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这世界有两种人,一种人从小就知道这辈子要成为什么样,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种人特别幸福。比如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十岁就在作文大赛里获奖,二十岁就出诗集,他读很多书,他说这辈子写出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就是他的梦想。另一种人就是我这样,懵懵懂懂地往前走,哪儿有光就往哪儿去。这种人会辛苦一点,无奈一点,当然,也可能会丰富一点  相似文献   

2.
骆霞  康军 《天风》2006,(7):44-45
你知道吗,有负疚感也是一件有益的事。例如,一位丈夫很想看球赛,但他还是去上班,因为他内心责任感告诉他,夫人和孩子都需要他照顾。如果他不照顾好自己的家庭,他就有一种负疚感。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说法,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于他有一个智障的儿子。因为他的获奖作品《个人的体验》就直接来自他和儿子相处的经验和痛苦的思索。如果没有残疾的儿子,自然就没有这部小说,他也就不见得会享有广泛的声誉。对于大江健三郎来说,1963年无疑是他人生中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他的长子出世了。这原本该是一件喜事,却从此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相似文献   

4.
担当师从董其昌,他的诗、书、画和他的老师董其昌有迥然不同的面貌,有一种前人所不及的艺术气魄。他是从烈火中锻炼出来的,具有坚挺的个性,贯彻到其作品中就形成一种奔放和豪迈的画面,刚劲不屈的艺术风格。他确实也有佛家的空灵思想,"苍苍千点雪,冷冷一声钟"。他空灵萧散的心境更多表现在他的画面中。  相似文献   

5.
林志华 《天风》2010,(7):4-5
一位真正有信心的基督徒,他一定相信:当他不为自己考虑什么时,神就会为他什么都考虑了。奉献是一种实践神学,这种神学要求人去身体力行时,才能领会其中的真义。  相似文献   

6.
巴山,中国新闻摄影界的一支老枪。枪,是他的笔,是他的镜头。他获得了第八届广东新闻"金枪奖",用"一支老枪"来形容他倒也刚刚好。你看他那怀抱老枪的样子,犹如好钢在手,揽得了一肚子瓷器活!他是摄人的,我是画人的,这其中便有着一种相通与默契,于是乎,见他第一眼,便有了想画他的愿望。那是一次惠州画院组织的采风活动。我和巴山都在"猎取"。看到他随意靠在栏杆上小憩的当儿,我只是对他吱了一声"行,就那样儿!"他一听当然就明白了,被长海"对焦"了。这老哥还算配合,眯缝着眼就"瓷"在那儿了,一袋烟的工夫,我这边厢就框架就妥了。  相似文献   

7.
意义疗法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存在主义取向的疗法。我们先讲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疗法的要义。意义疗法的创始人是维克多·弗兰克,他原藉德国,是犹太人。二次大战时他被纳粹关进了威斯康卒集中营,亲眼目睹了人间最大的惨剧。他看到有的人经不住这种挫折和打击,还没等到纳粹执行死刑,就很快死去;然而也有些人却能坚强地活了下来。他发现两种难友之间有一种重要差别,这就是后一种难友心存希望,相信总有很多事没做,还有很多事  相似文献   

8.
我本是树     
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树都是有灵魂的,护佑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亲为他种一棵树。今后,这棵树就与他不离不弃,一起变老。当这个人死了,村人就把这棵树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4瓣,保留树皮,裹着遗体埋在密林  相似文献   

9.
瓦茨拉维克谈到,他曾尝试过建立一种有关的理论,以促使请他治疗的病人的生活中突然产生“变化”。[1]但他不得不下结论说,变化的机制对抗系统化,从而也对抗激发其产生的任何想法。要改善健康就得治疗,正如同要发现就得思索,有事件就有历史:此乃以前不存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在人们活动的任何领域中,当个体到达成熟年龄时一种特别的契约就自然生效.除非有足够的证据,否则我们将从法律上假定他他的精神能力能够承担这种变化.医疗服务也遵循这一原则.就临床决策而言,首先对决策能力进行检测是患者权利的合法保障.  相似文献   

11.
人是具有生命的灵性动物,但他比所有动物高贵得多,因为他有理智和意志;这是他独具的特性,是造物主在起初就这样为他安排的。然而,人对自己的生命和由来,总觉得稀奇,也想自我认识,自我研究;这种研究在学术界称之为人类学。人类学比较有权威的学说有两种:一是圣经创世纪前三章对人类的本质和起源的叙述;一是近代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一个男孩,小学5年级时还口吃。他哥哥听说抽人大嘴巴能治口吃,所以他一结巴,他哥哥就突然抽他,但还是没治好。上初中,他还是特腼腆,特别不敢说话。有一次演讲比赛,因为他课文朗诵得不错,校长就让他参加,并说背好了就能得奖。所以,他事先就拼命地背。在家里,他爸爸妈妈随便挑出每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他立刻就能把那一整段都背出来。真是倒背如流!  相似文献   

13.
父亲的礼物     
有一个年轻人,很快就要大学毕业了。他在几个月前就在一家车行里看中了一辆漂亮的跑车,他知道他的父亲完全有能力为他买下这辆跑车。于是,他就告诉父亲,那辆跑车是他唯一想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阿拉·哈飞特是印度的一名农夫,他有一块地产,地产的前面盖着一处房子,地产的后边流淌着一条小河。哈飞持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他并不满足。 一天,他听见镇里的老人拉桑棣说道:“假若一个人能够得到拇指那么大小的钻石,就能买下周围广阔的土地;假若能够得到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钻石矿,就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  相似文献   

15.
感恩之心     
单渭祥 《天风》1996,(6):31-32
A. 不知何时曾阅读过一篇名家的短文,题为《时时心存感激》。大意是说无论生死祸福、痛苦欢乐,都当存心感激。缘因我们究竟有机会品尝了这生命的内容。这位作家为文时远不是基督徒,但是从字里行间已充分能看见他对自己生命的位置有了一种感觉。他没有呼出神的圣名,可他却已体认了自己的渺小。当这渺小面对隐藏在万有背后的伟大时,他就悄悄地流露出了这充满宗教情愫的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6.
“羔羊”,弱者的代名词;文科研究生,过关斩将拼杀出来的勇士。是什么居然把这遥远的两者连到了一起?当一个勇敢的攀登者踏上苦苦攀登的高峰时,他就会有一种放松一下的感觉,如果他没有新的目标,那他就会不思拼搏,而会变成一只顺从生活的羔羊,游弋在绿色的草地上,啃嚼自己的成果。实现了理想目标的许多研究生们就变成了这样的羔羊。然而,想平静并非易事,因  相似文献   

17.
正源太郎曾经是日本一家化工厂的失业工人,为了糊口,他做过各种各样的零工,不过这最多能保证他不饿肚子,日子还是过得很窘迫。源太郎非常渴望学到一门专业的技能,那样他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过上稳定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美国军官那里学会了擦鞋。他第一次发现,原来擦鞋也有这么多学问:不同的鞋子要用不同的鞋油,有不同的擦法,不同的保养方法;同一种鞋子根据穿的时间长短也有不同的擦法;不同的鞋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都知道汤显祖是文学家,但他曾经做过浙江遂昌县的知县,这点恐怕知者甚少,至于其办过的案子知者就更少了。作为知县的汤显祖曾因善断疑案而广为本县县民传颂,就连邻县也有慕其名而请其明断者,我们从下面的一起案例中就能领略出他的一种破案技巧。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前我开始哲学玄想的时候,就想当然地认为:任何人只要竭尽全力研攻哲学,他就能够创立一种哲学体系,以后他就要坚持这种哲学并为捍卫自己的哲学而与论敌进行有说服力的论战,这种哲学时时会有小的变化,但并不需要大的修改。我周围的哲学家们好象也是这么设想的。但是事实逐渐推翻了这样的设想。我现在的哲学之所以形成,主要是由于这种设想破灭的结果。如果我未曾改变那种把哲学研究看成是建立一种似乎坚定不移的体系的话,那就会导致而且肯定会使  相似文献   

20.
思考的花絮     
佛教认为,偶尔抽一两口烟或一点点风流,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人的向善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并不是每犯一次错,就会有一块石头砸住他前进的双脚,而是每纠正一次错,人就会朝至善至美跑近一步,更多的门窗会为他打开,他看到的风景会更多更美,他得到的智慧会更纯粹,更不易被岁月所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