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发现使得研究者从一个较为统一的神经机制层面了解人类多个层次的社会认知活动。在猕猴大脑F5区发现的镜像神经元可以在抽象的层面上帮助猕猴理解他人行为的意图。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人类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能够匹配外界的知觉表征和内在的动作表征从而通过“居身模仿”这一过程来进行模仿、语言理解、理解他人的意图及情绪这些重要的社会认知活动。另外,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最后,就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了解自我-他人问题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关系、动机、经验等因素对镜像神经元系统活动的调控等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自我知觉和社会认知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自我的概念包括身体自我和心理自我两个方面,社会认知被广泛定义为一系列的社会表征、社会互动和理解过程。默认网络主要表征自我和他人的心理层面特征以及社会认知加工,而镜像神经元系统连接着自我和他人的物理特性表征。默认网络由三个分系统组成,其中内侧前额叶皮层在社会认知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默认网络中的子系统也对社会理解起了重要的作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功能性地相互连接,动态地表征自我、他人以及支持社会互动。未来的研究将着重探讨默认网络和镜像神经元系统两个系统内外部的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3.
镜像神经元的出现为解释人类诸如行为理解、移情等社会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关于它的来源却争论不休。联想学习理论简明直接地解释了人类和猴子之间镜像神经元的差异;指出镜像神经元不仅仅在行为理解中起着主要作用,也是一系列社会认知功能产生的根源;更为重要的是,联想学习理论提出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感知运动学习来塑造和调整,而感知运动学习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这一结论强调了感知运动的重要性,为个体移情、行为理解等社会功能的塑造和增强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自闭症患者在社会沟通和交往障碍上主要涉及社会情感互动缺陷、非语言行为交流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该群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潜在自动的直觉成分受损被视为其独特的临床症状。鉴于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的直觉成分上扮演的重要角色,该系统的功能障碍假说(或称"碎镜"理论)被提出并用以解释自闭症的成因及其异常表现。然而,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与证据检验后,该理论潜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当前的研究显示,迄今为止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存在内在缺陷,镜像神经元系统至多是社会认知的附带原因,该系统功能障碍也并非自闭症患者社会认知障碍的必要条件。碎镜理论面临来自临床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证据的广泛质疑。未来,伴随自闭症研究对象的变化,镜像神经元的社会响应学说的提出,双个体范式、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范式与计算精神病学的兴起,镜像神经元与自闭症的真正关系将有望得以阐明。  相似文献   

5.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48(4):444-456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多年来, 由于研究伦理的限制, 研究恒河猴时使用的单细胞电极植入方式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而不能确定人类大脑皮层是否也存在着具有同样功能的神经细胞。但是通过脑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家确定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脑区, 称为“镜像神经系统”。文章对镜像神经元及其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镜像神经元起源问题上的争论及其最新进展。镜像神经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这一知觉和操作的匹配机制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遗传论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匹配机制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结果,由于镜像神经元具有理解他人动作意图的特殊功能,因而被自然选择,通过遗传而得到传递。联结论则主张这种匹配机制只不过是大脑皮层动作神经元对感觉刺激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是个体经验的结果。镜像神经元的"进化-发展观"则采纳渐成论的观点,认为镜像神经元的起源和进化不可能是联结学习单独造就的,而是进化的、生物的、发展性的、社会认知方面的和基于经验的各种因素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巍  汪寅 《心理科学》2015,(1):237-242
镜像神经元作为近二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掀起了一场"理解社会行为的革命"。然而,通过系统考察镜像神经元最初的操作性定义、基本功能及其实验证据,发现许多研究者对于镜像神经元的定义存在误解,人类脑中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及其功能依然是当前学术界的争议焦点。迄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镜像神经元(或系统)就是动作理解、动作模仿、共情以及读心的直接神经机制。因此,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的圣杯"的主张是一种落后的模块论意识形态,只能催生新的"神经神话"。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 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相似文献   

10.
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灿灿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1,34(5):1230-1235
具身社会认知是具身认知同社会认知对话的产物,这种对话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具身自我认知、具身人际认知、具身群体认知。本研究不仅论证了具身认知的视角提高了传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而且从进化心理学、镜像神经元视角对具身社会认知的现象进行了探析。具身社会认知作为一种研究思潮,面临着许多挑战:(1)具身社会认知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回归;(2)具(体)身(体)是社会认知过程的一种附带现象。  相似文献   

11.
宋颖  张守臣 《心理科学》2016,39(1):172-177
本研究旨在探索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深入探讨社会阻抑和反刍思维对该影响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以471名职员为被试进行调查,数据结果分析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结果显示:(1)反刍思维在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通过降低反刍思维的水平,减轻社交焦虑。(2)社会阻抑调节领悟社会支持→反刍思维→社交焦虑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社会阻抑改变了领悟社会支持对反刍思维作用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
13.
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沛  刘峰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22-827
社会认同威胁是指,在社会比较的情况下,由于群体地位的差异,某一群体的个体在认知、情感上,对自我、所属群体身份的不承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疏离感和剥夺感、自卑感。社会认同威胁的结果包括3类:脱离群体、改变群体的状态、接受消极的社会认同结果。外显“社会威胁”的测量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测量“社会威胁”的内隐方法则以心脏血压和平均动脉血压作为测量指标。社会认同威胁的实验研究将群体分化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操纵群体地位的差异,通过模拟社会游戏来了解群体的社会认同威胁及其生理反应。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下述问题:对社会认同威胁概念的建构、跨文化研究及其内隐过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proposed, encompassing four foundational goals: capacity-building, group empowerment, relational community-building, and culture-challenge. Intervention approaches related to each goal are presented at the setting, geographic community, and societal levels. Four exemplar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work are then discussed: the Accelerated Schools Project, Meyerhoff Program, ManKind Project, and women's movement. These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ur transformational goals, within and across levels of analysis, which is at the heart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ree challenges to guide our efforts as we enter the new century: (1) to mov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 the center of our consciousness as a field; (2) to articulate jointly with allied disciplines,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 groups an encompassing,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level framework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3) to do the above with heart, soul, and humility.  相似文献   

17.
Substance abuse relapse has been linked to a number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vulnerability factors.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internal construct of Adlerian social interest (Adler, 1956 ) and the external construct of Hirschi's ( 1969 ) social bonding to provide a holistic risk profile of relapse.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平等与差异的统一、自由与秩序的统一、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容与程序的统一为特征的新时代的社会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是确立社会发展目标,构建社会发展框架的根本原则,也是保持社会活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坚持社会公正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是社会公正理论进步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问卷法,对2157名中学生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的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从初中到高中,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出现下降的趋势;男生在计划制定上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沟通、支持寻求上显著低于女生;班干部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显著高于非班干部;(2)中学生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分为建设型、一般型和不良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2.9%、42.8%、34.4%,建设型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一般型和不良型;(3)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与社会适应状况显著相关,其对积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在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各维度中,问题趋近和问题回避的预测作用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The Automaticity of Social Lif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BSTRACT— Much of social life is experienced through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not intended and about which one is fairly oblivious. These processes are automatically triggered by features of the immediate so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group memberships of other people, the qualities of their behavior, and features of social situations (e.g., norms, one's relative power).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ese nonconscious influences to extend beyond the per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ocial world to the actual guidance, over extended time periods, of one's important goal pursuit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