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编读热线     
《思维与智慧》读者意向调查表寄出后,我们也陆续收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函来信。这一封封来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我们杂志的关心、爱护和期冀。我们特从中选出几封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刊1988年第2期刊登的李述一《文化无意识》一文,引起了读者的关注,我们陆续收到了一些来信和来稿。有的来信赞同该文的观点,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但创造了人有意识的整个思维世界,而且有一部分还积淀到无意识中,成为文化无意识。有的则与该文商榷。现发表杨宏飞的来稿,我们欢迎广大读者就此问题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3.
编读热线     
编者按:新年伊始,我们推出“编读热线”这个栏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力*强本刊编者与读者的联系和交流,广泛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读者对本刊的需求。“为读者编杂志”,或者说杂志要适应读者的需要,这是我们办刊的立足点,也是我们每一位编辑的座右铭。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收到了成千上万封读者来信,也曾在“读者心声”中选登过一些。从众多来信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读者朋友对本刊的真诚支持和喜爱之情.您们大多是被本刊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许多读者在来信中都找到,对本刊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其中有的读者是…  相似文献   

4.
致读者     
作为默默耕耘的编辑人,每到年末岁首,我们总能收到许多热心读者的来信。透过这些滚烫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读者对于我们的厚爱、支持与激励。我们把这当作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把这视作人生最珍贵的奖赏与荣誉。为了回报广大读者的支持与厚爱,2007年,《中国宗教》增加8个黑白页码。在新的一年里,我们热切地希望得到广大读者更多的关注、指导与支持。为了增加编辑与读者的互动,我们将不定期开设“信箱”栏目,倾听读者的心声,了解读者的需求,更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本期,我们选刊了3位读者的来信。我们深知,我们的杂志远没有读者肯定的那么好,但我们会以此为鞭策,以此为动力……  相似文献   

5.
自去年本刊第三期刊登《读者情况调查表》后,我们陆续收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回复及来信,当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仔细认真地阅读了这一封封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热情的来信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百余封充满激情的信件,代表了全国两千多万穆斯林的心声。不少读者都是我们的老订户,有的读者从本刊复刊以来就一直关心着我们,支持我们,经常给我们提供稿件和信息,帮助我们改进刊物。不少读者每期都盼着《中国穆斯林》早点邮来,好先睹为快。他们认真阅读刊物的文章,并把有些文章推荐给其他穆斯林群众。在此,我们谨向这些长期关心、支…  相似文献   

6.
致读者     
为了进一步完善杂志,使《中国宗教》更好地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我们在2004年第10期杂志上刊登了读者信息反馈表。反馈表刊登后,获得了大家的热心支持,使我们对自身的优长与不足有了更加清楚直观的认识,对于我们今后工作的展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对广大读者的热心参与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许多读者在反馈表及来信中对《中国宗教》杂志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褒扬,这些褒扬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更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吉林读者王德才在来信中说:“《中国宗教》是一种普及与提高兼顾的综合性杂志,是宗教信…  相似文献   

7.
来信摘登     
《法音》1989,(11)
最近,陆续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对我们的编辑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而中肯的建议和意见,并给予了鼓励和鞭策;为此,我们谨向广大读者表示感谢!现从众多的来信中,列举数则具有代表性的意见,摘登如下: 哈尔滨觉明来信说:  相似文献   

8.
好像好多次了,我都收到来自山西某镇煤矿的信件。我不知道写信的是谁,因为他给我的信件从来不留姓名。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给我写信,因为在他的信中除了谈煤矿的生活,很少涉及我。然而可以推测到的是,他该是我的一个读者朋友,因为他在信中提到去镇上唯一的书报亭买杂志的细节。或许,他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了我的文章,并在文章后得到了我的地址,于是就有了他的来信。  相似文献   

9.
原来写小说,他是很容易获得掌声的。那时的人们喜欢看小说,他的小说发表后总能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县里、市里的文化单位开会,也老是表扬他,赞美他,有些学校也请他去作报告。“有掌声的日子感觉真美妙!”那时候他在给我的信中这样说。然而现在,他的小说发表之后,几乎就像一块瓦片丢进了水里一样没有动静。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自本刊更名以后.得到广大读者真切的关心和极大的支持,许多读者和作者纷纷来信对本刊的更名和办刊方向表示支持.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对此,我们杂志社的全体人员深为感动,我们向这些热情关心《思维与智慧》的读者和作者们表示深深的谢意.我们深知,一份刊物的成功与发展,取决于它能否了解广大读者的心声,把准读者的脉搏,我们将不断为此而努力,力求在思维与智慧领域中成为众多读者厚爱的朋友。在此,我们选登了一些读者的来信.同时也期待着更多朋友的关心和来信.祝杂志办好、为推进思维科学、开发智慧做出贡o!—…  相似文献   

11.
主持寄语 讲到“人生是苦”,有的人总以为是消极的悲叹,或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其实在这世上确实是存在着各种各类苦难的,即便是社会制度很好,即使是发展趋势甚妙,总会有一些人仍在苦中煎熬。本栏收到徐永亮先生的来信,便深深地为他一家的苦难惊叹,真是苦不堪言。其中的宿缘我们不想去猜测,但帮帮他们的心愿却自然地涌了上来。读过此文,许多读者一定也会有同感的。  相似文献   

12.
通联片羽     
今年 5月 21日,尊敬的赵朴老永远离开了我们。为悼念朴老对佛教、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佛教文化》特出了“纪念朴老专辑”的合刊,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编辑部不断收到热心读者的来电来信,他们谈了对赵朴老人格精神力量的崇敬心情,也谈了对编辑部编排“专辑”的感谢与看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等等,让我们深深受到鼓舞和感动。   对于广大热心读者的鼓励、鞭策和建议,《佛教文化》编辑部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不断增进与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和理解,对促进期刊的发展是大有裨益和必要的。愿热心的读者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与关注,让我们共同携手把《佛教文化》办得更精彩些、更美好些。  相似文献   

13.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天风》2009,(7):2-2
<正>时光如梭,转眼间到了2009年下半年。承蒙读者的关爱,《天风》始终在爱里成长。最近,我们收到不少作者的优秀稿件,真诚地感谢他们为《天风》添彩,同时也收到一些热心读者的来信,其中有对我们鼓励的,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刊第四期登出《向读者问策》以后,热情地关心和支持着本刊的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本刊编辑部全体同志特向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将对来信做出认其的研究。现在先将部分来信中所提出的意见摘登于后,目的在于希望有更多读者向我们献计献策。一、《逻辑与语言学习》应具有什么特色? “应具有指导全国学习和普及逻辑知识的特点。传  相似文献   

16.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一直害怕婚姻,对婚姻完全失望。在我周围,随处都有婚变,同床异梦者更是数不胜数。我应该结婚吗?读者:阿艳阿艳: 你好!来信收到。对于你在信中提及的现象,我并不否认,现在社会上离异的比例的确有所上升。但我想我们应该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它。 信中提及“随处”和“数不胜数”,那么,究竟这两个词的确切意思是什么?是百分之二十甚至五十?您  相似文献   

17.
克服羞怯     
几乎每个人都有害羞的时候,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做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某杂志的“读者信箱”也曾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写到:我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特别怕羞,一碰到上黑板做题或和陌生人说话时脸就红,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本刊自1978年第一期发表凯德洛夫的《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的译文以来,曾收到许多读者来信,信中表达了他们对该问题的兴趣和关注。有的读者说他们也在思考和研究该文中提到的问题,有的读者说他们已经找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的起点或“细胞”。  相似文献   

19.
以往各期“通联片羽”往往以很零碎的形式刊登多位读者朋友的来信,这种形式能够尽量多地反映读者的具体意见和想法,当然值得继续保持。但是,因为较多地接触读者来函,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比较大而复杂甚至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的疑惑,比如佛教与气功等热点、与道教基督教等其它宗教关系,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今天经济体制大转型、各种文化大交流大碰撞的直接反映。本栏目有责任为读者提供一个交流这些困惑与想法的园地,所刊长文与其它栏目相比更多地带有个人请教的色彩,不代表编者意见,以期促进读者朋友之间加强沟通,解惑答疑(可直接给本栏目主持来信)。  相似文献   

20.
于超 《天风》1994,(8):38-38
我是金陵协和神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前些天收到一位年轻人的信,是说他来教会信主遭到父母反对的事,他问我应如何处理。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实在,有一定的代表性,因为现在确有许多年轻人面临着这方面的困扰而无从着手。下面是他的来信摘要和我以一个年轻神学生的身分给他的回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