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微机化的伪随机点立体图对发生器产生动态随机点立体图对(RDS),显示在左右两个示波器上。每一对RDS图形呈现给左右两眼的时间之间有延迟。具有正常立体视觉的14名被试通过立体镜观察这些图形,检测双眼融合产生鲜明立体图形知觉所允许的延迟时间。设计了三个实验用以检测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延迟时限的影响。第一个实验,改变RDS图形的大小;第二个实验,改变视差的类型和视差的值;第三个实验,改变RDS图形在示波器上的显示位置。结果表明,双眼立体知觉能容许大约50毫秒的延迟,改变RDS图形的空间参数对所允许的延迟时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结果提出了,双眼立体视觉信息加工依赖于瞬时视觉信息的存贮,在立体知觉过程中并不涉及双眼视觉信息的短时和长时记忆。  相似文献   

2.
姚国正 《心理学报》1992,25(2):32-37
设计了四组随机点立体图对,用来探讨图形的大小、位置、双眼视差、图形三维结构、图像质地和人的双眼立体视觉可塑性容限之问的关系。我们得到的主要结果是: (1)随机点立体图对的体视可塑性最大容限在17%左右。 (2)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图形的大小、位置有关;图形太大、太分散,都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3)体视可塑性容限与双眼视差大小、图形三维构型有关;视差太大、构型大复杂,也会使体视可塑性容限降低。 (4)体视可塑性容限还与图像质地有关。小圆点和棋盘格质地的体视可塑性容限高于窗纱布质地的可塑性容限。  相似文献   

3.
正常和弱视者立体和形状视觉感知时间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速示器,以随机点立体图对为刺激,测量了正常和弱视者的立体视和形状视感知时间。实验表明:正常被试需要大约100ms感知深度,110ms或更长时间感知形状。这二种感知时间与刺激视差的种类和大小无关。弱视者需要比正常人较长的时间达到立体和形状的视感知。这二种感知时间的差别,弱视者也大于正常人。视锐度和立体视范围均恢复到正常的弱视者,以上二种感知时间,可以达到正常人范围,也可能显著地大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4.
人的体视抗干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四套随机点立体图对,用以说明双眼视差、图形大小和结构、图像质地与人的体视抗干扰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得出的主要结果是: (1) 体视抗干扰能力与视差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在本工作所取视差范围(0.32°—1.6°)内,视差大,噪声容限低;视差小,噪声容限高。交叉视差和不交叉视差的噪声容限是不对称的,交叉的比不交叉的高。 (2) 立体视觉抗干扰能力与图形的大小和结构有关。图形越小越复杂,噪声容限就越低。 (3) 立体视觉抗干扰能力与图像质地有关。“棋盘格”质地的噪声容限略高于“窗纱布”质地的噪声容限。 (4) 随机点立体图对的最大噪声容限看来不会超过30%。  相似文献   

5.
复杂图形的双眼视差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用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以能正确分辨图形在深度上起伏周期数的多少作为判据,检测了七名被试的体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观看复杂图形的视差敏感性是和图形在深度上变化的复杂程度有关。如果以视差作纵坐标,以图形在深度起伏频率为横坐标,则其深度感知的范围是一个区域,该区域的频率变化范围是从0.1周/度到4周/度,当深度变化频率大于4周/度,则无深度感知。七名被试的双眼深度敏感区有个体差异,但其区域的形状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6.
郭昆  李朝义 《心理学报》1995,28(2):167-173
研究了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的条件下,受试者分辨随机点阵立体图对的立体视敏度(最小视差).结果表明:(1)在亮度对比条件下,立体视敏度随对比度的增加而增加,10%的对比度即可引起立体视知觉,对比度大于30%时达到饱和;(2)在亮度对比与等亮度颜色对比两种不同的条件下,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不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3)当双眼分别接受不同颜色的等亮度立体图刺激时,与亮度对比条件相比,受试者的立体视敏度无明显差异;(4)当受试者双眼分别接受由亮度对比和颜色对比形成的立体图刺激时,只有当颜色对比图中图形与背景间的对比度超过等亮度值38%以上时,才能形成立体视知觉.以上结果提示,大、小细胞系统(包括斑点系统与斑点间系统)均参与立体视知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7.
双眼立体视觉的信息加工Ⅰ.视差和空间频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部分;也是三个步骤: Ⅰ.根据视差用计算机产生立体图对; Ⅱ.立体图对的空间频谱; Ⅲ.视差和空间频谱的关系。 得到一些结果: 1.具有视差的立体图对的空间频谱高峰有相对的位移。 2.移动的偏向和三维物体离观察者的远近有关,如果是一个单调变化的物体,则离人近的一侧频谱高峰向高频方向移,离人远的一侧向低频方向移。 3.移动的多少是和三维物体的平均深度变化率有关,变化率愈大移得愈多。 4.高峰的峰值则和三维物体的绝对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陈霖  汪云九 《心理学报》1983,16(1):108-112
本文提出交变图(Ambiguous Figures)产生原因的一种看法。根据一些实验观察,表明视觉系统具有识别图形拓扑性质(如连通性)的自发的功能。包括图形-背景关系在内的许多视觉感知现象只不过是这种功能的反映。视觉感知的组织(Organization)的数学结构是建立在容限空间上的,所以,象交变图那样的特殊图形,它们的拓扑性质出现矛盾的两种可能性,因此产生交变的感知。  相似文献   

9.
刘炜  张智君  赵亚军 《心理学报》2012,44(10):1297-1308
数量适应是指观察者在知觉上适应刺激数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考察适应后其数量感知的变化加以揭示。目前对这一现象的争论焦点在于它是对数量的单独适应还是对非数量表面信息的适应。本研究通过改变刺激点大小和刺激组块两种方式, 探讨非数量表面信息对数量感知和数量适应的影响。实验一证明刺激点大小不会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实验二发现刺激组块会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实验三在前两个实验基础上发现:刺激大小不对数量感知产生显著影响, 也不影响数量适应, 而刺激组块能显著改变数量感知, 并按照改变后的数量感进行适应。三个实验的结果说明:表面信息只有在影响到数量感知时才会影响适应, 数量适应是基于数量感知的加工而产生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用APPLE Ⅱ微机控制的同视机,选用医用三级检查图片中的彩色和黑白两种立体图对,对30名被试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在同视机条件下,当双眼图象交替闪烁相位的交替频率平均在7Hz以上时,双眼立体视觉形成。(2)双眼刺激交替呈现时,彩色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33Hz,黑白图对的立体感闪烁融合阈值约为25Hz,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