分的实践(行动主义)视角下、内化于个体活动中的意识,它首先与个体活动相关,有别于仅仅在认识论视角(非时间性的上帝视角)下的意识。作为常识理性的观念、作为社会意识的观念、作为默会知识的观念、作为人的活动形式的"观念的东西"、作为赋予意义和价值评价的观念、作为"思想具体"的观念,是"观念"的六种常见用法。  相似文献   

8.
李萍  杨勇 《现代哲学》2020,(5):1-11
公私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公私含义演化及观念生成的逻辑奠定了传统伦理中"贵公"的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伦理气质。历史地分析公、私概念内涵及其主体关系的演变,客观地揭示传统公私观念的伦理价值和道德意涵,是传统公私观现代价值辨析的理论前提。传统公私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基本载体,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共同体之公的伦理观念载体,二是认识论意义上天下为公的道德观念载体。这两个载体构成传统公私观的伦理本质,形成存在的实然与道德的应然之间的张力。传统公私观的现代困境恰恰在于混淆了两个基本载体,使得"公""私"无法各安其位,进而出现伦理失序和道德失守。澄清之解,可以从借鉴义利和解之道以及对分殊公私的伦理与道德之理,从根本上使公私回归伦理本性。  相似文献   

9.
王京龙 《管子学刊》2006,(4):42-45,36
中国传统体育观念是在早期众多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齐文化的尚功利崇武勇精神、儒学的尚中贵和精神、道学的养生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文化渊源。战国时期齐文化背景下的稷下学对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全面整合,既为汉代以后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凝练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东北部索伦鄂温克族为例,对萨满教中的祖先神与祖先观念进行分析,探讨巫统与血统两个体系如何在社会运作中发挥其功能。萨满教的祖先神既包括氏族或家族中第一位萨满所领的神灵,也包括后来的萨满所收的神灵。通常情况下,血缘祖先由于传承氏族或家族血脉而被子孙祭奠,但是却不会全部列入萨满祖神体系而受到供奉。萨满祖神与血缘祖先的观念构成萨满信仰体系中两个并列存在而又时有交集的结构,共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6203名参与过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中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现状及其对公民行动意向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我国中学社会服务实践的质量各维度差异较大,内外调控、深化与拓展、课程关联和自主性得分依次显著降低。(2)中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实践在城乡、学校类型、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学校类型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城市、示范学校、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实践的质量较好,示范学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低年级阶段。(3)中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经历影响其公民行动意向,而社会服务观念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实践经历有助于改进中学生的社会服务观念,进而增强其公民行动意向。  相似文献   

12.
梁莹 《学海》2011,(3):97-105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信任问题就已经被人们所关注,无论是中国的先秦还是西方的古希腊,都有关于信任方面的大量论述。但是,人类早期关于信任的认识只是表面的、零星的,并没有深入细致的探讨。20世纪开始,人们才对信任问题进行了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和论述。信任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与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显示出了其重要的政治功能。信任是现代民主制度建立的基础,更是维系政治稳定的粘合剂。自古以来民主和法治形影不离,而信任是否也会对与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公民法治观念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实证调查为例,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特殊信任与公民法治观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层面的剖析,并对如何提高公民的普遍信任度从而培育公民法治观念进行反思和展望。  相似文献   

13.
高旭 《管子学刊》2013,(1):44-50
《淮南子》对墨子持有复杂的政治认识与态度,这在秦汉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出发,“批墨”是《淮南子》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但与此同时,《淮南子》也内在地显示出“尊墨”的政治情怀,进而试图对墨子政治思想有所借鉴和汲取,达到“融墨”之理论目的。对待墨子及其政治思想的历史态度,既凸显出《淮南子》立足黄老,融通诸子的博大精神,也彰显出墨子在秦汉政治思想发展中独特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般认为,南朝士人重孝轻忠,而在鲍照的诗文中,却表现出忠孝并重的思想。鲍照出身低微,他把表现忠心作为建功扬名的手段,同时又包含着对士人传统忠贞品格的认同,以及对君主的责任感。鲍照对孝的表达,主要体现在生事孝养、死丧归葬等方面。"孝"与"忠"相比似乎略显单薄,这是因为他把立身扬名、光宗耀祖作为孝道的最高表现形式。总之,鲍照的忠孝思想,与他的功名追求有密切联系,同时也表现出对士人传统道德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德内涵的演变与现代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德观念已有三千余年的沧桑演变,其内涵、地位和作用是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而演变的;其内涵复杂,既有维护等级、特权、专制的封建糟粕,又有体现人生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在对其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扬弃、继承和创新;要使其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以便与当代社会的民生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集大成者,对西方哲学史最大的贡献就是系统总结了经验论的认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他的观念论,他认为观念来自感觉和反省,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为了说明观念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他提出了第一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观念以第一性的质为原型,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与第二性的质是不相似得。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和法则。从形而下的角度来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历史上对"自然的和谐"的看重莫过于道家,作为道家核心思想的"道法自然",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这对当今绿色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公平与正义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公平与正义的诉求,而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家都有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方式的表达。这些诉求和表达是我们关于公平正义的思想源头,又是我们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思想基础。本文着力于先秦儒道两家对这方面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20.
申晓云  王尤清 《学海》2012,(4):205-209
社会的进步是理性成长的结果,自西方启蒙运动开始,观念在引领社会变革中的先导作用,就引起了知识精英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理性、观念从何而来?是神的启示(人的灵感),还是人所处时代社会环境、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也许,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答案,或者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对观念本身及其形成历史的求索中,一个独立的、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发展了起来,这就是观念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