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个性是最复杂的问题,也是心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它的复杂性,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许多问题都没有定论。本世纪西方关于个性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和流派的产生,关于个性的观点也十分纷歧。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性理论。是西方一个新兴心理学派的个性理论,近年来国内渐有所介绍,为了开展我国个性心理的研究,本文试图作一粗浅的评介。  相似文献   

2.
关于心理实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的研究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走的是哪一条道路,最终都必须回到心理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来。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很少有学派提出了自己明确的主张和观点,大多采取了一种回避的态度。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国外和国内的心理学流派对于该问题的论述和观点的基础上,对于心理实质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意识问题对心理学来说,历来都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而在我们考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它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究竟什么是意识呢?那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在西方心理学中,抛开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分野不论,一般是把意识等同于心理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甚至完形心理学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例如,构造派  相似文献   

4.
个性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个性结构则是个性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个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各家各派对个性结构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也是从各自的基本观点出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个性结构?个性到底是哪几部分组成的?明确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弄清个性的实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而且还能为个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个性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国外有关个性结构的几种理论,并加以简要的评述,从而提出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一 关于心理的阶级性问题,是心理学界长期爭论未决的问题。在最近心理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看法都直接与这个问题有关。有人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有人认为心理的阶级性问题不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最近曹日昌同志在“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庚生(上海师范学院):首先,通过调查研究,使我们对过去心理学教材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过去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把人的心理抽象化,把人的阶级性排斥在心理概念的内涵之外。以个性这个概念为例。我们过去的教材中,把一个人的个性理解为个人心理特点的综合。什么是个人的心理特点呢?有些教材中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在和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例如在学习活动中,有人表现出“心平气和、沉着耐劳、积极思惟”等心理特点,有人则表现为“心浮意躁、敷衍了事、粗枝大叶”等心理特点。当这些心理特点在一个人的所有活动上都打上了烙印,经常会突出地表现出时,这就成了个人的个性心理特点(参见华东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对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现代心理学正身处众多困境时,后现代心理学者们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攻势,因此在这近十多年里,西方心理学界充满了激烈辩论的声音。文章总结了西方心理学界围绕着后现代心理学这个话题展开的各种对话,包括心理学的认识论、研究性质、研究方法以及后现代心理学的价值等各个方面的讨论。作者在梳理这些对话的同时,对二者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后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从而推进心理学科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何善蒙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5):25-28,79
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论个性(上)     
在现代心理学中,个性问题是一个重大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心理学的理论问题已成为普通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的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纷纷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由于人才预测与职业选择的强大的社会需要,人的个別差异的探索与个性的心理测量,评价以及预断日益引起教育心理学家、管理心理学家、运动心理学家乃至艺术创造心理学家们的高度的关注。现代,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阶段。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研究与总结西方的以及苏联的个性的心理学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两个文明”的实际需要,从心理学基本理论角度来探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界注目的问题。在西方心理学界中虽然许多人不提“发展动力”,而是提影响心理发展的条件,但这实质上也是动力问题。皮亚杰曾把心理学界关于该问题的各种观点归纳为两类六种。第一类三种是反对发展进化观点的,也就无所谓发展动力是什么的问题了。第二类是肯定发展进化的,在动力是什么上分为外因论、内因论和内外因相互作用论三种。皮亚杰本人是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的。法国心理学家瓦龙也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只是他们两人对内因的提法有所不同。他们两人的观点都带有辩证因素,比起那些把发展归于外界环境的机械论观点和把发展归于机体的生理遗传因素的生物学化观点以及其它的唯心主义观点是个很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李沂 《心理学报》1980,13(1):93-100
一、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在七十年代中期,苏联心理学中形成了并且明确地表现出来一个重要的、很值得加以重视的新的趋向:对人的心理的系统观点。亦即,把人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理解作一种多水平的、整体的、动态发展着的系统。  相似文献   

12.
建设我国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取得实效,当前应抓住一些关键性环节以形成突破,而个性研究则应是其中的重点。这是因为个性研究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个性在心理学中是一个既古老又年青,既丰富又贫乏的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自有对人心理的认识起,就有对人不同个性的认识。无论在哲学、文学、艺术、军事、医学等等方面都有对人不同个性的种种论述,有大量的材料可以发掘和继承;说它年青,是因为在这里时时都有新的命题和观点脱颖而出。许多心理学家在这里表现了他们的才  相似文献   

13.
去年八月,心理学界开展了一次学术批判运动,着重批判了心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中的超阶級观点(如把大公无私和自私自利只当作个性差异)和专从生理和生物学方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生物学化傾向”。对于清除心理学中資产阶級唯心主义的学术思想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人本心理学引起的争论人本心理学以心理学资料论证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一个引起许多争论的学说。不论在西方,在苏联,和在中国都是如此。在西方,在人本心理学的诞生地美国,不仅有人本论和近代心理学传统学派的争论,而且人本论内部也有观点的分歧,美国心理学界对人本论的评价也很不一致。五十年代,人本论者罗杰斯和行为论者斯金纳曾有一次面对面的辩论。斯金纳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南过去和现在的环境选  相似文献   

15.
在心理学教材里和课堂讲授中,“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已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似乎这个命题就是列宁的反映论观点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心理学始终的一根红线。但是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如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在马列主义论著中,有许多关于心理的论述。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6.
正象个性是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等研究的对象一样,兴趣作为个性心理倾向,同样是这些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兴趣这个概念,早在十九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在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中。许多学者都  相似文献   

17.
一、心理学的出路何在在心理学中,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一条基本原理就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这乃是一般唯物主义的原理。在这里,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何在呢?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心理学说来,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心理学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一般说来,心理学把客观现实理解为在人这个主体之外存在着的天然自然、人改造过的自然和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况志华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论证了它们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张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不同取向的整合应基于宽容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近年苏联举行的一次“列昂节夫活动论”的讨论会。与会者认为列昂节夫理论是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的有机延续,两种理论的中心问题都是内化问题,可以把这两种理论综合起来研究。列昂节夫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对心理学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观念。列昂节夫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主体的完整的活动,心理分析的原始单元是动作;但它是一个较高级的方法论理论,应当由它出发建立实用的科学理论。活动理论和乌兹纳捷的定势理论都承认心理和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是靠个人的主动性中介出来的,因此这两个理论不是互不相容的。某些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活动理论开辟了重建思维心理学的现实可行的前景。与会者还讨论了活动在理论神经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个性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气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构成人的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大家知道,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除个别例外,早已不把气质看作独立的概念,实际上是作为“个性”或“性格”的同义词使用的。近年来,在我国有关个性问题的研讨文章中,也有人认为气质在个性中“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至于在教学上,有的心理学教师执教多年,却苦叹难以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气质?其形成的源泉和机制如何?气质与其相邻近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