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2 毫秒
1.
历史是时空运动过程的结合王玉波历史是什么?这是历史哲学"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要回答的问题。对任何事物、现象,都可以从不同层面、角度作不同的界定,历史也不例外,既可以从历史上体角度,也可以从历史动力或过程的内容、阶段等角度给历史下不同定义。如果从历史过程的运动形式结构的角度,则可以认为历史是时间运动与空间运动过程相结合的立体结构。之所以提出这种界定历史的观点,是鉴于当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由于人们回忆或用文字信息手段再现历史,一般都是按年代顺序进行,因而人们往往只看到历史是由时间推移、世代更替构成的,忽视或没有看到历史也是由空间运动过程构成的,而这种认识对历史的阐述和研究起负面影响。历史的确是由时间运动构成的,没有时间的推移,就没有历史的顺序、阶段和延续性,就没有历史过程,也就没有历史。但仅仅把历史看作时间运动是不够的,这对历史的认识、把握是不完整的。而且由于"逝者如斯夫"的时间运动的不可逆性和单向性,容易以为历史是一种纵向的线性运动,从而有可能把曲折复杂的历史看作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过程。如果再把这种线性运动模式化,就会造成历史研究中的教条主义缺陷。当前并非不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在原始社会研究中,多重复一种直线运动  相似文献   

2.
郑玮琦  刘烨  傅小兰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0):1711-1722
“自我动”和“时间动”在时空隐喻中常被用来表征时间的运动方式, 代表了人们理解个体与时间相对运动的不同视角。大量研究已证实这两种时间运动视角存在心理现实性。人们对时间运动视角的选择受到空间运动经验、情绪、语言与文化、个体差异等具身因素的影响, 反映了时空隐喻理解中视角选择的灵活性。时间运动视角选择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语言与思维、情感、运动经验等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创作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不同类别的中外艺术家都在不约而同地选择以时空为基点进行艺术创作,并以此来探究时间与空间在生活中乃至历史中的价值与意义。整个客观世界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永不停息地运动着,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空间和时间。艺术作品既产生于现实的时空,又与现实时空相互制约。艺术时空并不是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而由心灵臆造的时空幻象,艺术作品与现实物质世界不可分离,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六、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甲:我想我们应该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来了。乙: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是和物质以及物质的运动分不开的。有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就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这在许多经典著作中都做了详尽的讨论的。  相似文献   

5.
时间也是一种重要的卫生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时空统一与时间资源时间是什么 ?一般认为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 ,是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而时间的本质究竟何在 ?它确实是一个抽象而深奥的问题 ,从古至今不断为中外哲人探索着。美国物理学家霍金在其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中曾试图阐述时间的性质。相对论的宇宙观则实现了时空的统一。“天”虽然一般被认为是指空间的概念 ,但考察天体运行 ,我们往往利用其时间特性来作衡器 ,“地”则更多地被展示其空间属性。天文学家以“光年”度量“距离”这一空间概念 ,是时空统一的最…  相似文献   

6.
书讯     
这是解放以来我国出版的时空观方面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全书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设三章。第一章探讨时空的本质,第二章探讨时空的结构,第三章探讨了时空的一般特性。坚持从物质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考察时空的本质,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一空是一切物质存在普遍共有的一种运动形式,这是贯穿该书的一个核心论点。作者把它  相似文献   

7.
时空干扰效应是指时间知觉受空间信息干扰或空间知觉受时间信息干扰而出现错觉的现象。部分研究认为时空干扰是不对称的,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总是更大;还有研究认为时间和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度受实验因素影响,一般来说,空间对时间的干扰更大,但时间也能对空间产生同等程度甚至更大的干扰。在回顾隐喻理论和量值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后,重点分析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的三个问题,即拓展贝叶斯模型对时空干扰效应的解释范围,探明基于贝叶斯推断的时空干扰神经机制和探索时空干扰的调控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客体连续性表征问题的研究认为,客体在物理形式上保持时空连续性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探讨了外部线索是否有助于对物理形式上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的连续性表征。采用2(线索:有和无,被试间变量)×3(客体运动类型:时间分割、空间分割和时空连续,被试内变量)混合设计。结果发现:无线索下,客体在时空上保持连续性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高于时间或空间分离的条件;有线索下,上述三种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检测绩效无差异,对时间或空间分离的客体来说,线索对颜色变化检测成绩有显著提高。这表明,外部线索可以对物理形式上时间或空间分离的运动客体形成连续心理表征,故物理形式上客体时空连续性并不一定是维持其相应心理表征连续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吉登斯时空观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赫格斯特兰德为代表人物的时间地理学,从个体行动者的角度阐释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和关系,并考察了个体活动在时空中的运动路径及其所受影响。吉登斯[1]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不同时空线索,并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变迁,重新分析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时空观。在前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是与具体和特定的社会行动的地点相关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都存在某种时间计算的既定模式和自身空间定位的方式。“没有一个社会,在其中个体没有有关未来、现在及过去的时间感。每一种文化也都具有某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时空感是写作的审美本体。在时空意识的统摄下,写作主体优化的心理时间与心理空间成为文本的秩序之源,写作的美感正是来自于写作主体对生命自由的体验。写作过程是写作个体自由的生命体验、时空意识的贯穿和生命时空的创造。从感知聚材的开拓到作品灵魂的打造,从布局形式的选择到文本内容的展开、写作笔法及语言的艺术,写作行为正是写作主体超越有限进入自由时空的过程,写作的美学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写作时空美学得以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认识历史程序介绍牛顿开始的自然科学对时空的认识和爱因斯坦在时空观上的革命性变革,最后着重介绍当代宇宙学研究对时空的新探索和新认识。一、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观念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一书中是这样叙述他的绝对时间观念的:“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并且由于它的本性而均匀地、任何一种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念可以从他的力学中导出,也促进了经典力学的形成。这个绝对时间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如有的话,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都有对“时空”问题的探讨,而对于涵盖在文学范畴中的诗歌自然也不另外。文章以“时空”这一概念为落脚点,探讨中国诗学的“时空”意识及其对“时空”的认识和接受历程,从横向和纵向对比得出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诗学在“时空”意识上的不平衡性,并就这一不平衡现象出现的原因及诗学的继续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当然也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然而,社会运动的时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仿佛“是一种和无机物的运动规律正好相反的运动规律”.这一规律实质上就是时间节约的规律.它显示了作为社会存在形式的时间同社会内容的密不可分性.时间节约规律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的观点出发揭示出的首要的经济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要创造历史,首先就要生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任何历史时代的人都必须这样做.因此,人类历史活动的时间首先就是劳动时间.纵观社会历史,人类用于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主义时空理论尤其是空间理论视角分析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其生成、持存和发挥作用中是有时空偏向的。必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历时态的时间过程,偶然性更多地归属于共时态的空间领域。这在当代人类社会全球化与网络化的今天,行为方式的时空取向有了明显变构的条件下,如何联系空间格局去关注和理解必然性、偶然性以及两者的关系,便成为创新性地研究、认识当代社会生活特质及内在规律的重要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5.
我们都身处一定的时空之中,对于时间与空间的认识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历史画作为西方最高等级画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渗透了西方犹太-基督传统所传达的线性时间观。这种对叙事的要求被17世纪以来的法国官方艺术视为正统。随着19世纪时空观念的转变,历史画一方面固守着传统的旗帜,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现代派和新科技的责难。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中的时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社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突出主题.而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人类争取和利用时间、拓展空间的历史.无论是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强烈的时空意识.从时空意识的角度透视社会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宽发展问题理论研究的视野,也有助于我们对时空范畴本身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郝云宏  王淑贤 《学海》2002,(4):39-42
一、经济学是什么这是经济学研究中碰到的一个基本问题 ,也是众多学者看法不一致的一个方面。逻辑主义者实际上把经济学看作一种毫无时空特征的“纯学术性”的东西 ,试图构造一种适应任何时空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的、永恒的、同一的经济学的完美图式 ,但却始终无法达到这一点 ,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点 ,因为它完全忽略了经济活动本身以及经济学内在的历史性、差异性、发展性。历史主义者实际上把经济学看作一种历史 ,只承认各个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形式的经济学的特殊性 ,相对忽略了各种历史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学在其一般对象、基本…  相似文献   

18.
采用启动-匹配范式,以包含时空因素或空间因素的表征图形为自变量,探索动态离散刺激的知觉组织中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1)动态离散刺激的一般编码特征为时空协同编码,即时间和空间因素二者协同编码,而非独立编码;(2)刺激间形成的主观轮廓会导致时空编码的协同作用解离,突出空间编码而削弱时间编码。结论:动态离散刺激的一般编码特征为时空协同编码,这一特征会因刺激间主观轮廓的存在而发生解离。  相似文献   

19.
英语和汉语都有"时间动"和"自我动"两种用空间词汇表达时间概念的时空隐喻系统。但语料不能证明人们一定是借助空间来思考时间。实验一用不同视角的空间图片引导时空隐喻句,组成一致与不一致的条件来考察被试反应时,发现空间引导影响了隐喻句的加工。实验二用时空隐喻句引导空间图片,发现时间句对空间关系加工无引导作用。结论: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具有共同的意象图式,人们借助空间图式思考时间,但时空隐喻映射是单向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考察人们在空间中进行的商品生产出发,完成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联系和发展过程的科学说明和再现。面对当代世界和以空间的生产为特征的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及其活动形式,空间日益成为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核心要素,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对象、方法和任务三个方面,阐释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特征和方法论内涵。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批判地认识作为社会现实之"实在主体"的社会空间及其自我运动,并辩证地叙述和再现这一运动过程。自觉地建构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发展一种通过改变空间来改变世界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使空间从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历史事实的抽象空间,转变为作为一个社会存在的每个人自身的创造和作品的空间,也就是"发展并实现着的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