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人道主义的历史演进和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辉明 《学海》2002,(2):16-20
人道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源渊流长 ,其影响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尤其深刻。可以说 ,除马克思主义之外 ,它是最具影响的一种社会学说。在当代 ,一些左翼政党和学者提出 ,要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学说中的人文因素 ,是指马克思关于人、人的本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自由平等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这些重要思想。概括地讲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即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的学说的主要理论形态是人道主义。因此 ,我们今天研究人学必须深刻理解人道主义 ,包括历史上…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的胜利以及现代资本主义的危机,决定了马克思的学说成为许多现代理论家关注的中心。我们已经强调指出,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的学说不再保持“沉默的阴谋”,今天已难于找到一个比较严肃的理论家不承认它的独特的科学价值。然而,事实是马克思的学说过去和现在经受着最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3.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锐生、景天魁合著的《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一书,即将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该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在有些地方也涉及国内外某些学者的观点,并作了评述。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马克思以前的关于人的理论,第二章马克思探讨人的问题的方法论原则,第三章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历史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第四章关于人性和个性;第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建基于马克思的审美理论,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中包含一个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这一对共产主义的审美辩护同时又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的审美批判.作者主张,马克思对商品的审美批判遵循着康德的美学传统.而马克思对于审美的这种康德式的看法虽然有助于他对粗糙的工具主义的批判,并有助于把审美塑造成人与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那种真实而有价值的联系,但也正是这种康德式的观点使得马克思没能为其共产主义的设想提供充分论证.面对在共产主义中仍然存在的悲惨境遇(无神的世界),艺术将成为缓解痛苦、抵抗虚无的中心,而马克思的乐观主义则使他忽略了尼采所思考的这一严肃问题:为什么艺术会成为人类的本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异化新探     
异化概念作为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构架,长期来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领域里引人注目的、突出的问题。尤其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史上,是研究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的中心所在,也是东西方探讨和评论马克思学说中争论的焦点。国内哲学界公开发表的著述并不多,观点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里,就异化问题的探讨,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求教于诸位老师,若有不当之处,乞望指正。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来,在我国的哲学著作中出现了许多研究哲学中列宁阶段问题的专著和集体著作。尽管如此,还有一些阐述得不够充分的问题。Л.В.斯克沃尔措夫的著作的对象就是其中问题之一。用作者的话来说,“这部著作是试图说明列宁依据以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学说的几个基本方面”(第32页)。本书前面有一篇导言,作者在导言中分析了关于认识和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的历史和状况,并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联系形式在历史上发生变化的原因。这里,作者不仅考察了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而且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重新思考马克思与正义:希腊的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具有希腊的维度,古希腊伦理哲学中的本质主义、目的论和正义这三个要素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在作者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本质主义和目的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密不可分.而马克思对正义的看法则深受伊壁鸠鲁的影响,即将一种历史的维度引入了关于正义的讨论,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正义问题上采取了"有限相对主义"的立场,即认为资本主义就其本身来看是正义的,但是从社会主义的立场来,这种正义又是有限的和不足的.正因为历史地看待正义问题,所以马克思又用道德的语言来谴责资本主义.作者认为,这种"有限相对主义"和用道德的语言抨击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并不像某些学者认为的是一种矛盾,而是马克思处理问题的一种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篇讨论生物学哲学问题的学术报导。今年四月五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由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和一部分哲学家参加的会议,在会上讨论了现代生物学的一些问题。从所报导的一些观点看来,这篇报导集中地反映了苏联学术界最近时期在探讨生物学方面的观点。会议主持者米丁首先在会上指出苏联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在生物学哲学问题上的四点结论:(1)不能把科学史看成编年史,不能因科学家的一般哲学的、意识形态的错误言论而抹杀他们在科学上的贡献;(2)不能仅仅因为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哲学家从科学的一些原理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而否定这些原理;(3)不能局限于评价自然科学家的个别不正确的哲学言论;(4)对没有足够根据就断言自己的观点是同辩证唯物主义相容的,并指责反对他的人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等的这类自然科学家,应该采取批判态度。会议的参加者提到的主要问题和发表的意见有: (1)因生物化学发现了去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认为生命的定义应该修改。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已经不适用,在今天它已经变成教条了; (2)批评了李森科的学说,认为这种学说同现代生物学观念是背道而驰的; (3)不同决米立林阶段的提法,认为在生物学中没有什么米丘林的新阶段; (4)现在生物学正面临革命的转折时期,生物学将成为自然科学的主导科学,在这里占居首要地位的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5)只有生物学家和哲学家的联盟才能解决生物学革命中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科学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学说产生的理论起点和逻辑基础。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理论局限性为马克思科学无神论理论的生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理论素材和逻辑起点。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完成了宗教的真正"祛魅",揭示了宗教产生和消亡的社会物质根源;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明了宗教的历史命运,实现了宗教批判向政治批判和经济批判的理论转向;坚守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揭示了消灭宗教异化的革命力量和现实路径,为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科学无神论实现了宗教观上的革命性变革,其理论意蕴为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无神论提供了可贵启示。  相似文献   

13.
章士嵘等九位同志编著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史(1895—1952)》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列宁、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理论内容和革命实践,是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史(1842—1895)》一书的续集。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学说付诸实践,这是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列宁主义阶段的本质特征。作者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列宁——斯大林阶段就是基于俄国革命实践和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自己后期经济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理论,是他晚年在历史辩证法话语的特定主体向度中,对科学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统一理解的一个重要观点。可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里,这一重要的理论只是在抽象的“未来人类解放”这一逻辑质点上被简单诠释。依我所见,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换的理论确证,内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命意,而科学地深入理解马克思这一重要论点的本真含义,对于我们今天对传统哲学解释框架的否证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5.
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部主任克劳斯最近发表了《控制论与社会》(柏林1964年)一书,把他过去在《从哲学观点来看控制论》一书中所发挥的“唯控制论”观点进一步推广到社会科学问题上。这里译出的是他这部近著的第一章第一节。作者讨论了用数学方法、系统理论、模型理论和方框开关方法来分析社会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控制论可以“补充”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和方法,说什么“系统地和自觉地应用控制论方法为历史唯物主义服务,这将会加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并为列宁从根本上进一步发展了的方法,并有助于更进一步详细地发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65年4月 2日到24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哲学家以“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哲学问题”为题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哲学大会。在这次会议前后,民主德国的理论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集中讨论两个问题;人在科学技术革命中的地位问题;在技术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哲学问题。这里译出的第一篇文章是谈人和生产技术的关系问题的。泰斯曼把社会生产分为八个领域,即探向研究、定向研究、致用研究、规划、设计、营造、调节与制作。前六个是间接生产,后两个是直接生产。作者认为,现在的科学技术革命缩小了人在直接生产中的机贼性劳动,扩大了人在间接生产中的创造性劳动,使科学成为生产力。作者一方面强调人永远参与一切社会生产领域,批评了克劳斯的那种认为现代技术革命把人“排除出”社会生产之外的错误观点,说这等于“修正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则接受并进一步加深了克劳斯从资产阶级社会学中抄袭来的“人与机器共生”的观点,说这种观点的“价值是无可争议的”,“常常会导致很深刻的见解”。这里译出的第二篇文章是淡现代技术革命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作者认为,在现代技术革命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这就是:全盘研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现代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以及同规划、领导与组织社会发展的形式的相互辩证关系;研究作为现代生产力突出标志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融合;科学规划和精确测量脑力劳动的问题;随着技术革命而开拓的人在生产中的新地位和决定性的社会领域,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现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应担负三个任务,即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系统地研究新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彻底批判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哲学。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研究上,目前国内外存在着多线论与五种生产方式论的对立,相割方炽,争议难下,这里笔者愿陈一曲之见,旨在就教。 一、五种生产方式说是马克思固有的观点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五种生产方式说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由于斯大林的倡导才被“定于一尊”的;并且断言,在马克思的著作里找不出五种生产方式“存在的根据”来。  相似文献   

18.
魏屹东 《现代哲学》2001,25(2):53-5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敏锐地看到科学、技术、生产和社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注意到科学技术对生产的推动作用和生产对科学技术的根源作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历来的观点,他在《资本论》中就阐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密切相关的思想,在《经济学手稿》、《机器和大工业》、《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等论著中进一步指出了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又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将引起生产力的变革。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今天对马克思对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揭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阶级统治、国家消亡说为主轴的马克思国家学说极具重要性,它深度质疑了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政治的和法的理性实现中"的国家观。然而,表面看来,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似乎根本没有触及或进入如何进行国家治理的问题视域。从理论视角而言,这迫使我们重新解读马克思相关国家学说的文本;或者说,它迫使我们对国家得以继续存在并保持为当今形态的原因或治理术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这一观点入手,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通过对当时公共舆情的分析和掌握,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马克思对"以国家理性为依据的治理问题"有过特殊并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稿撷英     
苏联人学四题 1、吴宗英:人学存在乎? 进入八十年代后,虽然苏联对人的问题极为重视,但对于有无人学,是否能建立一个有别于其他各门具体科学的新学科——人学,仍然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分歧。在对于人的学科的看法上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见解。一、主张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认为人的哲学应当是关于人的创造的和革命能动性学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由于马列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因而无须另辟蹊径,建立人学,以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