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两个实验深入探讨了前提项目间差异对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1)多样性效应受多样组和非多样组之间差异(前提项目间差异)大小的影响,在减小两组差异的前提下,5~6岁儿童尚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除个别任务外,8~9岁儿童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1)。(2)对前提图片的形状差异进行数量化处理后发现,儿童在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任务上的归纳判断力度随前提项目间差异的增大而增强;在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小的情况下,10~12岁儿童也没有运用多样性信息进行推理;当前提项目间差异很大时,被试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2)。  相似文献   

2.
刘志雅  莫雷  胡诚  宋晓红  黄艳利 《心理科学》2011,34(5):1026-1032
该文采用“篇章阅读”实验范式探索了归纳推理中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间相似性、结论类别标签属性对归纳推理的作用。90名大学生被试参加了3个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归纳推理受前提类别和结论类别之间相似性的影响,相似性越高归纳推理力度越强;实验2结果表明,归纳推理还受结论类别上位类别知识的影响,当类别属性和相似性冲突情况下,被试更倾向按照类别属性进行推理;实验3结果表明,归纳推理通达上位类别知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使是在类别标签不确定的情况下,被试仍然依赖类别标签进行推理。并初步提出了“归纳推理力度=两事物相似性×归类概率”模型设想。  相似文献   

3.
胡诚  莫雷 《应用心理学》2009,15(3):216-222,256
采用人工材料,比较类别标签、特征相似性与因果关系对归纳推理强度的影响。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比较类别标签与特征相似性对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类别标签对归纳推理的影响显著强于特征相似性时,不能将类别标签等同于一个相似性特征。实验2进一步探讨类别标签与因果关系对归纳推理的作用,结果表明,因果关系作用明显强于类别标签的作用。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并整合前人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关系影响归纳推理的强度假想。  相似文献   

4.
3个实验探讨了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是否具有多样性效应的争议。实验1采用寻找证据法,使用图片材料,得出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没有多样性效应,表现为典型性效应。实验2改用归属法发现:5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表现出多样性效应。实验3采用寻找证据法,但使用实物材料,并且加大了多样性前提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3岁儿童在归纳推理中也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合的条件下,儿童在归纳推理中能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相似文献   

5.
陈庆飞  雷怡  李红 《心理学报》2010,42(2):241-250
为探讨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影响, 采用2(概念范畴: 生物类别与非生物类别)´2(特征类别: 不可见的隐蔽特征和可见的外显特征)的实验设计, 设计了四组任务来考察5~6岁、8~9岁儿童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的表现水平。结果显示: 在非生物类别范畴材料上, 5~6岁儿童在两种特征类别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8~9岁儿童在隐蔽特征类别上表现出多样性效应; 在生物类别材料上, 5~6岁、8~9岁儿童在外显特征和隐蔽特征上均未表现出多样性效应。概念范畴和特征类别对8~9岁儿童的归纳判断力有显著影响: 在概念范畴上, 儿童在非生物范畴材料上的表现显著高于生物范畴; 在特征类别上, 儿童在隐蔽特征上的表现高于外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作者用实验比较检验特征归纳的贝叶斯模型、关联相似性模型、基于特征的归纳推理模型和相似性覆盖模型这四种模型。以大学生为被试的实验结果表明:1)在强关联强度一致时,被试的归纳推理基本符合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的预测,在弱关联强度一致时,不符合这四种模型预测;2)在关联强度不一致时,关联强度效应不符合贝叶斯模型的预测;3)在关联强度一致时,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的预测结果是一致的,不能区分两个模型。实验结果较多地支持贝叶斯模型和关联相似性模型。  相似文献   

8.
归纳推理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它根据大量的具体现象或事例,结合其他基础知识、背景信息、社会事实等提取出一般性结论。归纳推理属于一种扩展性或者说放大性的推理,也是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扩展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工具。本文试图探究归纳推理背后的  相似文献   

9.
归纳推理多样性效应被证实为普遍存在的,然而研究者Heit和Medin却对多样性效应的普遍性存在分歧。本文通过三个实验针对两位学者的分歧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两位学者之间的分歧是由不同的分类活动引起的。当分类活动为外显时,被试的推理结果既不支持Medin,也不支持Heit;当分类活动内隐时,被试的推理结果支持Heit的观点。2.人们在日常生活及现实情境中,往往是根据直觉对事物进行分类及多样性推理。  相似文献   

10.
视觉隐喻是众多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领域, 当前多以物体简笔画、漫画及广告等方面的研究为主, 但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物的视觉隐喻研究甚少。因此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李克特9点量表及语音生成等研究方法, 在物体概念类型(概念相同、概念相异)及形状类型(形状相似、形状相异)条件下, 针对实物图片的形状知觉相似性是否对视觉隐喻加工产生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无论物体概念是否相同, 形状相似性对个体的物体识别具有“促进”作用, 并有利于视觉隐喻加工; 在物体识别中, 当两个物体概念不同时, 个体会试图建立一个特设类别来对形状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 从而实现了视觉隐喻的加工。因此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实物形状的知觉相似性有利于视觉隐喻的加工。  相似文献   

11.
采用Tversky的实验设计,对非抑郁和抑郁症状中学生的回忆、再认和启动效应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存在负性回忆、负性再认、负性启动和负性加工偏向;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回忆具有情境一致性;对再认材料的不同加工深度影响抑郁症状中学生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再认;抑郁症状中学生对自我相关生活事件信息加工的负性启动主要是由于对负性条目、中性条目的负性偏向加工引起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级665名学生的师生关系及学校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在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维度,初中三年级显著低于其他3个年级,而在冲突性维度则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在冲突性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师生关系可以归为3种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好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校喜欢和回避对学业行为、退缩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与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对儿童的学校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运用问卷法、访谈法等对6个年级8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以了解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对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学校适应性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亲密性、主动性、合作性;年龄也影响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但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分析783名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对广告重要性、广告信任度和广告意图的认知水平,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广告重要性的认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小学六年级为关键的转折期;小学生对广告的信任度在小学四年级显著提高,而到了初中则显著下降,并且男生对广告的信任度高于女生;中小学生对广告意图的认知基本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法,本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结构与表现特点。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四个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能够较好地解释数学学习观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随着年级升高显著下降,而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升;男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明显高于女生,但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女生则明显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人格类型及发展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野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7,30(1):205-208
该文在以往中国儿童人格结构研究基础上,以问卷调查(N=1316)方式,将层次聚类和迭代聚类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采用理论分析等方法最终确定我国小学生的人格类型包括认可型、矛盾型、拒绝型及中间型四类。其中认可型属积极人格类型,矛盾型和拒绝型属消极人格类型。研究表明,认可型女孩的人数比重明显高于男孩,而拒绝型男孩的人数比重明显高于女孩。此外,矛盾型女孩的人数比重较明显地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7.
小学汉语儿童英语口语产出形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学二、四、六年级共82名学生为研究被试, 通过自我介绍、被试主动发问、看图说话和角色扮演4种任务对其英语口语产出形式进行了测查。研究结果发现:(1)在小学汉语儿童英语口语产出形式上, 随着年级的升高, 套语的比例随之减少;其他语法错误句随年级升高而增多;正确的非套语也随年级升高而增多, 在四年级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2)二年级儿童的英语口语产出形式以套语为主;四年级儿童的口语产出形式中正确非套语比例增加;在六年级儿童的口语产出中, 简化句比例增加, 但套语仍然是主要的一种口语产出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考察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对情绪社会调节作用理解的特点.结果表明:小学生认为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标志着表达者不同的人际地位,会诱发接受者不同的情绪和后继行为:愤怒情绪标志着表达者的支配地位,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恐惧情绪和道歉认错行为;悲伤和恐惧标志着表达者的非支配地位,会诱发出接受者的悲伤情绪和目标恢复行为,恐惧情绪有时还会诱发接受者的高兴情绪.在对愤怒、悲伤和恐惧情绪反映表达者的社会目标的理解上,没有差异,都反映了表达者期待接受者采取目标恢复的社会行为.高年级学生在区分不同情绪表达的支配性以及诱发接受者的情绪上,存在着差别;低年级学生对接受者的后继行为的理解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的写作元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然后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根据心理测量学的原理自行编制了一套小学生写作元认知问卷。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小学生写作元认知包括三个大的因素:写作元认知监控和体验、写作元认知知识和策略以及写作元认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