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是佛教禅宗劝人改恶从善的偈语,意思是说,即使是杀人不眨眼的恶汉,一旦觉悟也能立刻成佛。佛者,佛教徒称修行圆满之人,亦即有觉悟之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有其自洽性。在现代文明的人类现实生活中,这句话所蕴涵的爱心和包容心也有其合理性和值得借鉴之价值和意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意何在?首先,“放下”在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概念),意为放手而置于下。有这样一个佛家故事:说的是佛陀如来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  相似文献   

2.
韩铀  宋群豹 《管子学刊》2008,(1):115-117
在东夷文化沃土上发展起来的齐文化,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齐地文人术士众多。到清代则出现了三位著名的文坛巨人,一位是“一代诗宗”王渔洋,一位是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另一位就是现实主义才子诗人赵执信。赵执信的人品、诗品、书品都极具特色,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书法与道德     
古人评价书品,往往兼及其人品。苏东坡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的确,人格的高低,气质的雅俗,为人的正邪,人品的优劣,对于书法家来说,决不是无关轻重的,它简直决定了书法家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观点和概念隐喻理论,采用三个实验探讨了 “心灵鸡汤”对环境温度的感知觉影响、对陌生他人人品评价的影响以及对自我人格特质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灵鸡汤”的阅读能有效提高个体对环境温度的评定,且不存在性别差异;阅读“心灵鸡汤”后倾向于对陌生人的人品有更高的积极评定;“心灵鸡汤”对自我评定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军 《中国哲学史》2023,(5):114-120
朱子注解“新民”遵循了“以文义推之”与“以传文考之”相结合的原则,其逻辑思路为:人人皆有明德处且需要自明其德,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民的可能性;新民的重要性和“民”自身难以完成自新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从总体上决定了新民的必要性;新民的实现需要“上之人”与“下之人”共同努力,综合运用“絜矩之道”“齐之以礼”“齐之以刑”,始终坚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自强不息精神。朱子注解“新民”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诠释经典之“守正”与“创新”的完美结合,蕴含着许多独特且具有创新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的“人的受造”学说是其人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如下三方面进行阐释:(1)人的造成与天使及其他万有的区别。(2)受造之人的理智性、血气性及位格性,人的位格本所包含的不朽性。(3)男女的平等性和分工关系。奥古斯丁由人作为“上帝形像”的观念,论证了男性和女性是始于“原因性的人”的关系性实体。  相似文献   

7.
丁希勤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47-50,108
徽州道教思想以宿世因缘为因,以清静无为为体,以经教符箓为用,以先花后果为实,旨在说明有缘来成仙,仙不度无缘之人;清静乃真常本性,一切得道仙人以此为本;人品对道品之重要性,有道心方成道术;以及道教成仙不离世间觉,红尘即道场等。  相似文献   

8.
有一天我去西湖游玩,在玉泉出来的路口等人,忽见一人前来搭话:“先生,你好福相哪!”看那人装扮和语气,知道面前之人是看相测字者无疑,原想不予理睬。可这人很有沾劲,继续朝向我说:“我眼睛从来不会看错人,先生耳朵大又均称,显示福路通达,额角那里有官场纹路,还有手掌纹路可看财……”我是个已经退休之人,谈福路还有音头,谈官路财路已经毫无意义。看面前之人叽叽不休,不由“哈”地一声笑起来,“我这个年纪,看官路财路还有意义吗?”那人连连说:“有意义,有意义,不说古时朱买臣老年运转做官,就说现代人,老年升官和发财的例子有的是。”我摇着头…  相似文献   

9.
张荣明 《管子学刊》2005,(1):74-76,105
《尚书》和《诗经》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道人与“懒”很亲切,从昔日的道家“商山四皓”、“竹林七贤”,到后来的道教“睡仙”陈抟、“赤脚大仙”董清奇等等,都莫不以“懒”而闻名。后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馋当厨师懒出家”。“懒”俨然已经成为自命清高的出家僧道们的一种共同特征与标志。当年道教北五祖之一的钟离权祖师也曾自号“天下都懒汉”,意为其不与世人相争斗,懒于争夺功名利禄,并非他是个本性懒惰之人。试想,修道本来就是件玄之又玄、难之又难之事,倘若真的懒惰,又如何能够修成神仙?同样,传道度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神仙若本性懒惰,又如何肯去普度众生?后世有位…  相似文献   

11.
在宋代民间驱邪活动中,道教驱邪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对宋代社会中的驱邪者进行分类后发现,道教驱邪之人或者是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在宋代民间社会中较为活跃.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道教文献中对驱邪之人训诫内容的丰富.而且特别是宋代道法思想发生变化之后,道教文献中对于使用道法进行驱邪之人的要求变得日益严格,不仅要求施法之人做到“道法相符”,更要求其在修炼法术的同时“修身诚意”.这样的一种转变,是道法思想成熟的表现,也与宋代的社会思潮密不可分.道士进行驱邪活动,不仅是为民除害,更是自身“欲功行速”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成为道教在民间社会传播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在孔子“仁”、“礼”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治”的政治主张。其主要内容是国君必须“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敢有君民之心”;选贤举能,任用清正廉洁之人,实现吏治的清明;要求为政“德治为主,刑罚为辅”。董仲舒的“德治”思想既渊源于孔孟儒学,亦深受阴阳家的影响,当然还与西汉初年的现实政治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素问》一书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是乃“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立意展开了“气”的各种表述。  相似文献   

14.
悬崖选方丈     
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准备接替之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明坚,一个叫明远。  相似文献   

15.
谢雨 《美与时代》2014,(2):82-82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曾说过“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其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悲鸿先生很有见地,较为全面和概括地评价了板桥的思想、人品及其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宋祁是北宋有名的词人,出生于安陆,仁宋时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工部尚书等官,曾和欧阳修合著《新唐书》。《玉楼春》是他的佳作,其中“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名句。一个“闹”字,把春天生机勃勃、万象更新复苏的景象写出来了。张先也是北宋的一位诗人,他写的《天仙子》很有名,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广为人咏的名句。一日,宋祁去拜访张先,到张的门口,说:“我找‘云破月来花弄影’先生。”张先听到宋祁的话,在里面答道:  相似文献   

17.
“不三不四”的,不可能永远“赚大钱”。真正的生意人,是有头脑、会不断“生出好主意”的智慧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约等于金钱。  相似文献   

18.
《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说,把“术数”,和阴阳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意为:上古时代的人们,他们中间有个别出类拔萃的真人,他深究洞悉了自然规律的真理大道,把握了太极阴阳变化的法则,控制了“术数”运筹和协的原理。以此指导人的生命活动去适应宇宙间的阴阳变化规律,对中  相似文献   

19.
郭萍 《周易研究》2024,(1):80-89
儒家的超越思想直接关乎天人关系问题。从儒学史看,内外超越各有隐患:宋明以来,内在超越的完备发展潜藏着人对天的僭越,而西周时期流行的外在超越则存在天对自主之人的否定。究其根源在于:形而上学的“大全”执念导致两种超越具有合一的趋向,即先验哲学的内在超越与超验神学的外在超越为达到完备而相互侵吞。这意味着,唯有放弃“大全”执念才能根本克服内外超越的隐患。这在孔孟思想中体现为内外超越各司其职、协调平衡:内在心性作为超越既有经验的先天能力,确立了自主之人的先验根据,即“自得”;外在天命作为心性承载的最高价值,确立自主之人不断超越的旨归,即“事天”;二者协调相剂即“率性”。这为当今重新协调天人关系、恰当安顿自主之人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认知可分为三大类:首先,人品影响画品的精神境界;其次,人品与画品不能挂钩,两者有影响,却不存在决定关系;第三,认为人品高低决定画品高低。其实,传统画论对人品与画品关系的论述是建立在论者的身份、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的认知基础上的。人品层次赋予了画家一种身份,这种身份让他寻找自己创作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围绕人格进行的人品与画品的综合体系,理论家也围绕这一体系对其进行完善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