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判断正误的得分和原因解释的得分作为测量指标,以90名儿童为被试,采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来考察3~5岁儿童对信念状态推理的偏差状况.结果表明在信念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他人信念的推理都受到自身信念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当儿童与他人信念状态相同时推理成绩更高.此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支持表征不可通达假设.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状态推理中的观点偏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莉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6,38(3):349-355
采用知识状态推理和冲突愿望推理任务考察儿童对知识状态和愿望状态推理的偏差。被试为108名3~5岁的儿童,结果表明在知识状态推理任务中,儿童对别人知识状态的推理会受到自己知识状态的影响,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而在冲突愿望推理任务中,与自己喜欢的情况相比,较小年龄的儿童在自己不喜欢的条件下更容易正确推理别人的愿望,表现出不对称性。因此儿童在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时具体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具有情境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积极情绪对任务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梅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8,40(3):301-306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了积极情绪图片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任务是数字分类任务,分为保持和转换两个阶段。首先要求被试对靶刺激形成一定的习惯化反应,然后改变任务要求。实验1以53名大学生为被试,分别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性条件下完成任务,发现在与中性条件相比时,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消极情绪延缓任务转换。实验2以37名大学生为被试,增加了一种转换条件,考察积极情绪促进任务转换的心理原因,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因偏好新异刺激而促进任务转换  相似文献   

4.
理解他人是指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识问题任务,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机制,提出并验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验证了双加工模型。第二,反馈作用会改变个体自我模拟所获得的自我信息,从而影响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将影响自我对他人的推断预测,片面的他人信息会导致理解他人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 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 (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 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 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相似文献   

6.
在自我观点和他人观点一致或不一致的条件下,人们对自我角度和他人角度的信息加工优势和影响因素是厘清心理理论推理过程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选取了1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E-prime程序在两个视觉采择实验中,要求被试对特定场景中的信息基于自己的角度或他人的角度(两种角度的信息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进行判断,同时探索了被试的文化、性别、专业背景对不同角度推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当进行他人角度观点采择时,被试很难忽略自己角度的信息干扰。在其他实验情境相同,只需要被试采择他人观点时(实验2),也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2)比较而言,被试对自己角度的信息加工显著快于采择他人角度的观点,并且更有效。(3)男女对自我角度的信息加工无性别差异,而在采择他人观点时,男性比女性显著慢;但是,文科生对两种角度信息的加工均要慢于理科被试。对比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结果说明,对两种角度的观点采择可能受到被试的文化背景、性别和专业因素的影响和调节。本研究为进一步解释成人心理理论的推理机制提供了不同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王墨耘  高坡 《心理学报》2010,42(12):1137-1147
作者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考察, 基本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充分关系、必要关系和析取关系表达形式)和作为心理模型外显建构的可能性判断任务对条件推理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发现, 条件推理的语义关系表达形式效应显著, 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对被试条件推理有显著的影响, 条件推理成绩随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的外显程度增加而增加; 被试在可能性判断任务中对条件句所含心理模型的外显建构并没有明显改善条件推理的成绩; 在有可能性判断任务条件下, 被试外显心理模型建构的成绩变化模式并不能一致地预测条件推理成绩的变化模式。这些结果说明, 人们的条件推理可能并不是完全基于心理模型建构, 而是还受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 条件句表达形式中语义关系的外显内隐模式影响对条件句语义关系的知觉理解难易, 从而影响相应条件推理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以抽象的内容作为实验材料,测定15名大学生在完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递性推理任务和基线任务(记忆判断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探讨传递性推理过程的脑内时程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三种推理任务所诱发的波形基本一致,而推理任务与基线任务之间的ERP波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说明对于传递性推理,被试可能是根据视觉的空间表征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心理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9.
以汉语双字构成的真词与假词为实验材料,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 NIRS)和事件相关设计,考察被试在完成词汇判断任务时的大脑激活模式,探索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方式。结果发现:(1)在完成真假词判断任务时,被试大脑左侧额叶和左侧颞叶均被激活;(2)与判断假词相比,被试在判断真词时显著地激活左额上回和左额中回。这一结果说明汉语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是混合表征的。  相似文献   

10.
儿童“期望值”判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7岁、9岁、12岁小学生和成人大学生为被试 ,让他们在 5种实验任务中进行期望值判断 ,以探讨儿童期望值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 :(1) 7岁儿童就能够在简单任务中进行概率推理和正确判断事件的期望值 ;(2 )儿童对概率和价值两个维度相乘关系的认知呈现发展趋势 ,但其乘法规则的运用仍逊于成人水平。而成人期望值判断的成绩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3)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儿童更注重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相对忽视价值  相似文献   

11.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视角条件下,要求被试先后完成选择任务和条件推理任务,考察被试在不同视角条件下对两种任务的反应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提供强制情境下对立角色违反规则的信息时,两种任务的反应模式没有明显的关联;提供非强制情境下的反例信息时,两种任务的反应模式出现分离趋势;当对规则的语义关系进行充分非必要或必要非充分关系的解释时,两者又趋于一致。分析表明,被试采用多种策略完成选择任务,而是否采用条件推理的逻辑取决于特定情境能否激活这种逻辑。  相似文献   

13.
采用“看见-知道”任务考察了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推断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偏差效应。被试为90名3-5岁儿童。结果表明,3-5岁儿童已经理解他人看见即知道的关系;5岁儿童已经能准确地推断他人的知识状态,不存在偏差;但3、4岁儿童对他人知识状态的推断受到自身知识的影响且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既存在知识偏差即因为自己知道而高估他人的知识,也存在无知偏差即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低估他人的知识。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与3岁儿童无异,但无知偏差低于3岁儿童,且4岁儿童的知识偏差程度大于其无知偏差,儿童克服无知偏差的时间可能早于克服知识偏差的时间。  相似文献   

14.
张丽  陈雪梅  王琦  李红 《心理学报》2012,44(10):1309-1317
目前SNARC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较少有研究考察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研究以127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奇偶判断任务、Go/No-go任务以及合作情境下的Go/No-go任务依次展开了三个研究,拟揭示身体形式和社会环境对SNAR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双手完成奇偶判断任务,结果出现了经典的SNARC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完成Go/No-go任务,并让被试单手(左手或右手)对奇数或偶数进行反应,结果SNARC效应没有出现,这表明认知主体的身体形式对SNARC效应产生了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合作完成Go/No-go任务,该实验按照被试所坐的位置(左边和右边)和反应手(左手和右手),设计了四个条件,结果只有身体位置和反应手完全一致时出现了 SNARC 效应.以上结果一方面表明了具身认知观的合理性,另外一方面扩展了以往对SNARC效应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命名任务和眼动技术进行了两项实验,考察成语是否存在具体性效应.实验为2(具体性:具体成语、抽象成语)×2(成语频率:高频、低频)的完全被试内设计.实验一的32名大学生被试的反应时数据显示,四字成语存在具体性效应,频率和具体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实验二将成语放在句中进行自然阅读,并使用Eyelink-Ⅱ型眼动仪对被试的眼动数据进行采集.23名大学生被试的数据结果显示,具体性效应依然存在,且只出现在低频成语中.具体性效应发生在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阶段,成语的字面意义参与加工.  相似文献   

16.
刘幸娟  张明 《应用心理学》2010,16(2):134-138
选取一组先天聋被试和与之匹配的听力正常被试,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中央线索化对听觉障碍被试在辨别任务中基于位置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有中央线索化的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和听觉障碍被试都出现了返回抑制,但是听觉障碍被试消失得比听力正常被试早。无中央线索化的辨别任务实验中,听力正常被试组仅在SOA=650ms时,听觉障碍被试没有发现返回抑制现象。结果表明听觉障碍被试辨别任务的返回抑制更易受中央线索化条件的影响,听障被试的空间注意调节机制更具策略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参照系理论,本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了大尺度空间定向能力的地域差异及其原因。实验1采用基于两种空间参照系且生态效度更高的路线重走与回溯任务以考察空间定向能力的地域差异;实验2进一步采用基于空间参照转换灵活性的定向接近任务以澄清该差异产生的原因;实验3通过在任务前激活环境中心参照,提高转换灵活性以改善南方被试大尺度空间定向能力。结果发现,大尺度空间定向能力存在地域差异,北方被试更擅长环境中心参照的任务,南方被试的自我中心参照在任务中有更大优势作用;说明该地域差异除与个体空间参照使用偏好有关之外,还与其空间参照转换灵活性有关;而当南方被试环境中心参照被激活,任务绩效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张葳  刘永芳  孙庆洲  胡启旭  刘毅 《心理学报》2014,46(10):1580-1590
使用中国文化背景下修订的Beisswanger等人的异性交友决策问卷, 采用2种方法操纵自我-他人心理距离, 考察了男女大学生在后果严重性不同的异性交友决策任务上为不同心理距离他人决策风险偏好的差异。实验1发现, 被试为具体和笼统他人决策时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心理距离与决策者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为具体他人决策更冒险, 而女性为笼统他人决策更冒险。实验2发现, 被试为不相似他人比为相似他人决策更冒险, 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在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 男性比女性更冒险。后果严重性与决策者性别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在后果严重和不严重任务上的风险偏好无显著差异, 而女性在后果不严重任务上比后果严重任务上更冒险。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相对于具体和笼统他人的区分而言, 相似和不相似他人的区分是一种更加稳定和有效的区分自我-他人心理距离的方法。结合相关研究及理论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史滋福  邱江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8,31(1):181-184
采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和经典测查任务探讨了任务情境对青少年贝叶斯推理的影响,以及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不同证据信息对青少年贝叶斯判断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在生活情境测查任务中,从小学六年级到大学二年级,被试的贝叶斯推理能力稳步缓慢提升(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不相邻的两个被试组之间差异更容易达到显著水平),发展没有出现加速期,而经典测查任务情境下没有表现出年龄差异;(2)贝叶斯推理作为条件概率的判断不仅受任务情境的影响,而且同一任务情境中不同证据信息也会影响贝叶斯判断.当证据信息与先验信念一致时,被试可以充分利用线索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情绪一致性记忆范式,探索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之间的关系。两个实验先后选取180名普通大学生和180名普通中学生做被试,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在编码或提取阶段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被试在学习情绪词后完成分心任务再进行自由回忆。实验分别控制被试在编码或提取时的情绪状态和被试在学习情绪词时的加工策略。结果发现:长时记忆存在情绪一致性编码和情绪一致性提取效应,但是不同加工策略下情绪一致性提取存在差异,情绪渗透模型无法解释该差异。结果表明,从行为研究层面发现情绪一致性编码与提取存在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