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外信息     
耶路撒冷拉丁礼宗主教呼吁致力保障圣地基督精神特性 (白冷讯)由英格兰威尔斯主教团协办,邀请欧洲和北美洲各地的主教们(其中包括来自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地的主教),于12日至15日在耶路撒冷及白冷(又称伯利恒)举行会议,主题是为普世基督教会与圣地的教会团结共融。耶路撒冷拉丁礼宗主教沙巴于1月12日致开幕辞时,向10个主教团的成员呼吁,该当尽力协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基于2012—2013年、2017年耶路撒冷基督教社群的田野材料探讨圣地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复杂联系。建基于"圣地"与"领土"的二元理解,围绕耶路撒冷本地社会中个体朝圣者、国际教会组织以及"z4/7"祷告院的宗教日常实践,当代世界图景经由不同的主体对于圣地的理解与想象而被呈现,进而指向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未来可能;宗教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也将为研究者重新整理巴以关系的叙事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三教皆以“道”为根本旨归,并立足自身本位来不断融会他者,最终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三教合一”思潮。但“三教合一”思潮的形成并没有泯灭三教之间的差异,反而促进了三教各自话语体系的构建。寻求同一性、自觉差异性、超越同异之辨,既是“三教合一”思潮得以形成的历史经验,也是当下中国哲学话语构建的现实路径。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应在对“哲学”保持觉解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与西方哲学进行视域融合:“求同”以为双方的深层对话提供场域;“存异”以为双方的相互激活提供可能;最终超越同异之辨,实现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几度访西墙     
大凡到圣城耶路撒冷来的人,都自然而然会去看西墙,它是世界闻名的犹太教圣地。3000年前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了各  相似文献   

5.
虽然耶路撒冷曾经是以色列人的圣城,是他们每年必须前往朝圣的地点,但为天主教和所有信仰耶稣的信友们来说,耶路撒冷起初并不是重要的宗教圣地。初期的教友们多少受了耶肋米亚先知的影响,并不太重视耶路撒冷。先知的名言是:你们“不要信赖虚伪的话说:这是上主的圣殿,上主的圣殿,上主的圣殿!”(耶七4)。但自从君士坦丁皇帝在耶京修建了耶稣的圣墓大殿之后,耶京才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在这之前,耶稣坟墓的所在地,曾经被罗马皇帝德利亚诺恣意破坏,并在其上修建了外教神明的庙宇。但到了第四世纪,已有精确的记载:西班牙的朝圣妇…  相似文献   

6.
一耶路撒冷,世界上最神圣的城市。耶路撒冷的老城是一块很小的地方,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无论从世界地图上查找还是从万米高空俯瞰,都只是一个小圆点,然而这里却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世界上五分之三宗教信徒的精神家园。耶路撒冷的自然条件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贫瘠的充满了石头的弹丸之地——耶路撒冷这一词汇中有石头的含义——然而几大宗教却赋予她极为神奇的魅力。在犹太教传说中,上帝耶和华开天辟地的第一道光是从耶路撒冷的锡安山射向全世界,并用耶路撒冷的土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宋元明时期,道教对佛教、儒学的吸收已进入全面融会贯通的阶段,“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比比皆是,且出现了以倡“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表明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8.
蒋宁 《中国宗教》2023,(1):78-79
<正>心学的流行助推晚明时期“三教汇通”的文化趋势走向高潮,并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创新和繁荣。无论是从造园背景、造园手法还是景观题名等方面来看,泰州日涉园都是晚明文人园林中受“三教汇通”思潮深刻影响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阶段,还是五台山佛教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唐朝时候,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任继愈《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总第14期第6页),而五台山又是与印度灵鹫山“争峻”(《全唐文》卷17《三藏圣教序》)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化之区,为全国著名的灵山圣境。唐代二十个皇帝中,除武宗反佛外,大都尊崇佛教,扶植利用佛教。其中,太宗、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宪宗。  相似文献   

10.
空海(774——835),是日本真言宗的创始人,密号“遍照”,谥号“弘法大师”。生于赞岐国多度群屏风浦(今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俗姓佐伯氏。他从十五岁起跟随舅舅阿部大足学习儒教,青年时代开始信奉佛教,成为一个居士,巡礼于四国、近畿一带的山岳圣地。二十岁(一说二十四岁)时著《三教指归》,并落发出家。日本延历二十三年(804)五  相似文献   

11.
自公元一世纪起,中国的儒教、佛教和道教陆续传入朝鲜半岛,并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社会习俗相结合,发展、演变为韩民族的儒释道三教。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凸显了韩国三教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三教和合”。所谓“三教和合”是指韩国的儒释道三教是以互相融合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这一特点贯穿韩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而韩国精神即主体性、主体意识、主体价值也就融汇在这三教和合之中。  相似文献   

12.
梁武帝萧衍在历史上是个帝王兼学者的“特殊”人物,他的“三教”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深远的影响。在佛学上,他倡导涅槃佛性论,中心命题是“神明成佛”说。“神明”并非印度佛教的“业识”,而是中国传统宗教观念中鬼神、灵魂的别称。他的佛学又以论“善恶”为根本特色,并以“忠孝”为善恶的枢纽。梁武帝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对儒术、经学的恢复和建设,以礼教为治国的根本,同时也充分利用了佛、道两教作为补充,但却“不以法妨俗”。他的“三教同源”说以“心”为三教共同本源,以“善”为三教共同归趣。从治国愚民的需要出发,梁武帝以“两界”、“三教”的当然首领自居,依据儒家纲常伦理原则,“创造”地汲取和改造了佛、道两家的义理,在儒、佛融合历史趋势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 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 ,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道教的文化整合作用值得研究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的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 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  相似文献   

14.
梅厄沙里姆区走笔●黄陵渝梅厄沙里姆(希伯莱语“百门”之意)区是以色列赫赫有名的犹太教极端正统派教徒聚居区,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圣城)西面不远之处。从沿街外表看,这个区同耶路撒冷其它地区没有什么不同,一式的3~4层中东式楼房,外墙上一律镶着米黄或米白色的...  相似文献   

15.
白理明  刘若民 《天风》2005,(12):38-39
今天我们所读的经文选自《使徒行传》。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使徒保罗在雅典遇到知识界人士,使徒保罗在向那些最富有怀疑精神的人解释自己的信仰。在雅典,保罗和以彼古罗、斯多亚派,以及城市里其他人辩论(徒17:18)。后来,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又称“众星之山”的地方,此地是雅典人聆听和评论各种宗教与哲学观点之处。由于这一段经文的缘故,“雅典”已经变成“学术”或“大学”的象征——即哲学与科学知识的中心。雅典和象征信仰的“耶路撒冷”常常是相对立的。雅典和耶路撒冷都是象征。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了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有四。其一,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完善;其二,是用道教、儒学、佛教的主要经典相互参证来论证的;其三,是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同与异、长与短处,强调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三教来开展的;其四,用儒家性理学,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来阐述道教修性了命的内丹学,以论证“三教合一”。并指出,该特点的形成,既是儒释道长期斗争和相互吸取的结果,也是自南北朝以来,经隋唐宋元诸多道士及道教学者努力的结果,并受到儒、释二家三教合一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释儒道三教在魏晋之后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论争,论争的焦点包括正邪、华夷、先后等。通过论争,三教展示了各自的面目。由于三教都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强大社会基础,谁也难以代替或吞没谁,因此,中唐以后,三教之争出现了缓和的趋向,而且开始互相渗透和融和,“三教合一”成为主流。三教的融和在宋代达到新的阶段。儒家表面上排斥而暗地里吸取释  相似文献   

18.
儒释道是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与斗争,特别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三教合一”,构成了中国近千年来思想文化发展的总画面。因之,研究“三教合一”的种种关系,不仅使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以及“三教合一”在封建皇权控制下所起的社会作用;也可以了解“三教合一”对我国及周围的邻国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所起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一、儒释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种文化的国家,宗教、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史。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儒释道融合的成熟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在《三教论》中说:“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阙者。”认为儒释道都有助于治世,儒学是“万世永赖”,佛教道教也能“暗助王纲”。  相似文献   

20.
二十四治为早期天师道独特的宗教管理区域体系,又被视为道教宫观的前身。二十四治的核心地区是川西平原。有的治所虽存在学术争议,但不少古治一直到现今仍保持着宗教圣地的特色和活力。主簿山治在蒲江长秋山,原来是三教并存的神圣空间。笔者曾于1999年两次前往,记录了长秋山的历史及现状。2018年重访圣地有感,本文将简介主簿山治的源和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