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华丽正在招待客人,还在小学念书的孩子在外与别人的孩子争吵了起来.他马上去调解,回来后,他对客人感慨地说:“这些孩子在一起玩耍总不能相处好。”许多家长都有这种同感,孩子们在一起争吵打闹时,奖励与惩罚都是无济于事的。但  相似文献   

2.
曾几何时,网吧成了青少年沉湎的场所。五花八门的各类网吧泥沙俱下,一些经营者为招揽生意,公然经营各种非法游戏,甚至传播黄色、淫秽的图片、故事,它正污染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心灵,一些家长痛心地说:“以前怕孩子进游戏厅,现在怕孩子进网吧。”这些令“家长操心、教师烦心、学校忧心”的“电子海洛因”无疑已成为一大公害。网吧,本不该这样。  相似文献   

3.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所以,给孩子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是每个教师的共同职责。  相似文献   

5.
<正>一、家长来信:我家女儿小文去年因为抑郁和焦虑的原因休学了。当时是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之前。那段时间,孩子的状态很不好,整天浑浑噩噩,早上起床困难,还说人生没有意义,想死。学校心理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孩子做了测评,结果是“中度抑郁”“中度焦虑”,开始服药。因为孩子觉得状态特别不好,所以我们办理了休学手续。  相似文献   

6.
田锐 《心理学探新》2021,(6):490-495
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其研究趋势正向老子守柔的观点靠近。“韧”是“柔”最基本的语义,守柔是一种温和的韧性,带有弹性特征,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予以动态调控和适应,体现了在坚韧中渗透、在温和中顺从、在容纳中消融、在去欲中致静、在处下中利他、在统合中促和的心理弹性内涵。基于此,守柔式家庭教育的弹性策略可以是:认知上的弹性预设,即以家长的理性引导而促进孩子的适应性; 情绪上的弹性传递,即以家长的积极心态而诱发孩子的积极性; 沟通上的弹性拓展,即以家长的易接触性而增强孩子的可塑性; 动力上的弹性支持,即以家长的柔性操作而提升孩子的抗压性。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6月4日报道说,随着高考、中考考期临近,一些家长在关心孩子生活起居的同时,开始寻找“神仙”的保佑。进入五六月份以来,哈尔滨市及其周边寺庙香火格外旺盛。在哈尔滨极乐寺,双休日家长带着应考的孩子专程来烧香拜佛的络绎不绝。“许愿塔”前虔诚投掷硬币的人群中,同样围拢着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距离哈  相似文献   

8.
学会独立     
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见“长不大”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可谓独生子女的“通病”。我们许多期望孩子成才,扶助孩子成才的家长们,包揽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很多事情,以至养成孩子事事依赖别人,独立性差。长此以往,这些依赖性强  相似文献   

9.
孩子叛逆行为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原因包括: 家长与孩子相处的相互作用 人与人的相处,是起着相互作用的,好比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也是如此。身为家长的你,必须注意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孩子不一定是叛逆的,可能他说了一句话,母亲觉得不满意,就大声骂他,孩子受到刺激,也变得大声对抗,甚或以沉默抗议,出现反叛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便会产生一种习惯,这是日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当代家庭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说:“把手机放下,快去写作业。”孩子说:“不要,让我再玩一会。”父母便会陷入两难的境地,究竟是放任孩子继续玩,还是冒着争吵的风险夺走孩子手里的手机?在各式各样电子设备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随处可见青少年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现象。这些设备为他们提供了高效的学习、交流、获取信息的途径,却也在另一方面凭借其高度的娱乐性和成瘾性,成为了家长眼中的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青少年玩手机会占用大量学习、  相似文献   

11.
说你教过孩子撒谎,你肯定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你会说你把《狼来了》的故事多少次反复讲给孩子听,一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家长刻意去教孩子撒谎,起码在主观上是这样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因为你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教孩子撒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13.
父母总把孩子放在自己的掌心,孩子却渴望一片自己的天空。“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你把它们和“强迫症”连起来,好像关怀、关心别人倒成了问题了?家长爱孩子,才会去关心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这还有错吗?对孩子所有的关心爱护,有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幸福。你要爱孩子,就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你要让他将来生活得好,就要让他有生活的能力,有足够的经验。要让他有足够的经验,你现在就不能剥夺他获得经验的机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关心。有个17岁男孩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特别傻,什么都不懂,所以我必须得替他…  相似文献   

14.
一、给家长的建议 关心孩子的钢琴学习,关注孩子练琴的效果,这是许多家长都十分重视的一件事情.可以说,在孩子整个学琴的过程中,随着家长的参与,家长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说啥都听不进去。”我曾听到过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我自己也都如此抱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摸索,我倒觉得家长和老师们板着面孔的说教对孩子们来说显得“曲高和寡”。如果你说一些他们想听的话,寓教于乐,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做家长的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便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笨蛋”、“没出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为了不让孩  相似文献   

17.
<正>其实,标题中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家长中呈现多极分化:有的家长显得特别“护犊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被欺负的迹象立刻就会找上门;也有的家长历来主张“息事宁人”,往往劝孩子隐忍了事;还有的家长会一味地埋怨自家孩子“太没用”,继而教他如何报复。三种家长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是鲜有人好好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呢?  相似文献   

18.
“你不可救药,无可挽救了”、“你这孩子就是贪玩,不是读书的料”、“你这孩子怎么这样没有记性,真是木瓜脑袋”、“某某与你同龄样样都行,就你不行”、“像你这样,今后只能上街拉板车混饭吃了”,等等,在平时的课堂上和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和家长这样训斥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看来一句无关紧要的训斥,就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造成持续的阴影,从而伤害孩子的感情,侮辱孩子的人格,损害孩子的自尊。相比于体罚的伤害,有的孩子把这种来自成人侮辱歧视性语言对自己造成的伤害称为“语言伤害”。据“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最近…  相似文献   

19.
“你们最喜欢家长什么?”“平时不多唠叨,而当我们心里有事时,他们——”“说得上话!”“解得了闷!”……这是笔者在一次学生心理调查中接触到的较一致的回答场面。的确,“心病要用心药医”。但这一俗语只说了个头。什么是最简便有效的“心药”?我试给上面的俗话加一句:“最好心药是心语。”把“心语”交给孩子吗,你不妨这样“说”:  相似文献   

20.
平时,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批评孩子,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弄得孩子很为难。其实,做家长大可不必对孩子吹毛求疵。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有道是:多一分感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积累,多一分成熟。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则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养成怯懦心理 父母对孩子经常吹毛求疵,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我大概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