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范性问题是当代哲学特别是元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新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和现代生物学中的功能解释理论,在规范性的解释上具有开创性。该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做出"事物是好的或坏的"的评价判断以及"某物应该如何"的指令判断,是由事物本身的特定功能或属性决定的;我们之所以有"某人应该做某事"这样的指令判断,也是因为人具有类似的"功能"或"规范类型"。如果人或者物不执行相应的指令,就意味着他们是有缺陷的,因而缺陷是理解规范判断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2.
最初一念     
正明朝人李贽提倡童心说。他对童心一词有过非常精彩的解释,即"最初一念之本心"。我非常喜欢这样的说法,最初一念,直达人心之本。如果每个人都能尊重我们的最初一念,那多好啊!最初一念,是我们对于人和事最直接、最简单的判断,也是最真实的判断。它还没有将我们所谓的社会经验和个人利益作为参照,还没有去权衡利弊,去考量得失,它本真、纯粹,是只关乎善恶美丑的判断,它是最初,也是最接近童真的判断。李贽用"最初一念之本心"来解释童心,是再恰当不过的  相似文献   

3.
徐谌榕作品     
正作品简介:作品《盼》由四件38cm×14cm的陶瓷摆件组成,主要采用瓷泥做型,影青釉色着色。盼,既是期盼,期待与盼望,又是企盼,盼望与希望。四件作品以女性翘首以盼的姿态呈现,既可以是期待某人的归来,也可以是盼望某物的出现,还可以是希望某事的实现。每件作品传达的意义与观赏者紧密相连,与观赏者的阅历、心境相互融合。作品选择的影青釉色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有"晶莹如玉"的美称,这正好与女性造  相似文献   

4.
所谓私人语言问题,其实也就是语词怎样才具有意义的问题,它与语言的规则是什么这一问题大体相同.当我们谈论某事某物时,我们的语言既不是在意指它,也不是在反映它.不管怎么说,只有在某种约定中,只有存在某种理解意指的方式和理解反映的方式时,意指和反映才能起到指涉的作用.我要指涉什么,为的是有人能理解它.否则的话,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可言.我们的语词要在一定的论述背景中通过它们与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物的联系,通过它们对所说的或所做的事物的影响作出指涉.我们说什么以及我  相似文献   

5.
<正>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无物常住,总之,一切存在又不存在,是又不是。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样的思想只是停留在感官认识上的凡人的见解。巴门尼德说道:"要让你的思想远离这种途径……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1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承认一切存在又不存在,人的思想将无所适从、一无所获,"因为当你认为或者说‘某物是什么’,就等于认为或者说‘某物作为什么而存在’。然而当你这样想或者说时,这个某物已经变了"2。所以要思维便要  相似文献   

6.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观察外界客体时,都会知觉到它的远近、大小和高度。当我们欣尝一幅画时,我们却在平的画面上看到景物的前后、左右和遮掩。对这种现象人们称它为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那么,人眼的视网膜只是一个二维空间的平面,为什么能看出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呢?深度知觉在人们生活中又有何种意义呢?对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深为艺术家和心理学家的关心。  相似文献   

7.
时间银行     
《天风》2016,(2)
正"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有一家银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账户里存入86,400.00元,可是每天的账户余额都不能结转到明天,一到结算时间,银行就把你当日未用尽款项全数删除。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当然,每天不留分文全数提领是最佳选择!你可能不知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银行,她的名字是"时间"。每天,"时间银行"  相似文献   

8.
忠告1:儿童时代是一个胡说八道的时代,这不是缺点,而是他们成长的一个特点。我们要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童言无忌才能健康成长。忠告2: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以孩子为师,反省自身,保持童心,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9.
有些逻辑书说,定义有两类:一是真实定义,真实定义就是揭示事物特有属性的定义;一是语词定义,语词定义就是规定、说明语词意义的定义。用词语或句子规定、说明语词的意义是不是定义? 本文仅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看法。在《分析后篇》里,亚里士多德说,定义是表明“某物究竟是什么”和事物的本质的。他指出,如果一个陈述可作纯粹换位且能揭示实质的(即回答“某物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它就是定义;如果一个陈述不能  相似文献   

10.
一权力与正义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是权力即正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然而我们的道德直觉则告诉我们:正义有其自身的原则,‘权力即正义’的主张是错误的。尽管这样一种矛盾一直存在,但却没有人去正面回答:我们的现实观察与道德直觉为什么会相互冲突?如何才能解决这样一种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