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使用眼动仪记录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正常年龄匹配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插入空格文本时的眼动,考察在字、词以及非词间插入空格呈现文本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阅读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在字间空格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减少的程度大于正常儿童,注视次数在字间和词间空格条件下未见显著增加,能力匹配儿童的注视次数在这两种空格条件下却显著增加。结果说明,在字间和词间插入空格能够减少儿童的平均阅读时间,且字间空格文本呈现显著地提高了其阅读效率,说明空格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主要是由于空格减少了其视觉拥挤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总结了20年来汉语阅读眼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在阅读过程中眼动控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时间(when);(2)哪些因素决定眼睛的注视位置(where)。对于第一个问题,已有研究从词边界信息、词频、熟悉性、预测性、语义透明度、具体性、非注视词的特性、词汇获得年龄进行了探讨;对于第二个问题,已有研究从汉字字号、笔画数、字结构、词长、词结构、词间空格、词频、预测性、合理性、年龄和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发现,汉语阅读的眼动控制特点与拼音文字的眼动控制特点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差异之处。因此,汉语阅读的研究者需要在现有眼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汉语特性的眼动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眼动仪记录青年人和老年人在阅读插入字间空格文本时的眼动轨迹,考察字间空格的增大或减小对青年人和老年人阅读不同词频句子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大字间空格和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字间空格对高低频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更重要的是,相较于青年人,老年人在缩小字间空格条件下的注视时间更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字间空格对读者的阅读无显著促进或抑制作用,但是老年人对视觉特征的变化更敏感,减小字间空格会显著干扰老年人的阅读行为。  相似文献   

4.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名日-汉双语者为被试, 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 通过两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四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非词空格条件和字间空格条件。为了确保四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 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发现:(1)在总体和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下平均注视时间显著少于正常条件; 非词空格和字间空格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长、注视次数更多。(2)在总体分析中, 总句子阅读时间和总注视次数在正常条件和词间空格条件中差异不显著; 局部分析中, 词间空格条件比正常条件下的阅读时间更短、注视次数更少。表明日-汉双语者在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 词切分对日-汉双语者汉语阅读的词汇识别有促进作用; 在汉语阅读中, 词是重要的加工单位。  相似文献   

5.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为被试,考察词切分对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研究表明:(1)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字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效果相同.(2)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句子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表明学困生更依赖文本的低水平信息.文章最后探讨了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相似文献   

6.
利用眼动仪记录非熟练汉-英双语者阅读包含高频词或低频词的英语句子时的眼动轨迹,探讨不同阅读水平和不同阅读任务对词频效应的影响。采用2(阅读水平:高、低)×2(阅读任务:自然阅读、校对阅读)×2(目标词词频:高、低)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1)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都表现出显著的词频效应和阅读任务差异,即低水平组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而高水平组的阅读任务差异更为明显;(2)不同阅读任务均表现出显著的词频效应,但校对阅读的词频效应更为明显。这表明,阅读水平和阅读任务均会影响英语阅读的词频效应,而高水平组被试在英语阅读中的认知灵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汉语口语词汇识别过程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结合视觉-情境范式,通过2个实验考察了不同语境条件下声调对汉语双字词听觉词汇识别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不同语境中,三种竞争词各自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无关控制词;(2)在低限制性语境中,高频词的凝视时间显著短于低频词;(3)在低限制性语境中出现词频效应。该结果表明:音段信息、声调都能够影响口语词汇识别过程,实验结果支持TRACE模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整词与词素加工在眼跳目标选择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实验1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目标词首字字频(高频、低频);实验2操纵了目标词的词频(高频、低频)和尾字字频(高频、低频)。结果发现:首字字频不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尾字字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当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条件下从前目标词到目标词的眼跳长度显著地短于低频字条件;当目标词向前眼跳从尾字发出且目标词为低频词时,高频尾字下的眼跳长度显著地长于低频条件。词频影响眼跳目标选择,高频词条件下跳进和跳出目标词的眼跳长度均长于低频词条件。结果表明整词与尾字词素的加工负荷影响随后的眼跳计划,加工负荷越低随后所计划的眼跳长度越长,尾字词素的加工受整词加工的调节,整词与词素加工以混合表征的方式影响眼动控制。  相似文献   

9.
词切分对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EyeLink II眼动仪,以72名小学三年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词切分对初学者汉语句子阅读的影响。实验一设置四种空格呈现条件:正常的无空格条件、字间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字、词或非词的边界,使不同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实验三进一步操纵了学生的阅读技能。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的结果趋势是一致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有词间空格的文本和正常的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尽管词切分文本对阅读技能高和阅读技能低的学生来说一样容易,但非词空格呈现条件会对阅读技能低的学生产生更大的干扰作用。阅读技能低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依赖于文本的低水平视觉线索。文章最后讨论了词切分对建构中文阅读眼动控制模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空格作为英语等大多数拼音文字阅读中的词边界信息,能帮助读者成功地从文本的一连串的字母中切分出词,促进了词汇的习得和识别。然而在中文里没有明确的词边界信息,那么提供词边界信息(即加入空格)能否促进中文词汇识别或帮助读者学习新词?本文将从空格对成人、儿童和留学生在阅读中眼动控制的影响来回顾和总结词边界信息在中文词汇识别与学习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建立汉字与词汇识别模型、眼动控制模型以及对指导汉语教学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张明哲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22,45(4):794-802
通过使用眼动追踪技术,采用2(呈现条件:同行呈现、跨行呈现)×2(词频:高频、低频)×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了词频和阅读方式对词跨行呈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呈现条件、词频和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跨行呈现、低频和朗读的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更长、总注视次数更多;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上的差异,高频词大于低频词;呈现条件之间在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的差异,朗读大于默读。结果表明,词跨行呈现干扰了阅读,且这种干扰作用受词频和阅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眼动轨迹记录法并结合边界范式(Rayner, 1975),操纵单字词和双字复合词的首字为一致预视或假字预视,考察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差异性。另外,通过在中文句子中加入词边界信息——词间阴影,以考察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预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词的预视效应大于单字词,并且词间阴影对单字词和复合词的预视加工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与印欧语系相比,中文阅读中更大更强的预视效应需从更深层次的语言和认知因素进行探讨。该结果更倾向于支持词切分和词汇识别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中文词切分的认知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研究发现中文读者可使用词素位置概率等语言学线索帮助词切分,而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重要程度以往研究观点并不一致。本研究通过词汇判断和眼动实验,考察中文读者对首、尾词素位置概率的利用情况。实验1a和1b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在不同词频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在错误率和反应时指标上,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实验2a和2b采用句子阅读任务,考察在自然阅读情境中被试对词素位置概率的运用。在凝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指标上,低频词条件下词首词素位置概率效应显著,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不显著。高频词条件下词首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效应均不显著。词汇判断和眼动证据共同表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是中文读者重要的语言词切分线索,且与词尾词素位置概率相比,词首词素位置概率在词汇切分与识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同时,词素位置概率线索的运用会受到词频的影响,研究结果支持复合词加工的混合通达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边界范式,考察汉语阅读中读者是否在副中央凹处利用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进行词切分和词识别。采用2(首词素位置概率:高、低)×2(预视类型:相同预视、假字预视)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双字词为目标词,记录大学生阅读句子时的眼动轨迹。结果发现,在跳读率和第一遍阅读的眼动指标中,被试在高、低首词素位置概率条件中获得的预视效益量无显著差异。该结果表明,读者并未在副中央凹处加工首词素的位置概率信息。结合前期研究推断,首词素位置概率信息没有作用于汉语阅读的词切分和词识别。  相似文献   

16.
选取24名日-汉和24名汉-日双语者,采用EyeLink2000眼动仪,探讨日-汉和汉-日双语者阅读有词切分线索的日语文本的眼动特征,研究词切分线索对日-汉和汉-日双语者日语句子阅读的影响。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三种词切分方式:正常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条件。为了确保三种词切分条件下句子的空间分布一致,实验二采用灰条标记作为词或非词的边界。结果表明,日语文本中加入词间空格促进汉-日双语者日语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17.

Several eye-movem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flexibility in the parafoveal processing of character-order inform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In particular, studies show that processing a two-character word in a sentence benefits more from parafoveal preview of a nonword created by transposing rather than replacing its two characters. One issue that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s whether the contextu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target word influences this processing of character order information. However, such a finding would provide novel evidence for an early influence of context on lex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reading. Accordingly, we investigated this issue in an eye-movement experiment using the boundary paradigm and sentences containing two-character target words with high or low contextual predictability. Prior to the reader’s gaze crossing an invisible boundary, each target word was shown normally (i.e. a valid preview) or with its two characters either transposed or replaced by unrelated characters to create invalid nonword previews. These invalid previews reverted to the target word once the reader’s gaze crossed the invisible boundary. The results showed larger preview benefits (i.e. a decrease in fixation times) for target words following transposed-character than substituted-character previews, revealing a transposed-character effect similar to that in previous research. In addition, a word predictability effect (shorter fixation times for words with high than low predictability) was observed following both valid and transposed-character previews, but not substituted-character previews. The findings therefore reveal that context can influence an early stage of lex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reading during which character order is processed flexibly.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词汇判断法、命名法考察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结果发现,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存在着多义词较单义词的识别优势,但这种识别优势只表现在低频词中。在命名任务中未发现多义词的识别优势。作者根据分布表征模型的观点对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做出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中文阅读中, 为了进行词汇识别, 需要对汉字在词中的相对顺序进行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汉字位置加工是词汇识别和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如果汉字位置未得到加工, 可转置词将很难被区分。可转置词由相同汉字构成, 但每个汉字所处位置不同。以往研究发现, 词内汉字位置加工是比较灵活的; 而且词边界信息会影响汉字位置的加工, 即汉字位置加工存在词边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项目采用眼动追踪技术, 在自然阅读中系统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词的首/尾汉字如何调节汉字位置加工过程; (2)嵌套词和歧义词边界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 (3)语境合理性和预测性如何影响汉字位置加工的词边界效应。本项目将为首个中文汉字位置加工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基础, 推进现有的中文词汇识别和词切分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并为词汇的高效率教授与学习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Guojie Ma 《Visual cognition》2017,25(7-8):815-82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w inserting spaces between Chinese words affected word recognition in Chinese reading.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were recorded in a sentence reading task where high- and low-frequency target words were presented in both the spaced and normally unspaced texts. We found that fixation durations on target words were shorter in the high- than low-frequency conditions, and shorter in the spaced than unspaced conditions. The surviv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interword spacing advanced the temporal onset of word frequency effects relative to the normally unspaced condition. However, inconsistent with the findings in English reading, there wa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word frequency and interword spacing on all fixation duration measures, and the Bayes factor analyses also favoured the hypothesis of null interaction.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interword spacing facilitates visual rather than lexic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reading, and thus improves our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s of interword spacing across different writ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