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因此,我们作为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对于这本文集的出版感到非常高兴,对能够系统读到丁主教的真知灼见亦感到格外兴奋。 从学术探究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因其在华传播上的特殊经历而使其“中国化”之路走得极为艰辛。从基督教在中国到中国基督教的发展,乃标志着基督教的普世性与地方性即本土性的有机结合,也就是中国教会所追求的“本色化”及其“处境化神学”所要形成的中国特色。为了这一目标,中国教会的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基督教神学的创建,以及宗教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些问题受到中国基督教界、宗教界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丁主教这部文集的出版,对我们深入探究这些问题和找寻这些问题理想的解答提供了重要启迪和思路。我们从事宗教研究尤其是基督教研究的学...  相似文献   

3.
由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学者对丁光训主教的文集进行评论和有着很好引导作用的,双语的《在爱中寻求真理》一书现在可以在中国的书店买到了。本书由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务长王芃汇集主编,全书共有393页,2006年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价格为人民币48元(美元6元),不含邮费。该书也可在上海的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购买。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的灵性领袖,他的神学是难以给它  相似文献   

4.
《天风》2004,(12)
一、图为1999年10月18日,丁主教亲临韩国参加《丁光训文集》韩文版首发式。 韩国长老会神学大学金永福博士说,《文集》的出版,不仅仅是丁主教个人神学探索的结晶,更是对亚洲基督教所作的贡献。 二、图为丁主教应邀参加韩国教会举办的中国教会介绍会。左一持话筒者为《文集》韩文版译者韩国基督教问题研究所教授金钟九牧师。  相似文献   

5.
《天风》2005,(1):14-14
我们为能在中国基督教两会新会所接待从印度尼西亚来的贵宾感到荣幸,特别是在圣诞节前夕能有机会与你们共同分享喜悦感到尤为快乐。现在,我谨代表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丁光训主教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欢迎,并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代表中国广大基督徒以及我本人对你们的来访表示最诚挚、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刘华俊 《天风》2001,(9):20-22
近年来,丁主教一直在倡导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他多次说过:“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他指出:“一个没有神学家的宗教,一定是低级和原始的宗教,不思考问题的宗教,一定是同理性格格不入的宗教。”(注:《丁光训文集》240页)思考什么?丁主教指出,思考有关圣经的问题,思考有关教会的问题,思考有关教会与社会、国家的问题,思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可见,神学并不是空洞的玄思,而是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色。神学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教会的精神境界和思  相似文献   

7.
于汉语语境中阅读具有中国原创意义上的基督教著作,在我看来非《丁光训文集》莫属,因为《文集》凝聚了丁主教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人信奉基督教的独特处境和信仰生活变迁轨迹的神学思考,尤其是对近二十年来处在社会转型特殊阶段的中国基督教如何构建自己的神学体系,并尽快改变中国基督教神学的人文学研究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萎  相似文献   

8.
金容福博士是韩国基督教汉尼儿大学校长兼神学院院长,韩国基督教新教民众神学运动的一位理论家 今天能够负责审阅丁光训主教的《文集》,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作为专门研究亚洲神学的学者,有机会集中阅读了丁主教的著作,并加以审阅、思考和评价,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我平时只读过丁主教的英文著作,像今天这样接近丁主教的著作和他的生平、活动及思想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5,(11)
<正>尊敬的俞正声主席,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缅怀他一生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学习他为国家和人民事业、为中国基督教发展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和风范。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基督教两会、中共江苏省委同志的发言,从不同侧面追思了丁光训主教的事迹,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丁光训主教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社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04,(12):20-21
丁光训主教说:中国基督教应向教会化、年轻化、神学化发展。 中国教会产生主教的问题,已经是进展到实质性的阶段,我也是协商一员,我很愿意中国基督教两会加强教会性。现在计划中国教会产生主教,这样可以使中国基督教更具备教会性。我希望将来中国教会产生的主教能够承担起更多的的责任,即对教会负责,同时也对国家和民族负责,开创中国教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的著名领袖,是爱国爱教的楷模。丁主教一直为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不懈努力,提出了"宇宙的基督"、"上帝就是爱",以及"和好共生"的神学思想。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丁光训主教的神学思想,总结这些宝贵的思想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赵志恩 《天风》2001,(10):51-52
自从《丁光训文集》出版以来,引起中国教会教牧同工重视,不少同工及神学院师生亦积极撰写较有质量的神学研讨性文章。 《丁光训文集》的神学导向是什么?中国教牧同工是否值得探讨?我想应该有一个共识,丁主教是一位信仰虔诚、熟悉圣经,且富有神学功底,对中国教会具有很深厚感情的主教;同时他的政治态度非常明朗,热爱新中国,热爱中国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  相似文献   

14.
《丁光训文集》出版座谈会1998年11月25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会并讲话。以下是朴老的讲话,于光记录整理。“思虑通神,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是唐代人对王盛之的评价。我把这四句话送给丁主教。很久以前我就这样想。基督教界我的一位长者吴耀宗先生,和现在的丁主教都是我敬佩的,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丁光训文集》送到医院来是前天晚上,我来不及多看,只看了前言和他的三篇论文。我记得四年前政协李瑞环主席曾经邀请宗教界人士到海南岛休养,他提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15,(10)
<正>"爱实在是整个宇宙、整个现实、整个存在背后的最后最高的动因,最后最高的原则,一切能源背后的最后最高的能源。"这是《丁光训文集》里面的一句话。丁光训主教对"上帝就是爱"的认识比许多人更为深刻。该文集的韩语版用"爱永不止息"作为书名,既是引自圣经,也是对丁主教一生之追求的高度浓缩。正值丁光训主教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怀念这位中国基督教坚定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丁光训主教(英文名:K·H·Ting)的《丁光训文集》的翻译文。我想(我认为),这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49年)中国大陆教会所著的神学书籍中,在韩国正式介绍的第一本书。 丁光训主教在过去的40年间,领导了中国教会。一直为建立符合中国人民心性和历史的神学(中国本色化神学)而奋斗。丁光训主教是基督教学生运动家、神学家、牧会者,又是中国基督教两会的领袖,  相似文献   

17.
文革 《中国宗教》2014,(9):34-35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主教神学研究委员会会议暨教会本地化神学研讨会于2011年11月22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主教主持,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房兴耀主教致开幕词,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基督教两会等领导和学者到会参加研讨并和大家分享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9.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丁光训主教,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安士伟阿訇,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谢忠信道长等全国五大宗教团体的领导人,于1月18日至27日在海南出席宗教问题研讨会期间,对当地进行了参观考  相似文献   

20.
丁光训主教,各位代表、各位朋友: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带着中国基督教会一千多万基督徒的嘱托,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国基督教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共商新世纪初中国基督教会的工作。我谨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国各地基督教的朋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2001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着眼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回答了党内外普遍关心的宗教方面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世纪初的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