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常识答问》30元《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  相似文献   

2.
2000年中国佛菩萨挂历:120元中国佛菩萨台历:10元《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  相似文献   

3.
《佛光大辞典》560元/《中华佛学通典》420元《中阿含经》(上、中、下)60元《增一阿含》(上、下)45元《杂阿含》(上、中、下)68元/《长阿含》(一册)25元《中韩佛教关系一千年》45元/《频伽藏》16500元《彬县大佛寺造像艺术》1000元《禅宗宗派源流》51元/《科学常识答问》14元99年佛教常识台历4元《观世音应化灵异图像》附:《观音菩萨普门品三十二应相》1000元《中华大藏经》32300元(106卷)《中华佛典集成》(15辑精装)5800元《敦煌写经》330元/《佛教东渐》20元《地藏经法研究》20元/《大智度论的故事》19元《佛教人物古今谈》36元(上下册各…  相似文献   

4.
周贵华 《法音》2004,(10):5-16
一、印度佛教如来藏学的形成如来藏思想可以追源于印度原始佛教的“心解脱”思想。在原始佛教中,解脱是中心论题。而解脱的关键在于断除贪瞋痴之烦恼。由于心与烦恼紧密相关,认为断除烦恼应从心上着眼。结果,自然将解脱问题与心联系起来。在《阿含经》中成立最早的《杂阿含经》  相似文献   

5.
陈兵 《法音》2002,(9):3-9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的心性论,正确认识禅宗,具有重要意义。《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心性一语,始见于《增一阿含》。汉译《增一阿含经》卷二二《须摩提女经》有“心性极清净”一语,原系赞颂佛陀之辞,意谓佛永断烦恼,心极为清净,“意念不错乱,以无尘垢碍”。南传上座部《增支部·一…  相似文献   

6.
<正>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杂阿含经·无我说》我以为我们可以这样渐入《杂阿含经》的无我说:先观无、观我而及无我,再从五蕴观人无我,从缘起观法无我,最后观"断"——于无我及至涅槃寂静。  相似文献   

7.
《法音》1986,(3)
《华严经》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陀立教,以慈济群生为本愿。释迦尝教弟子云:“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阿含经》卷三六)。又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妙法莲华经》卷六)。是知佛徒实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以嘉惠群生为职志。  相似文献   

8.
我国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是沟通中斯两国佛教文化和传播友谊的伟大使者。为搜集“汉土所无”之佛教典籍,他以六十五岁高龄西行求法,遍访南亚诸国,公元410年到达斯咀兰卡(当时称为狮子国),在王都阿努拉特普罗城的无畏山寺等处修学两年,干公元412年绕道爪哇回国。带回《弥沙塞部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和  相似文献   

9.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10.
汉译四部《阿含经》在传统上被视为小乘经典而未受到重视。近代以来,受欧州、日本学者的影响,从20世纪20年代起,梁启超、吕澂、聂耦庚、邱晞明、印顺法师等一批中国学者,陆续开始了对汉译《阿含经》的整理、研究。他们的成果一定程度纠正了传统上对《阿含经》是小乘经的认识,促进了对《阿含经》的重新重视。近代以来《阿含经》的再发现,也直接影响了人间佛教思潮的兴起,促进了南北传佛教交流,并将为中国三语系佛教的持续交融发展贡献独特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第三种: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思想研究,也需要阅读很多的资料。首先,当然是最基本的佛经,关于早期佛教思想,要读《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等,包括有关佛本生的经典,可能还要去看一下保存在《南传大藏经》里面的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6,(8):42-44
书名书价长阿含经20.(幻元中阿含经(上中下)50.00元杂阿含经(上中下)58.00元景德传灯录32.《犯元般若与业力21.50元密乘一品一论讲略巧.80元《坛经》与人生13.50元水月斋指月录138.峨叉)元佛教禅定23 .80元一轮明月20.(X)元应云和尚传18.00元神圣与世俗28.50元梵国俗世原一家28.创)元桥伽经讲记43.50元本羊海会8.00元禅语产心生20.弓X)元禅说16.《X)元大乘佛学与终极关怀24.《旧元般若与人生18.80元净土奥义28.50元佛教各宗大义22.80元中国佛教第五卷25.《X)元佛传28.以】元药师经法研究(1、2、3、4)3830元地藏经法研究18.80元坛经、全刚…  相似文献   

14.
佛学从缘起法则出发,阐明业力因果,强调善恶有报、业唯心造,对宿命论等不符合缘起法则的“异论”邪见,进行了破斥批判。《增一阿含经》说世间有三种邪见,信之者即使德行无亏,也必然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这三种邪见是:一、认为人的苦乐贵贱等际遇纯粹由前定的宿命论;二、认为人的命运都由神的安排之神意论;三、认为人的命运纯由机会运气决定的机运论。《杂阿含经》卷三载佛驳斥这三种外道之说为邪见。此类邪见,佛典中归之于“邪因论”。──其所认决定人命运的原因,是错误的、片面的、不正确的。据佛经讲,此类邪见,是当时印度…  相似文献   

15.
可靠的安世高译经语料是东汉佛经真伪考辨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厘清安世高的具体译经数目尤为重要。收录于《大正藏》长阿含中的单本《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今题名为安世高所译,但此经在《出三藏记集》中实际著录为失译杂经。以佛教历代经录为线索进行考辨可知:此经在梁时为僧祐新集,当时名为《尸迦罗越六向拜经》,译人已佚,和竺法护译《大六向拜经》并存于世。隋代《法经录》指出其出自长阿含,之后费长房将其臆断为安世高所译(597)。到唐代智升编《开元录》(730)时沿用费长房所说,并且第一次将经名改做“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编入《入藏录》,刻本大藏经时期以此为准,后世沿同至今。再据语词和语篇分析,此经可能为晋时二次编辑所成的抄经(抄自竺法护《大六向拜经》),并非直译自原典。现存敦煌本《尸迦罗越六向拜经》除个别词外,几乎完全相同,应属于此经的唐代抄本。  相似文献   

16.
“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 ——《杂阿含经&#183;无我说》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3)
“巴利三藏”中的经藏,由《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五部组成,巴利语称为“Panca Nikaya”。“五部”中的前四部,大体上与汉译“四阿含”相当。“五部”基本上是依据所含经文的长短和篇章结构而划分的。但从内容来看,每部也都隐约显示出本部的特点。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是这样阐述“四阿含”的中心内容和宗旨的:“为诸天世时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意,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除外道,是《长阿含》。”我们研究《相应部》、《长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的内容和宗旨时,也可参  相似文献   

18.
汉式佛塔     
“塔”,梵文Stupa,音译“窣堵波”。起源于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坟。原义:坟、庙。可解释为安葬佛陀之坟,礼拜佛陀之庙。 据《长阿含经》卷三之《游行经》一段关于佛涅槃的记载:释迦牟尼临涅槃前,嘱咐他的  相似文献   

19.
在佛教典籍中,比较起来,《法句经》并不是很有名,然而它却是一部值得向广大佛学爱好者推荐的重要的佛教经典。大家知道,佛祖释达牟尼生前,他的关于佛教的学说并没有形诸于文字,而是由弟子口口相传。释地涅梁后,弟子们通过集会的方法,“结集”他仿学说,形成以经、律、论“三藏”为主要内容的最初的佛教典籍,其中的“经”藏系指现在的四部《阿含经》。《阿含经》是释迹所创佛教学说及其生前经历的最原始的记录,是探寻佛教原始教义的基本依据。而《法句经》便是与《阿含经》有着直接关系的~部经典,它是哪可含经》及早期律藏典籍中…  相似文献   

20.
《道行般若经》在我国早期佛教传播史、佛教般若学史上影响巨大,但佛教研究界对该经译本历来众说纷纭。或谓竺朔佛并未译过该经一卷本,或谓该经十卷本为竺朔佛、支谶合作翻译,两种译本是何关系历来亦模糊不清。本文梳理相关资料,论述一卷本《道行经》乃竺朔佛所译,已佚。十卷本《道行经》为支谶所译,与竺朔佛无涉,今存。所谓竺朔佛参与十卷本翻译的观点乃受后代窜入《出三藏记集》中错误资料的误导。指出一卷本属抄经,十卷本为全本。文章最后指出,道安《道行经序》的对象是一卷本,目前各藏经把它冠在支谶十卷本之前,研究者以之解说支谶十卷本,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