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已成为当今国际对话的主旋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已深刻了解到和平的意义,和平已成为其迫切的需要。众所周知,1946年联合国建立的唯一目标是维护整个世界国家之间的和平,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渴望和平,却有少数人鼓吹战争是获取和平的最好方式。无论如何,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与强权政治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地球和平与战争的问题上,超级大国或核大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必须更为谨慎和明智地维持力量的平衡,否则将成为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大威胁。我们不能忽视核武器的威胁,因为它会导致在地球表面和空气中人类和各…  相似文献   

2.
理证 《法音》2006,(11):8-10
二十一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必须切实承担起全球责任,遵循全球伦理准则。而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宗教间的交流合作与对话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Küng)曾经说:“没有各宗教之间的相互了解,国与国之间则很难相互了解;没有各宗教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诸教之间则很难达到和平与友好;而诸教之间若不能和平相处,诸国之间亦不可能和平相处或安全共存。”一个地球,多种宗教,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但多种宗教如何相处?是“文明冲突”,还是“文明对话”?人类…  相似文献   

3.
圣辉 《法音》2002,(11):3-4
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佛陀就向世界庄严地宣告,佛教是一个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伟大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我们每一个佛陀的弟子严格地遵循、实践了这种慈悲的精神与和平的思想,使得佛教成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页是被战争者的火焰燃烧过,或被异教徒屠城的浓烟熏染过,或被充满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染红过的。佛教挥举的武器只是一把智慧之剑;佛教承认只有一个敌人,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痴”。因而在我们人类的文明史上,佛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成是和…  相似文献   

4.
作为以多种方式研究不同于美国的一些国家的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专家,笔者密切地关注和思考今天几乎全世界不知道为什么都一致同意称之为“世界化”的这个现象。笔者考察了越来越富有霸权色彩的一种变化中的文化的特别具有威胁性的若干方面,它———如果可以称之为“文化”的话———借助跨国公司(可口可乐即是其中之一,而且有幸或者说不幸作为这种发展的代名词)进行传播,但基本上———不是惟一地———以我的祖国为基地。笔者试图说明为什么这种现象可能引起我们不安,尽管并非所有人对此持相同意见。出于非常明显的理由,笔者特别集中地探…  相似文献   

5.
近年,国外盛传1999年行星“大十字”将引发人类大灾难的预言,随后这一说法也流传到境内。人们在问,1999年8月18日,真会有行星“大十字”出现在天穹上吗?行星“大十字”对地球和人类有没有影响?首先,大行星在天穹上的列阵和会聚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方位在天球上投影的视...  相似文献   

6.
吠檀多 (Ved nta)哲学是现代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 ,从中世纪起一直在印度意识形态领域里起着主导作用 ,影响着占印度人口 75%的普通群众 (主要是印度教徒 )的精神世界 ,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赖以形成的思想基础 ;同时 ,不成文地被印度统治集团奉作国家大事的指导思想。因此 ,要了解印度的上层建筑 (印度人的精神生活方式 )和经济基础 (印度人的物质生活方式 ) ,吠檀多哲学的研究是一把金钥匙。本文扼要地评介吠檀多学派的核心理论和它与佛教在本体论问题上的激烈论争。吠檀多哲学家提出“我 tman”是永恒不灭的精神实在 ,认为在经验世界里 ,自然淘汰规律支配着所有精神性和物质性的现象。但永恒的“我” ,不受此限。佛教哲学家不承认有所谓永恒不灭之“我” ,针锋相对地提出“无我论an tman” ,认为任何事物 ,无论其为精神性的或物质性的 ,都不存在所谓的不灭之“我” ,或别的什么不死的主体。吠檀多的“有我论”和佛家的“无我论”的论争 ,正好说明印度意识形态在中世纪的发展趋势。从印度哲学史看 ,早在公元前 1 50 0年的吠陀时期 ,吠陀哲学家就创立了两个重要观念 ,即“有” (sat存在 )和“无” (asat非存在 )。到了吠陀终结的奥义书时期 (公元前 7、 8世纪 ) ,“有”发展为“永存”的观点 ,  相似文献   

7.
劳里 《佛教文化》1995,(3):12-14
(续上期) 抽象与具象 在美术家面前谈这个题目,有点班门弄斧之感。不过我想说的只是个人通过学佛后对艺术的一点认识,也就不揣浅薄了。 我觉得就画来说都是“抽象”的。因为落到纸上的型象无论如何,也只是用线条。  相似文献   

8.
学城 《法音》2003,(3):5-8
一、从释迦世尊正觉缘起谈世界和平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到消亡,都是因缘条件组合、安住与分离的过程。从时间上看,是因果序列、前后相续的必然性;从空间上看,即表现为彼此相即不离、对立统一的因待性;从存在于时空的运动来看,即是刹那不住、无常变异的空寂性。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出的结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了世间相待而存在的法则。若遵循佛陀揭示的因果法则来理解人类的相依共存,就可以发现世界和平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家庭、民族、社会、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尊重生命的平等性、神圣…  相似文献   

9.
非名相 《佛教文化》2007,(1):100-101
世界:《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现指人类所居之地球为世界。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5,(8):28-33
古人有“蝼蚁尚且贪生”之叹,民间有“好死不如赖活”之语,可知众生无不好生恶死,对于死亡都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本能的排拒或逃避。然而,“黄泉路上无老少,孤魂多是少年人”。生命的危脆和必然衰老、死亡,对于社会结构复杂、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人类来说,更是一种挥之不去、莫之奈何的梦餍。面对死亡,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人生态度和丧葬文化。世俗之人,一般是尽可能地提高生活的品质,同时通过医疗与养生,以祛病延年,获得长寿,尽其天年,若能无疾而终,则善莫大焉,是谓“善终”,…  相似文献   

11.
阳山 《法音》2001,(11):3-4
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成为现今人类该参的话头。产业革命之后的极度产业化与大量生产以及大型消费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生态呈现出危险的关系。根据世界观察研究所(TheWorldwatchInstitute)2001年出版的《地球环境报告书》中指出,尽管有各种使用限定规则,但是全球仍然大规模使用石化燃料,因此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引起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自1950以来,北极与格陵兰的冰川因此减少了40%。报告指出,若海水因此再升高一公尺,那么孟加拉三分之二的土地将沉没…  相似文献   

12.
1.人类的全球王国在我生活的时代,人类的历史进程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和令人吃惊的变化。但就近几十年历史来看,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类数千年缓慢发展的历史时代已经结束,一个新的富有生气的纪元开始。标志着这个变革的那些重大事件对我们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以致于我们对这个新时代是光辉灿烂的还是阴森可怖的这一问题感到迷惘。事实上,它是已经变化了的地球上的人类处境问题。人类从它成为地球这颗行星的许多生物之一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在地球上建立了自己的无与伦比的帝国。  相似文献   

13.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位历史人物便是道安。道安(312-385)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高僧,其一生致力于“佛教中国化”的事业,主要有两大贡献:其一,推动佛教理论上的中国化。道安本着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组织整理大批佛教文献,推动了中国翻译学、目录学的发展,并于此基础上将我国本土的儒道二家学说与佛教思想相结合,推动了般若学的兴起;其二,推动佛教僧团组织管理上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伦理学”一词是以三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方式来使用的。它表示:(1) 一种一般模式或“生活方式”,(2) 一套品行规则或道德准则,和(3) 关于各种生活方式和品行规则的研究。我们在第一种意义上谈及佛教伦理学或基督教伦理学;在第二种意义上说到职业伦理学以及非伦理行为;在第三种意义上,伦理学是一门通常被给定元伦理学这个特殊名称的哲学分支。眼下的讨论将限于哲学的或“元”伦理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佛教文化》2011,(3):8-9
当今的世界,仍然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战争的硝烟仍然弥漫在地球上空。贫与富、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仍然在加剧。冲突和战争的根源,除经济因素之外,公认为在于政治、宗教、文化的冲突。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情况也十分严重。经济增长、意义丧失,被认为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价值失范、道德沦丧、人情冷漠,心理和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7)
周而复始,地球运载人类即将飞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万千变化纷至沓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迫使人们要有新思想、新观念,用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去迎接新生活的考验。那么,已经阅历两千多年风霜雪雨的佛教,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如何去“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并协同人类创造更加光明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环保     
道真 《法音》2001,(9):8-10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轻的区别。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牛顿定律说成是“古老”的牛顿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之所以…  相似文献   

19.
一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可以拥有3种僧服(三衣)、比丘尼拥有5种僧服(五衣),佛陀为使僧人与外道有所区别,以及避免僧人对所穿着的衣服生起欲染心,于是规定僧衣应染成"坏色"(颜色不用上色或纯色,所有新衣必须有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称为"袈裟"。此外,在制作上,僧服要由破碎衣片修补缝缀而成,所以称为"衲衣",寓意少欲知足,远离世间的荣显。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服最初也是沿袭印度的传统。但是中国很多地区气候寒冷,单是三衣(或者五衣)显然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20.
日本的批判佛教认为作为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础的如来藏思想,是一种实体论,或"基体说"。其实质是肯定现象世界背后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实体,而这是与原始佛教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空"的思想相矛盾相对立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来藏思想不是佛教。批判佛教对如来藏的批判,也扩展到了对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的佛性与本觉思想的批判。因为其立论的挑战性和研究方法的争议性而在日本佛教界、中国佛教界(包括台湾)乃至欧美佛教学术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本文以末木文美士教授、花野充道教授、桂绍隆教授、织田显祐教授等的研究为中心,就最近日本学术界对批判佛教的回应做一概观,并就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意义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