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探讨大学生专业承诺对就业焦虑的影响,并验证择业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某综合性大学500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使用大学生专业承诺量表、择业效能感量表(CDMSE-SF)和就业焦虑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大学生专业承诺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专业承诺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择业效能感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专业承诺和就业焦虑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自我效能感与抑郁倾向的关系,并检验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对抑郁倾向关系上的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350名大学生接受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自评抑郁量表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表明,抑郁与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机遇和有势力的他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内控性和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中的内控性和机遇、自我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抑郁倾向。(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效能感在内控性对抑郁倾向的作用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和机遇各自可以独立预测抑郁倾向。结论:自我效能感是内控性预测抑郁倾向的完全中介因素,自我效能感是机遇预测抑郁倾向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3.
采用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6所高校的7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主观幸福感和学习倦怠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对其学习倦怠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应对自我效能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大学生应对自我效能和对其学习倦怠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本研究采用多民族青少年文化认同问卷、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对4292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成熟度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2)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在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3)生涯自我效能感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男生样本中不显著而在女生样本中显著;主流文化认同、生涯自我效能感分别单独中介民族文化认同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在汉族大学生样本中为部分中介,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样本中为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5.
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20名处级干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的关系以及时间效能感在时间监控能力和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的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能力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时间效能感对时间监控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倦怠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时间监控能力既可以通过时间效能感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工作倦怠,也可以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和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情绪调节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128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方式、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关系紧密;(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方式可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3) 减弱调节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7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自我效能感在目标定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学习目标定向、工作自我效能感和社交自我效能感均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任务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工作自我效能感在学习目标定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幸福感指数量表、大学生自我同情量表对普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206名在校残疾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同情存在显著正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自我同情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2)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不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但通过自我同情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自我同情在残疾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与主动性人格、职业自我效能、职业使命感的关系,采用职业决策困难问卷、主动性人格量表、职业自我效能量表、拥有使命量表对32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主动性人格、职业自我效能、拥有使命两两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2)主动性人格、职业自我效能、拥有使命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3)职业自我效能、拥有使命在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以上结果对于降低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探索社会认知理论等理论考察了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作用机制。采用职业探索量表、求职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和求职行为量表对80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职业探索会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和求职自我效能感均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求职行为;(2)求职自我效能感中介了职业探索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3)情绪调节这一变量调节了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因此,职业探索会通过求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求职行为产生影响,且这一影响受到情绪调节的调节。  相似文献   

13.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of career adaptabilit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career engagement. Thi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using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N = 201) who completed the Zuckerman–Kuhlman–Aluja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he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Persian Form, and the Career Engagement Scale. Career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related positively with activity, negatively with neuroticism, and positively with career engag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areer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tivity (work compulsion, general activity, restlessness, and work energy) and career engagement, whereas they were a full mediator between neuroticism (anxiety, depression, dependency, and low self-esteem) and career engagement. Among career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curiosity fully mediated the effect of sensation seeking on career engagemen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areer adaptability is a dynamic mechanism that helps to regul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dispositional traits and career adapting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study of two hundred and seven university students examine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 of future-orientation (both valence and instrumentality),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indecision (choice/commitment anxiety and lack of readiness) in a sample of 218 college students.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was viewed as a key input to career decision mak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results indicated that vale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hoice/commitment anxiety and lack of readiness. However, instrumentality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valenc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hoice/commitment anxiety and lack of readiness. Instrumen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lack of readines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complete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strumentality and choice/commitment anxiety; however, it onl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strumentality and lack of readiness. Although the proposed model was invariant across gender, th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women reported higher instrumentality and lower lack of readiness than did men.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hoice/commitment anxiety across gender.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psychologists, counselors, and teachers should consider the role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以一所综合类大学的305名大学生为被试,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探索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生涯探索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正向预测其职业生涯探索;(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其中, 自我评价、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环境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选择目标在主动性人格与自我探索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收集信息在主动性人格与目的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评价和制定计划在主动性人格与信息探索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感,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对315名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前创业行动的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大学生前创业行动的参与度较为积极,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而且,大学生的前创业行动受到了创业效能感、创业意愿和个体背景等内部因素的影响; 以及受到了创业政策熟悉度、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创业环境等外部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高校针对性开展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