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安乐死与尊严死:医学与哲学工作者的对话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引言 医学与哲学都将死亡作为研究对象哲:死亡的讨论是哲学家永远关注的话题。对死亡的研究贯穿整个哲学史,从毕达哥拉斯到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萨特,哲学家都把对死亡的研究作为各自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苏联学者弗罗洛夫所说:“任何一个哲学体系,如果它不能诚实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问题,它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2]医:死亡也是医学家永恒的对手。追求长寿与健康是人类的愿望。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医学的目的就是征服疾病和死亡。医学总是和痛苦、疾病相伴随的,而痛苦和疾病的结局就是死亡。对单一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2.
人的尊严概念亟需得到清晰说明。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人的尊严可以在三种意义上合理地使用,即人类物种的尊严、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人类物种的尊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物种所拥有的尊严,它的基础是人类物种的典型本质,它的道德要求是保护人类的本质不受侵蚀。个体层面的尊严分为普遍尊严和获得性尊严。普遍尊严是每个人平等具有的道德地位,为全体人类成员赋予了平等的基本权利。获得性尊严是每个人通过体现了人类卓越性的行为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的。它不是一种道德地位,但可以给人树立更高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3.
阐述生命的三种基本属性及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死亡的实质及其与植物人的关系,根据生命现象的过程论提出准生命的概念,探讨准生命与重残儿、生育控制、植物人等之间的关系。认为植物人不是准生命,脑死亡并非进入准生命状态,生育控制并非违反人权,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阐述生命的三种基本属性及三种属性之间的关系,死亡的实质及其与植物人的关系,根据生命现象的过程论提出准生命的概念,探讨准生命与重残儿、生育控制、植物人等之间的关系.认为植物人不是准生命,脑死亡并非进入准生命状态,生育控制并非违反人权,而要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人的尊严与生命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尊严”是频繁出现在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概念,但关国学者麦克琳却在最近认为,尊严在生命伦理学中是个无用的概念,可以毫无损失地用其它概念,比如尊重人的自主性概念所代替。反驳了麦克琳的观点,定义了尊严的含义,认为生命伦理学的使命就是在当代生命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素养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狭义概念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信念; 广义概念指综合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 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心理健康素养常采用情景案例问卷、单维或多维评估量表等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社会运动、学校教育、自助式应用程序、心理健康急救培训等方式进行有效干预提高, 其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疾病识别、情绪调节、减少病耻感、积极的求助态度等成分都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在建构评估指标体系、探索作用机制、扩展涵盖群体与内容、加强实证干预研究等方面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文本表明康德在自由概念上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康德消极自由的基本内涵是意志的实践法则独立于经验质料的先天形式;而先验层面的分析则表明康德消极自由指的是独立于自然因果法则的自由因果性。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康德自由观念内在的融贯性和统一性。相比于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经验性本质,康德自由的先验特性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差异应在康德与伯林迥然不同的哲学背景之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8.
受加拿大政府的盛情邀请,第九届国际生命伦理学会议于2002年11月26~28日在蒙特利尔召开,来自60个国家的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以3353名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检验了不同依恋类型对青少年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与消极情感中的中介作用以及二者对消极情感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消极情感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初一到高二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2)同伴与父子依恋对消极情感的独特效应显著,但母子依恋的独特效应不显著,且同伴依恋在消极情感中的独特效应显著高于父子与母子依恋;3)同伴依恋部分中介父子依恋与消极情感、完全中介母子依恋与消极情感的联系,同时,父子与母子依恋又调节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影响,表现为同伴依恋对消极情感的预测在高亲子依恋个体中更显著。因而,依恋对消极情感的作用机制中,间接效应模型与交互作用模型同时成立,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王妍  董妍  朱琳 《心理科学》2014,37(6):1426-1431
儿童情绪胜任力是指儿童拥有情绪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和理解,并调节和表达自身情绪的一种综合能力,它在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减少儿童危险行为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开展了以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改善、压力应对能力提高及情绪识别和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干预项目。未来可进一步探究学校、老师、同伴及儿童自身的人格特点等对其情绪胜任力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可从增加个性化干预及提升干预长期效果等视角进一步完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元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纳入了符合元分析标准的文献45篇,共51个独立样本,总样本量为27291。元分析结果表明: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r=0.505,p0.001),生活满意度(r=0.395,p0.001)和积极情感(r=0.325,p0.00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消极情感(r=-0.195,p0.1)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受到性别和被试群体的调节,如性别能显著正向调节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生命意义能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孙慕义 《学海》2004,(5):126-131
我们所关注的不应仅仅集中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督教伦理学或宗教神学问题的解答 ,它应包括所有生命问题的神学研究 ;这其中应指所有生命体的生存状态 ,主要以人的生命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四个方面的生命 ;它不仅要解释和解决诸多的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 ,还应包含各宗教对生命问题的思想的比较研究 ;生命神学必须基本给出对临床医务活动、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与死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卫生经济政策以及生态问题的神学解释和评价方法等。生命神学应该是 :对生命诸问题的道德神学注释 ,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过程、生命科学技术、卫生保健和卫生经济政策的神学伦理学研究 ,是有关人和其它生命体的生命终极问题的学科 ;它应涵盖理论生命神学 (元生命神学与文化生命神学 )和应用生命神学 (医务或临床生命神学、生存与死亡神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健政策神学、生态神学 )两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在男青少年中, E×E×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累加得分较低时, E×E不显著,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E×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在男青少年中,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14.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在逻辑上有包容论、互异论和交叉论(延续论)三种可能的类型。包容论认为,后者关注范围更广,前者作为一个部分包括在生命伦理学当中。互异论主张,两个概念在跨学科特点方面不同,生命伦理学必须通过跨学科协作,以公共性为导向,而医学伦理学较为单一,以职业性为目标。交叉论(延续论)强调,医学伦理学经历了古代医德学,近现代医学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包容论与互异论过于强调二者的相同或区别,割裂了二者内在联系,片面性显而易见。交叉论(延续论)看到了二者内在逻辑,反映了本体属性,是更为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性是人类生命的道德伤口。性是生命的核、质与根。人类掩藏性的信息,给生命以最大的神学、美学和伦理学的空间;也同时用潜伏的原理忧挂生命发生的神秘和戏剧性;性爱和情爱的形式改变了忏悔的精神说教,与科学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面临如何延续生命又如何避免蒙受尊严丧失的屈辱。  相似文献   

16.
性是人类生命的道德伤口.性是生命的核、质与根.人类掩藏性的信息,给生命以最大的神学、美学和伦理学的空间;也同时用潜伏的原理忧挂生命发生的神秘和戏剧性;性爱和情爱的形式改变了忏悔的精神说教,与科学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面临如何延续生命又如何避免蒙受尊严丧失的屈辱.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的基础上倡导的"生命现象学",并尝试在与中国古典《庄子》文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跨文化对话,思考在如何返归生命本身、在自身感触的基础上抵达对生命与世界的双重体认,调动生命内在的潜能、力量,以另一种主体性即生命主体性的范式,以身体性的、深沉的主体性悖论,抵抗主体的异化、重新培养关注自身生命与世界的当代伦理观。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物质主义是一种看重个体所拥有的财物的价值观。本文回顾了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成因、测量与干预方法。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家庭、同伴和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常用的测量方法包含青少年物质主义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儿童版以及消费者卷入度等自陈量表,操作性测量工具——拼贴画,以及想象、观看社会榜样视频等启动青少年物质主义的方法。干预活动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媒体和社会等渠道展开。未来研究值得关注下述两点,一是从新角度考察环境对青少年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二是开展本土化的青少年物质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20.

原则主义是生命伦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但它不是一个通用的工具,而是需要因文化而异。它的核心设计是共同道德和反思平衡,前者旨在保证原则的普遍适用性,后者则旨在保证各个原则在具体应用时不至于冲突,两个方面共同保证了原则主义作为一种中间原理的实用性特点。然而,原则主义并没有澄清共同道德在描述性和规范性方面的普遍性依据,也没有解释清楚如何在原则发生冲突时形成反思平衡。批判原则主义并不是对它的彻底否定,而是旨在通过考察其局限性与优点,在结合有益的批判观点及德性伦理学的反思基础上,发展一种特定文化版本的原则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