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合取谬误是一种常见的判断偏差,它指的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个体评估合取事件及其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对合取规则系统性偏离的一种现象.实验1 就认知需要类型对合取谬误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高认知需要的被试较不易表现出双重合取谬误和单合取谬误.实验2 探讨了警告类型对合取谬误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警告时个体最易表现出单合取谬误,其次是间接警告,最后是直接警告;此外,认知需要与警告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高认知需要的被试在直接警告和间接警告时更少表现出双重合取谬误,在直接警告时更少表现出单合取谬误. 相似文献
3.
4.
课堂情境与任务难度对学业求助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初二年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课堂情境、任务难度、学业成绩以及性别对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任务关注的课堂情境比自我关注的课堂情境导致更多的求助行为,求助方式上,则倾向于工具性求助。(2)完成难度适中学习任务的学生比完成高难度学习任务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求助行为,求助方式上,则倾向于工具性求助。(3)在任何条件下,成绩好的学生都比成绩差的学生更善于作工具性求助。(4)从总体来看,初二学生的求助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自我关注的课堂中,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求助。 相似文献
5.
6.
不同任务情境对幼儿心理理论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研究通过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系统比较60名幼儿在错误信念认识和表征变化任务上的表现。研究表明:ToM能力的表现模式可能随测验程序或被试样本的变化而变化;年龄小的幼儿在任务上的表现更可能受实验条件的影响;不同条件下幼儿关于自己的表征变化和他人的错误信念的认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和经典测查任务探讨了任务情境对青少年贝叶斯推理的影响,以及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不同证据信息对青少年贝叶斯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被试的贝叶斯推理能力稳步缓慢提升(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更容易达到显著水平),发展没有出现加速期,而经典测查任务情境下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2)贝叶斯推理作为条件概率的判断不仅受任务情境的影响,而且同一任务情境中不同证据信息也会影响贝叶斯判断.当证据信息与先验信念一致时,被试可以充分利用线索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8.
9.
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知识学习观量表》,探讨了中学生知识学习观的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观在总体上还是建设性的;(2)不同性别、文理科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初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比高中生的知识学习观更具建构性;(4)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在知识学习观各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知识学习过程观、知识价值观、知识学习态度观是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0.
11.
720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实证研究表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经由一个理慰朦胧——困惑疑为——现实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度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学习成效自评交互影响。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教育训练应予以重视和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编制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问卷。方法:经过初测后再选取260名中学生测试该问卷,并进行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结果:全量表的克隆巴赫a一致性系数为0.873(n=235,p<0.01);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经过初测后确定的四个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为53.644%,四个因子分别为意愿倾向、评价、效果预期、心理卫生知识。结论:中学生心理求助意愿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查中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和意愿的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选取北京市428名中学生,考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发现:(1)有偶像的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2)有偶像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学生,主要在同性关系自我、异性关系自我、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3)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女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学校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存在显著差异。(4)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存在显著差异。(5)不同偶像类型的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对湖南省祁阳县两所农村初级中学280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初中生出现更多的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2)不同性别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3)留守初中生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素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除应对分量表外,各分量表得分都低于全国常模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归因理论为依据,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量表对3-9年级学生施测,以考察中小学生欺负者归因的基本特点。结果发现:(1)中小学生较多地从IUC上知觉欺负者的欺负行为,较少从ESU上知觉该行为;(2)在ISC、ISU、IUC、EUC、EUU这五个原因上存在性别差异;(3)除ESU外的七项原因的知觉上存在组别差异;(4)对八项原因的知觉上均存在显著性年级差异;(5)独生子女因素对欺负者归因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汉、蒙、哈民族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以甘肃省652名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初中生为样本,考察了民族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家庭教育的关系。结果显示,汉族聚居区的汉族初中生在早期问题行为的6个因子上均值均接近或超过"稍有问题"的临界值,为本研究中的各民族之首。与哈族、蒙族相比,汉族家教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与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的汉族比,汉族聚居区家长的家教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相关不当家教方式对初中生早期问题行为的影响效应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中随机选取1600份问卷进行抽样分析,分析结果为接受不同抚养方式的中小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上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中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所处的校园环境以及该年龄特殊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使得这一阶段的个体有着特殊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对当代城市中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分析讨论并提出干预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应对方式问卷对35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农村中学生应对方式状况.为实际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中学生整体上趋向于成熟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但还存在不成熟的应对如幻想、退避等,因此需要引导和帮助;具体在各应对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解决问题和合理化因子上性别差异显著,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和不同科目中学生等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