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你自己     
正拜读过黑格尔先生的哲学笔记,感触颇多。其中有一句话,曾摘记到我的文学手记中,这句话就是:"要认识你自己。"通过多年的文学实践,我深知"自识"对行文从艺的重要性。其实,黑格尔先生这句话,演绎成中国的古训,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人,每天都要洗脸照镜子,对自己的模样肯定一清二楚。镜子里的自我,是"奶油小生"的  相似文献   

2.
一、西方传统的自我和儒家传统的自我在西方,传统上所持有的以及今天仍高度评价的自我概念是什么呢?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但《牛津英语词典》给出了自我的最重要含义的解释,即:“在一个人中真实地、内在地是“他”的东西(与偶然的相对);我(通常与灵魂或心灵相等同而与身体相对立);一个处于连续变化的意识状态的永恒主体。”在《哲学百科全书》中,“个人的同一性”的作者作了这样的解释:“‘自我’一词有时被用于表示一个人所有的内在精神状态,有时,从更严格意义上讲,它指的是精神性的实体,而这种实体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4.
晨祷     
“耶和华啊,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祷告要达到你面前。”(诗88:13) 人,每早晨都要洗脸。是因静静的夜晚使脸上轻轻地落上了一层灰尘呢?还是要以清新美观的面貌出现于人前呢?无论如何,每早晨总要洗脸。一天之际在于晨,由于晨必洗脸,洗,也谓之必要了。 不要叫别人看见你脸上的灰尘,固然是好,但不要单顾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相似文献   

6.
17岁的女孩子了,青春痘满脸爆发,每天洗脸没任何作用,一照镜子全是疖子,长了又脱,脱了又长,难看极了,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一看到有些成人脸上又是黑斑又是坑坑洼洼,又是脓包的,以后我的脸该不会变成那个样子吧?那些皮肤护理动不动几百几十的,学生怎么受得了,真不知道有什么好的简单可行的办法?避免以后脸上留痕迹?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采用哲学解析的方法对印度宗教哲学经典之一的《奥义书》中的核心思想——“梵我合一”做出初步的分析。作者先从存在、认识和喜乐三个方面对“梵”进行分析,进而又从无限、永恒和独立于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论述了“梵”的否定品格与不可知性。其次,作者从“自我”是认识主体,不是认识对象,它是唯一真实的三个方面对“自我”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梵” 与“自我”是指宇宙与人的本体,都是神秘不可知的终极真实、唯一者。梵作为本原在宇宙中被认识,而自我是在人的内在自我中得到证悟。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8.
一些落后的游牧民族,照镜子拍照片之类,属于被禁之列,据说怕被“摄走了魂”。在刚照镜子时,人的思维没有充分判断前,在瞬间思维定势的作用下,往往会误认为眼前的像是真实的存在。当自我意识清醒后,才随即否定为虚像。两个自我同时并存,这让人极不舒服。每个个体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维护自我的完整统一,是每个个体的强烈的本能。极为逼真的镜像和照片,让原始心态的人找不到充分否定的理由,因而他们本能地畏惧退避。  相似文献   

9.
<正> 主体意识集中体现在吕坤的心性论中。它讨论的中心是“人是什么”这个中心课题。具体地说,也就是要解决人的本质(即道德性命之源)、本性(即人本性的善恶)和自我价值等内在主体性问题。一、吕坤的“心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大部分、十一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二十余万言。 导言:首述人我释义,次述人我关系的道德性。“人”这一语辞,在古代至少有六种含义,而与“我”对称,主要是指自我以外的他人、别人。“我”这一语辞,是把自我杂置于众人之中的自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的“他者”意识——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如在西方一样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也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他者”意识。根据这种意识 ,他人乃是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在者。这是“你—我”这种本真的、健康的存在状态的异化。这种他者意识首先是与关于自我所属族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个人的自我意识是与其族类意识密切相关的 :异族的存在规定着本族的存在 ,进而族类的存在规定着自我的存在。于是 ,本真的自我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他者意识渗透于汉语全套人称代词“他”、“你”、“我”中 :如果说“他”是“缺席的他者” ,“你”是“在场的他者” ,他们对“我”来说都是“外在的他者” ,那么“我”就只是一种“内在的他者”。  相似文献   

12.
“自我中心论”评析李勇价值观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要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就必须抵制错误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别要深刻剖析和反对“自我中心论”的价值观。“自我中心论”的基本内容是:人的价值就是人本身,“自我”最有价值,个人是目的、他人是手段,要实现...  相似文献   

13.
道德:对个体本位主义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自律、他律与自由的关联对于道德的理解向来就有“自律”和“他律”的分辨。前者把道德看成是与人的自由紧密相关的,甚至把道德看成是自由的同义语。它注重道德的内在觉悟和动机,突出道德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尊严和境界。在自律论者的眼里,道德的内在特质在于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并由此突出了一个人的个体人格。自律论是以个体为本位的观点。后者则认为,社会的“正义”秩序是道德的核心,因而,制度化甚至法律化的道德规范是人们理所当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具有先在性、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道德规范是以一…  相似文献   

14.
第一人称     
本文考察了卡普兰、弗雷格和刘易斯等人的观点,对第一人称代词“我”分别从语义学刻画、自我概念以及它在信念、命题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做了深入分析.本文首先讨论了卡普兰等人关于“我”的语义学观点.对“我”的语义学说明的困难在于:“我”确定指称的方式似乎因人而异,每个人在使用“我”时都有其特殊的指称方式;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能够相互交流和理解.作者同意卡普兰的观点:要通过描述“我”的使用方法而非寻找弗雷格式的涵义来刻画“我”的语义.人们使用“我”时都依赖于一个先在的自我概念.作者随后考察了笛卡尔、休谟等人关于“自我”的观点,批评笛卡尔的“主体”理解会导致唯我论和循环,而休谟的“漂浮”的“自我”则根本无法理解.作者赞同笛卡尔关于“我”是思想主体和身体共同构成的统一实体的观点.作者还批评了安斯康姆将“我”等同于笛卡尔式自我而“我”并非指称性表达式的观点,指出她无法解释为何可对包含“我”的句子做存在概括.随后,作者考察了刘易斯对“命题”、“可能世界”以及“自我”等的理解,指出:虽然在刘易斯和他之间有明显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每个可能世界是唯一的,且都把其中一个可能世界视为现实世界,但在哪个可能世界是现实世界上却发生分歧.文章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把握“自我”,这种认识方式比任何纯粹的语言学描述更基本,它是我们使用第一人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的新概念作文,概括地说应是强调“新”和“真”.所谓“新”,即:1.思维新,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2.表达新,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别具一格,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千人一面.所谓“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乱造,反对矫揉造作.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作文将学生观察生活的独特性表达出来,使他们的个性自由挥洒,使他们的自我创造得到张扬和认同,从而感受创新之美.笔者认为进行新概念作文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喜乐的秘诀     
恩敏 《天风》2012,(12):33-33
“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这节经文可另译为:“你所思所想要谨慎,因为生命由思想定型!”(参箴4:23)这里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思想、意念。水源保护,主要从源头开始。在一些源头支流常有一些人在视察监督,我们的心是否也需要保洁员?大卫说:“神啊,求你鉴察我,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参诗139:23—24)人要喜乐,要从源头查起。  相似文献   

17.
象山先生十分关注教化对人格塑造和社会安定的实践意义。与其心学旨趣相仿,象山更为强调的是教化的主体性。象山把教化的本质规定为自我教化,认为教化的关键就在于“正人心”,恢复“本心”,社会教化不过是自我教化向外推衍的结果。尽管通过讲明与践履,教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于道”,但它又有着民众社会教化和士君子自我教化的分野,正是在这讲明与践履、民与士、社会教化和自我教化的张力中,象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教化理论与实践。象山坚信,人的普遍本质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因此,同西方教化理论相比,象山先生的自我教化理论通过向内在自我回归以实现人的普遍性的提升,从而达成了人的本质的自我认同而非异化,这一睿见卓识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离婚原因     
──“你为什么要与妻子离婚?” ——“因为她每天晚上要去酒吧。” —— “她爱酗酒,是吗?” ──“不,她总是到酒吧缠着我回家。”离婚原因  相似文献   

19.
渊声 《天风》2011,(9):64-64
问:我是一个经常要在主日礼拜前上台领唱诗的姊妹,我喜欢平时穿自认为端庄得体的裙子,上讲台我认为也没有什么不妥。可是,我总发现教会中一些人爱用异样的眼光来打量我,他们的责备写在他们的脸上,大概意思是我不够“敬虔”吧!但我总是不解和郁闷,生活于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难道一定要穿得像个老古董才算“属灵”吗?我们在穿着打扮上与时代合拍有错吗?  相似文献   

20.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心理饱和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你们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还更贵?”“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产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