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谦 《道德与文明》2004,(4):23-26,46
现代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与重建 ,离不开几千年中国文化的背景。“理想人格”的建构与“成人之道”的探索 ,始终是中国文化传统中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核心内容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孔孟的人格理论表现出对人自身的深切关注 ,对人的意义、价值的深入思考 ,对人格尊严的高度重视和对崇高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 ,其中不乏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
再利用本土化的人格工具CPAI,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时间进程和城市现代化水平差异与中国人群体人格特征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群体人格特征正在随着社会发展而成现出相应的变化,表现为更为多元化、个性张扬、人际关系的束缚在减弱。当然,现代化进程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人格变化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研究社会发展与人格间关系时,应该同时关注社会变迁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显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人格特征的新一代中国人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反过来也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竞争情境中的人格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人格取向理论。人格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人格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以1399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既可作为证明该理论建构的有效工具,亦可作为评估竞争情境人  相似文献   

4.
对中学生的人格建构与学校适应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会昌  张红梅 《心理学报》2007,39(1):129-134
以乔治·凯利(George Kelley)的个人建构理论为基础,采用他发明的角色建构库测验,辅以学生学习适应性测验、压力应对测验并收集学生学习成绩,考察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对象为从初一到高三的512名中学生。结果发现:(1)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学习成绩、学习适应性和压力应对存在显著相关。人格建构复杂性高的学生,学业成绩较好,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比较强;人格建构复杂性低的学生易采取“幻想”、“逃避”等消极压力应对方式。(2) 多元分析证明,在同时考虑到年级、性别、学习适应性和人格建构复杂性等因素时,人格建构复杂性对学习成绩的贡献大约为2.8%。(3) 中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通过三种途径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其一,人格建构复杂性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二,以学习适应性为中介间接影响学习成绩;其三,以消极压力应对、学习适应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 史无前例的快速社会变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有研究探讨了中国人在十多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包括文化价值、人格特征、自我建构、人际信任、幸福感、情绪、动机、关系、心理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态度和行为等。总体上, 这些研究勾画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心理变化的总体倾向:(1)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个体主义价值和心理行为日益盛行; (2)传统社会所强调的集体主义价值虽日渐衰落, 但其部分仍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中占有一席之地; (3)多元文化共存将是当下和未来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些具体的变化还包括:中国人的一般信任在下降、幸福感先下降但近年来有上升的迹象、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升但是不同社会群体升降不一致、总体的负性情绪在增加、性观念更为开放和包容等。未来的研究应在广度(内容、领域)和深度(原因、机制和过程)上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 努力建构能同时解释心理和行为变化一般规律及中国人的变化独特性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特质焦虑与其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旨在建构特质焦虑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文中提出了影响特质焦虑的三个潜变量 ,分别是人格、学业压力、环境。其中人格包括自卑倾向和内向性格两个指示变量 ,学校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和人际困扰两个指示变量 ,环境包括不良社会影响、学校适应不良、身体虚弱和父母不良教养方式等指示变量。研究结果发现 ,人格和学校压力直接导致特质焦虑 ,环境通过对人格和学校压力产生影响而间接影响特质焦虑 ,同时 ,人格对学校压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冯契先生的"自由"观念既是哲学范畴,也有一定的社会政治意义。自由人格、自由意志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人格的问题离不开社会性存在这一前提,人的社会实践伴随着自由人格实现的历程。"权威主义"盛行或者出现"权威"凌驾于群众之上的情况,往往会对人民群众形成自由独立人格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当予以警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的社会应该是与异化"权威主义"盛行的社会有着明确界限。自由人格与自由社会是互为前提的,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个性解放与社会凝聚力都得到保障的社会,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人格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之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建构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SLEC、CSQ、EPQ、PEI、SSRS、SCL-90对湖南省47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自我评价、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通过人格、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并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3)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内部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0.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7,40(6):1518-1523
人格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人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范畴,而是受社会文化和历史制约的。当今西方人格心理学不是普世的人格心理学,它虽然有多种定义,但其核心是强调个人的独特性。中华文化注重个人所肩负的社会义务、历史责任和道德价值,强调个人要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独特性。人格研究中国化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努力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格心理学,更好地为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并支持学生厘清概念,深入中国实际,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格的中国化研究;鼓励师生学以致用,优化人格,成为幸福的进取者。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研究采用实验法,将192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风险情境中,并完成善良人格问卷、自我控制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任务。结果表明:(1)善良人格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我控制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之间起中介作用;(3)情境风险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直接路径以及自我控制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因此,善良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该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  郭斯萍 《心理学报》2012,44(7):986-994
中国人的幸福感重视人际与集体的和谐, 重视精神的感受。这样的幸福感特点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文化中幸福观的影响。儒、道、佛三大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儒家既承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现实感性之乐, 又强调追求仁义的理性之乐; 道家提倡超越现实的顺应自然之乐和祸福相依的幸福观; 佛家则讲求进入涅槃和普渡众生之乐。各家在追求理想人格、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各自发展又互相融合, 形成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深远的三大幸福观:(1)不以个人情感为重点而代之以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 (2)幸福感与道德感、审美感相连; (3)追求理性之乐。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人格毕生发展理论及中国社会文化背景,调查了我国从青少年到老年3192名被试,探究了中国人大五人格5维度及10个面毕生发展水平。总体上,年龄与神经质、焦虑、抑郁、活跃、开放性、审美、创意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自信、利他、顺从、条理和自律显著正相关。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神经质更低,而在大于60岁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神经质反而更高;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年龄大的个体外倾性水平相对较高,但50岁之后年龄大的个体外倾性相对较低;整体上,年龄大的个体开放性水平相对较低,而年龄大的个体宜人性水平反而更高;年龄大的个体尽责性水平也相对较高,但较之40到49岁群体而言,50岁以上群体的尽责性则相对较低。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群体的大五人格具有一定差异性,特别是男性的尽责性高于女性,以及女性的神经质高于男性等性别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年龄与大五人格10个面的关系,描绘了不同年龄群体10个面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葛枭语  李小明  侯玉波 《心理学报》2021,53(12):1321-1334
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思想)中的理想的人格特质, 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 但鲜有实证研究。通过经典文本的理论分析与心理测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论述编制初测条目, 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总样本量 = 1916), 对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索, 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量工具。结果表明, 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包含了智仁勇、恭而有礼、喻义怀德、有所不为、持己无争5个因素。此外还考察了其与大五人格、中国人价值观、自我和谐、合作与竞争人格倾向、亲社会倾向等效标变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传统社会道德生活的陈陈相因,现代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展现出了全新的样态,而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现实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为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铺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循着它们的演变就可以捕捉到现代中华民族道德生活的脉动。  相似文献   

16.
The revival of modern Western virtue ethics present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or not virtue ethics is appropriate for modern society. Ethicists believe that virtue ethics came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which it conforms so well. The appearance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a utilitarian spirit, together with society’s diversification, is a sign that modern society has arrived. This also indicates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moral spirit. But modern society has not made virtues less important, and even as modern life has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rule-following ethics have taken on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Modern ethical life is still the ethical life of individuals whose self-identity contains the identity of moral spirit, and virtues have a very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elf-identical moral characters. Furthermore,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centered around utilitarianism, makes it apparent that rules themselves are far from being adequate and virtues are important. Virtues are a moral resource for modern people to resist modern evils.  相似文献   

17.
Feng Youlan’s Xin Shixun 新世训 (New Treatise on the Way of Life) written in the late 1930s differed from traditional moral teachings because it focused on nonmoral life lessons and how to “virtuously” pursue success. It advanced an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virtues as life lessons for young people, so that these virtues could transform an individual life in modern society. Thereby the morals of ancient sages could transfer to the modern, individual, and morality. The problem is just how the ide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adjusted themselves to modern society. Following the phrase “after-virtue”, this effort can be called a pursuit of “after-sage”. Translated by Yan Xin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6, (2): 36–44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如何表现他自己,即强凋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即印象整饰过程。旨在揭示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增进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理解。结果揭示了2个独特的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社会道德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19.
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肖楠  张建新 《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目的:考察自我韧性量表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探讨其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关系,比较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社区人群中施测自我韧性量表和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中文版,以及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结果:自我韧性量表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略低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61。在以自尊、生活满意度、大五人格为效标时,偏相关分析表明控制了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得分后,自我韧性量表与效标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大五人格的外向性维度外);但控制了自我韧性量表得分后,Connor-Davidson量表与效标的相关仍达到显著水平(除开放性维度外)。结论:在我国人群的应用中,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优于自我韧性量表,是值得推广的韧性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