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人现象”研究述评孟兰芬(一)情人现象在当今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情人”的特定称谓在西方很早就流行起来。而在中国却有一个演变过程,最早称为“通奸”,80年代初称为“第三者插足”,1985年起称为“婚外恋”,“情人”的称谓始于90年代。从称谓的...  相似文献   

2.
自由,不仅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响往和追求的“圣物”,也是哲学上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研究课题。当然,每次对这一课题的探讨都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近来,我国理论界对自由的真谛及其自身的科学规定性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何谓自由?概念的多义性,在社会科学领域里是常见的现象。我国理论界对自由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歧义。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看法。  相似文献   

3.
要解释某一种概念,须阐述一下产生这一概念的最直接的原因,正因为自由概念举不出自由以外的原因,所以才是自由。因此,要解释自由概念本来是不可企及的,也许会使人“离开哲学的解释的领域”。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自由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极其重要的概念,所以康德说:自由概念“对于所有经验主义者都是一块绊脚石,但是同时对于批判的道德学家说来,却是开启崇高的实践原理的一把秘钥”。我们在学习康德哲学的时候,无法避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文本表明康德在自由概念上区分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康德消极自由的基本内涵是意志的实践法则独立于经验质料的先天形式;而先验层面的分析则表明康德消极自由指的是独立于自然因果法则的自由因果性。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康德自由观念内在的融贯性和统一性。相比于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经验性本质,康德自由的先验特性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这种差异应在康德与伯林迥然不同的哲学背景之中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技术与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发展概况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萌芽阶段,如1965年武汉医学院利用计算机研究祖国医学,1976年上海市肿瘤医院利用计算机进行X线放疗剂量的计算及有关的信息管理。80年代中期为起步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算机的应用日...  相似文献   

6.
浅议苏南现代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金世明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是中国人民在解决温饱以后向着富裕阶段过渡的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地区已经基本上跨入了小康行列(特别是占总人口的80%的农村),成为全国率先进入小康的典型地...  相似文献   

7.
伯林的“消极自由”概念是一个影响广泛而又备受争议的概念。在揭示这个 概念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根源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的内在理论困难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消极自由”的实质是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构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消 极 自由”所消极界定的“不受干涉的自由”,其实质是一个人的行动在其私有财产权范围内的 不受 干涉,从而,私有财产权既规定了一个人的自由,也限制了一个人的自由。基于私有财产权 的自由竞争揭示了“消极自由”概念背后所隐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就 是一个普遍冷漠和无是非的社会生活图景。“消极自由”的自由观所体 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合理利己主义的社会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新议王书明(大庆石油学院)不断地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深化和发展它的必要前提,在这个意义上讲,“重新理解”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在80年代表现为“创建”体系热,到了90年代则被更为冷静、更为务实地...  相似文献   

9.
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对中国哲学的研究罗曼诺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高级研究员)俄罗斯科学院(即前苏联科学院)远东所于1966年在莫斯科成立,今年恰好是它成立30周年所庆。80年代之后,远东所逐渐加强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的研究。进入90...  相似文献   

10.
袁辉 《道德与文明》2024,(2):124-132
康德既认为自由在于对道德法则的服从,又认为人的自由会违背道德法则。有学者就此提出“双重论”解读,认为康德有两种自由概念:服从道德法则的意志自由及在服从和违背道德法则间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对,也有学者支持“单一论”的解读,认为康德只有一种自由概念,即服从道德法则的能力,对康德伦理学中的任性自由理论的研究就是支持“单一论”。康德的任性自由和意志自由是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不是作为选择自由的第二种自由,其本质不在于选择,动物的任性有选择而无自由,纯粹的理性存在者的任性没有对恶的选择却有自由。恶只是作为不纯粹的理性存在者的人的任性自由的特殊属性,该自由会受感性影响而违背道德法则。在其有能力克服感性影响却没有这么做的意义上,人的任性自由要为由此导致的恶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12.
从“内在超越”说起郑家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00732)方法是与问题关联在一起的,方法的改变往往会引生出新的领域与问题,而新问题的提出有时也会引发对于方法的反省。80年代以来“内在超越”一语的流行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关涉到中国(特别是儒家)思...  相似文献   

13.
燕继荣 《学海》2003,(5):13-17
“自由”的意义对于西方学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显得比较陌生 ,尽管不断有学者加以介绍和解说。近两年中国学界关于自由主义的争论 ,实与对自由概念意义的理解不无关系。在西方学术传统中 ,自由理论主要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和经济学说。所以 ,从政治学角度出发 ,对自由的意义做出解析 ,并比较分析现实生活中不同价值观念和不同意识形态下人们对于自由的基本态度 ,以说明自由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所在 ,这应该是我们澄清思想 ,达成关于自由之共识的基本路径。自由的双重含意“自由”在中文中的含义为“由于自己” ,而不…  相似文献   

14.
我曾在《一个ZO世纪中国哲学家的做人理想——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浅绎》(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一文中,对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作了初步的解说:主要探讨了这一做人理想与传统“大人理想”、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分析了这一“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说在当代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由于当时只看到冯契先生发表在1995年第6期《学术月刊》上的《智慧的探索——(智慧说三篇)导论》一文,故对冯先生关于“自由”、“人格”等概念的界定皆不知。现在…  相似文献   

15.
蒙培元先生提出了“情感儒学”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证。“情感儒学”的论证涉及“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诸多概念,其实,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情感”“自由”“理性”才是“情感儒学”的基础概念,因为它们在儒学语境下的各自含义、相互关系乃“情感儒学”之可能的基础。分析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揭示“情感儒学”建构的基本理路,即“情感”的本义及当代回归、“自由”之多义及儒家式理解、情感与自由之关系、情感与理性之关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20 年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初,列宁主义在我国指导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人民主要是通过列宁主义而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这样,在本世纪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便来得很晚了。大致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逐渐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出版于1982年,可以看作我国学术界评述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开端。一、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初步进行介绍和评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之所以引起重视,并且比较全面地介绍到国内来,显…  相似文献   

17.
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总被引:138,自引:0,他引:138  
考察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学生择业标准的变迁及其原因。同时,探讨了不同职业兴趣类的人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异同。从而揭示了环境的变化及职业兴趣类型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寻求美学本体研究的新境界——“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贻凡(首都师范大学)作为80年代中国美学的主流学派,“实践美学”早在50年代的第一次美学大讨论中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在80年代初期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热”中,实践美学更...  相似文献   

19.
计文 《天风》2018,(11):1-1
“财务自由”这个词最早被大家知道,应该是由于一本众所周知的财商书《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里说道:“只有实现了财务自由,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它本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了。然而这个理念后来悄悄人们口里被改成了“财富自由”,其意义更多侧重于“我啥时候能有足够的钱,获得真自由?”  相似文献   

20.
自由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纯粹理性批判》表面上是讲认识论,实际上却是在为人的自由开辟道路,《实践理性批判》虽主要讲道德,“而道德法则是自由的认识理由”。①本文试图在对康德自由观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进程。一、康德自由观的历史考察1.苏格拉底与智者派:善与恶的冲突古代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人的自由意志问题了。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美德是天生的,它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他说:“没有人自愿趋恶,或接受他认为是坏的(结果),趋恶避善是不合人的天性的。”②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