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讨厌那种人,嘴上不说要做这种事,而实际上又做了这件事,还一定要为做这件事找借口。因为这种人是很虚伪,又很狠毒的。  相似文献   

2.
段正元夫子的学理和一生经历表明,非内道外儒而不可承载化成天下之重任,儒行必基于内道,无内道则儒必伪.段夫子对后儒之批判,乃儒学思想史中非常重要之问题,特别值得中国思想界重视,加以反思,正本清源,以走出后儒造成之儒学思想误区.  相似文献   

3.
<正>1923年,梁启超在《为创办文化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指出:"启超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挥光大之必  相似文献   

4.
画论两则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是我为中国画所提出之八字箴言。于此,“诗”非以直指古风近体也,乃指诗之意蕴境界也。是则《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庄子》芴漠之《诗经》,非无由矣。“诗”之涵义既扩大如此,由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离郑趋雅,或无多虑。中国画状物言情,必依托于笔墨。笔墨之优劣则视画家书法功力之深浅。古往今来,有笔虽遒健而未成大气象者,此失魂落魄者…  相似文献   

5.
清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目录之重要.王鸣盛更强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人们都懂得,写诗著文必须怀有强烈的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如袁枚《答蕺园论诗书》所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但是,“文生于情,世所恒晓,情生于文,则未易论。”(王世贞:《艺苑巵言》)文章虽是作者有感而发,但好的作品本身却又充满着浓郁的情感。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杂说》篇中说过:“譬之为调笑者,同述一言而闻者索然,或同述一事而闻者笑不能止,得其情也;譬之诉悲苦者,同述一事  相似文献   

7.
“养 心 经 ”云 : 于 每 日 静 养 之 时 , 须 先 静 其 心 、 平 其 肝 、 顺 其 长 生 法 门 万 万 千 ,修 真 妙 意 实 难 言 。 气 。 勿 思 可 喜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散 ; 勿 思 可 怒 之 事 而 使 看 破 世 间 迷 眼 相 ,守 住 心 中 三 寸 间 。 之 肝 气 盛 ;勿 思 可 哀 之 事 而 使 肝 气 衰 ;勿 思 可 乐 之 事 长 生 之 法 ,奥 秘 无 穷 。 究 其 根 本 , 必 先 养 其 心 , 而 使 之 肝 气 弱 。 四 种 之 情 景 皆 为 心 中 之 用 , 却…  相似文献   

8.
祖师语录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六十三章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为?《庄子·人间世》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9.
“五行学说”是一套对宇宙构成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予以探讨的学说体系 ,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 :一是对宇宙共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的核心 ,自然界的万物莫不与之息息相关。二是对宇宙历时层面的剖析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人类社会的发展、朝代的嬗替等都可用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来解释。正是这两个层面的思维模式启迪了《洪范》的诠释著作———《洪范五行传》 ,使之把帝王五事、灾异现象与木、火、土、金、水一一相配 ,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解读灾异之变发生的原因 ,从而开创了经学史上用“五行灾异”之说解释儒家经典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基本理论特质的探讨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著名哲学史家汤用彤先生首倡玄学哲学是本体论之论,并将汉代经学向魏晋玄学的发展看作是中国哲学史上从宇宙生成论向宇宙本体论的转变。在他看来,汉学执滞于经验,“本天人感应之义,由物象之盛衰,明人事之隆  相似文献   

11.
雅俗     
正性善性恶的讨论,古今中外都有过,难有结论。其实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人皆有善恶两面,就像人都有雅俗两面一样。人性是比较稳定的,雅俗的划分也是比较稳定的,比如说金圣叹归纳的五大恶俗,后经人补益为十条的人之十大恶俗,今人对比一下便有答案。这十大恶俗分别是:一,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二,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三,遇美人急索登床;四,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  相似文献   

12.
写文章,立意是第一要事。元程端礼说得奸:“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合,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句则其裨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决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如通篇立意间架未完,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文矣。切戒!”(《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月程》卷二)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养德与养生的关系,我国古人的智慧值得借鉴。只重养生而轻养德,养生是难以如愿的。人的健康与德操大有关联,两干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的观点。针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之道,老子提出三宝论,与孔子仁者寿之说如出一辙。《论语》中提到一件事,司马牛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子曰:"君子不忧  相似文献   

14.
"心"生成于"事","物"敞开于"事"。由"事"而显的意义则在进入人之"心"的同时,又现实化为意义世界,后者既是不同于本然存在的人化之"物",又呈现为有别于思辨构造的现实之"物","心"与"物"基于"事"而达到现实的统一。离"事"言"心"、离"事"言"物",逻辑地引向"心"与"物"的分离;扬弃这种分离,则需要引入"事"的视域。基于"事"的心物互动,同时涉及知与行的关系。"心"的活动和内容以不同的方式引向"知","物"之扬弃本然形态,则关乎"行"。"心"与"物"通过"事"而彼此沟通,与之相应,"知"与"行"也本于"事"而相互关联。以"事"应对世界的过程既关乎"知"("物"通过意念化而进入"心"),也关乎"行"(以不同于观念的方式改变"物"),"知"与"行"由此在本源的层面走向统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如同学佛的过程——所有的闻思最终必以实修得以证悟一样,孩子到了高中以后,更多的问题都与事情的应对相关。在一件事发生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然后落实到具体的解决上,可能就在一件件事的处理实践中.他们将之与内心中模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结合后定位。这个阶段,十分重要,可能不经意的一件事,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正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吾尝见朋友不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如吴(木云)台凌荻舟之流,指不胜屈。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自然随之。"他劝导弟弟们不要怨天尤人,乱发牢骚,"宏其度,则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怨天尤人要不得。历史上有不少英雄豪杰与文人才子,一生  相似文献   

17.
"谁轻视法令,必遭灭亡;谁敬畏诫命,必得安全"(箴13:13);"敬畏上主的,必如此而行;谨守法律的,必获得智慧。"(德15:1)在新旧约圣经中,"法律"二字出现了547次之多,其中大部分出现在旧约里。在新约圣经中,耶稣的养父若瑟和母亲玛利亚树立了遵纪守法的模范。耶稣降生后,若瑟和玛利亚按照犹太人的法律,为耶稣行了割损礼。因为根据犹太旧俗,初生的男婴,满8天,应受割损。耶稣开始传教之后,尽管他多次打破了犹太民族  相似文献   

18.
乾升坤降说是汉末易学家荀爽在其易学中所创发的重要象数学说。此一学说立足干乾坤之相互对待,主张阳宜升,阴宜降,各以中正为其位与境之极致。内蕴着荀爽天地万物宜在大宇宙背景下各有其适切定位,密相应和,从而达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动,和谐有致而通泰之理想宇宙格局与境地的总体宇宙关怀;内蕴着荀爽人人,尤其是君、臣,宜在社会人生大系统下各正定其位,同心相应,从而达成井然有序,良性互动,和谐有致而通泰之理想社会人生格局与境地的终极人文关切。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20.
防备假先知     
张明德 《天风》2007,(12):10-12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约贰10—11)经文:帖后2:3;约二10-11“人不拘用什么法子,你们总不要被他诱惑。因为那日子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并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沦之子,显露出来。”(帖后2:3)“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