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世诚同志新近发表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一文,我是仔细读过了的。在这篇短文里,我暂时不详细答复于世诚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上的争论之点,只想谈一个文字理解的问题,这就是如何解释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第二方面那一段话的问题。虽然这并不是争轮的实质问题(实质问题是承认不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整个争论是由这一段话引起的,因此如何理解这一段话也很重要。于世诚同志自己也说,弄清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次争论的是非”。这一段话,我过去解释过,我认为照那样解释,文义是清楚  相似文献   

2.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北大哲学系马列哲学著作教研室、毛主席著作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研室,召开了第二次真理问题讨论会,黄楞森同志作了中心发言。首先他谈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有些真理有阶级性。“四人帮”一伙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夸大真理的阶级性,胡说所有真理都有阶级性,这是完全错误的,对“四人帮”的反动谬论进行批判十分必要;但是有的同志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完全否认真理的阶级性,这在理论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再论“恩格斯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是学过形式罗辑的人,都知道有一种叫做“偷换命题”的谬误。用“偷换命题”的方法来进行轮辩,决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混淆是非。詭辩论的方法之一,就是“偷换命题”。于世诚同志在《哲学研究》(1962年第3期)上发表的言论,正是公然使用了这一种错误的逻辑方法:为要反对两年前我们对他的错误观点所给予的批判,他把我们原来所主张的命题“恩格斯肯定了思惟与存在的同一性”偷换成了这样一个命题“恩格斯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思惟与存在的同一论”。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的兴趣只在于探求真理,那么,在一系列相互竞争着的解释性假说中,我们究竟应该优先选择哪一个呢?众所周知,鲍波尔在诸多方面卓有建树,尤为突出的是:他认为对这一个问题作出似乎有道理的答案是错误的。这个似乎有道理的答案(可能在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是常识了)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根据现有的实验资料去选择最有可能的那个假说。可是,鲍波尔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任何不等同于一个单称陈述的全称或普遍的假说的概率为零。(假设我们是在范围无限大的对象之中解释这个问题)。鲍波尔持此立场的论点集中在他1959年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附言Ⅶ中,而且他的所有论点都是围绕这样一个中心的,即赋予任何普遍假说为非零值的概率量度在认识论上都不会是中立的,实际上,那样做就是在进  相似文献   

6.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内容和方法论职能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产生,并围绕着许多新的方面而展开争论。一言以蔽之,这个问题仍然是认真讨论的对象。在苏联哲学家争论的问题当中,关于“整个世界”的问题也是一个激烈争论的问题。一些苏联哲学家坚持这样看法:不能把被理解为“世界现象的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认作哲学的特有对象。他们提出如下论点作为其主要论据,即:整个世界这个概念的内容也应当包括人及其意识,但是这样一来,也就把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关于意识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撇在一边了,因为关于整个  相似文献   

7.
关于老子哲学的讨论,现在是一步步地深入了。我在“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里面所说的甲乙两方,都根据材料,把自己的论点重新发挥,暢所欲言庵帧鞍偌艺亍钡男缕?是学术界的大喜事。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写成以后,又读了关锋同志和林聿时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和“再谈老子哲学”,得了不少的启发,但是觉得还没有被说服。关锋同志和林聿时同志指出甲乙两方争论“有关键所在;关于‘道一生’、‘无生有’便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再谈老子哲学》)。我同意这一点。现在我们能够指出甲乙两方争论的主要分歧点之所在,这就是一个进步。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就这些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问题,不仅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实际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心理学文献中一直探讨得很少,很不够,各方面的意见也远未取得一致。这对深入研究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是颇为不利的。本文主要在于提出个人一点不成熟的初步看法,供读者批评指正。(一)谈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外因的人,一般喜欢引证“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通过外因而起作用”的论点,这当然是不错的,这个论点的确是适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但是个人觉得这个论点本身似乎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光依靠这个论点似乎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不过本文并不打算详细讨论这个问题,因为那是一个需要专门探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再论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明日报”1月8日登载了我底“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后来又提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的中国哲学史问题座谈会上讨论。在讨论会上,有许多同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后来胡(?)同志在他底“关于哲学史研究”那篇文章里(“人民日报”3月29、30日)对于我底论点又作了详细的评论。在我那篇文章里有许多地方讲得不够全面;对于有些问题底提法,也不恰当。关于这个论点底有些方面,我当时实在也没有想得很清楚。几番的讨论,特别是胡(?)同志底文章,关锋同志底一篇尚未发表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上展开的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是一次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论,而且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争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不同意世诚同志的意见;我基本上同意郭月争(郭的文章有不确切之处)和王若水同志的意见。现在,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再作一些说明。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希望在讨论中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1.
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根本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看法。但是这个命题,是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命题(或称之为根本命题)呢?则有不同的看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了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志,因此这次讨论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为巩固辩证唯物主义阵地反对唯心主义而斗争的现实意义。不妨先将我对争论双方总的看法提出来。  相似文献   

12.
有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掉入水中的。”船航行到终点停下之后,他从所作记号的地方到水中找自己的剑,但船已行驶,而剑没有行驶,象他这样寻找掉入水中的剑不是糊涂吗?听过这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楚国人是个可笑和愚蠢之人: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如此怎么会找到剑呢?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以静态和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犯的…  相似文献   

13.
本体论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学功 《哲学动态》2001,4(10):10-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 ,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争论很大的焦点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的讨论中 ,“本体论”成为一个各派都不能绕开的“结”。论争中学者们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但在作为争论核心的“本体论”概念上 ,人们似乎意见一致。一些学者坚持“哲学就是本体论” ;大多数学者虽然觉得这种说法太绝对了 ,但也仍然肯定“哲学必有本体论”。在这样的语境下 ,本文题目所给出的观点一定显得既突兀又费解。因此 ,为了使本文的论点和论证的展开有一个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共江西省委主办的理论刊物“跃进”第一期上,看到了艾寒松同志所写的一篇题为“论不断革命”的文章。在正文之前,艾寒松同志说明这篇文章是他根据今年四月六日在萍乡召开的南昌地委县书联席会议(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补充写成的。整理补充的时间,艾寒松同志没有注明,但从内容中,可以看出是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以后。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到艾寒松同志有些论点是和“八大”二次会议的精神相违背,也是和我国不断革命的实际不相符合的。不断革命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长期以来指导中国革命的重要理论。为了认真地学习这个理论,我认为有必要把我感觉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来,和艾寒松同志及大家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早已在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近来有的同志在革命导师那里找到三段话,试图从理论上来说明这一问题,这本来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有的同志却认为,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论述中,“无讨如何也引伸不出关于经济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而他自己又没有提出其他的理论根据,好象在革命导师那里根本就没有这种理论。如果真是这样,那末除了创立新的理论以外,就会发生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有没有理由坚持下去的问题,而在“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中也会发生搞社会主义革命有没有理论根据的问题。所以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直接的实践问题。而我认为,只要从革命导师这三段话中抽出一段,就足以说明这个理论。它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就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也谈一点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这个问题是近两年多来争论的问题。争论的范围好象是整个的形式逻辑,其实它不是的。直到现在没有人从归纳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我从前把归纳排除在形式逻辑范围之外,那是错误的。形式逻辑包括归纳。如果我们从归纳这一方面来考虑真实性和正确性问题,我们会更容易看出它们的统一性。尽管如此,本文仍然不从归纳方面提出这个问题来。周谷城先生的论点原先(1956年提出)是就整个的演绎部分提出的。它涉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初期,苏联理论界就对这个问题开展过讨论,并于一九五二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理论界在讨论、研究科学是生产力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志在论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中,认为“教育的主要属性不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现代化的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争论中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争论主要围绕着教育是由什么决定的?教育与生产力有没有直接联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等等问题。现将几种不同意见的主要论点和论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在当今中国,对理想的怀疑与冷漠已经是一个多少显得有些无奈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与我们对人之为人的类本质的理解有一定的关联。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的相关学说中,理论界关注较多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由自在”是人的类特性、类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以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的命题。但是,有一个论点似乎尚未引起理论界足够的重视,而这个论点又恰恰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同志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其所以是错误,因为这些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战线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曾展开过争论,后来由于陈伯达、关锋和那个“理论权威”作祟,把它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和政治迫害。粉碎“四人帮”之后,这个问题的讨论才正常地开展起来,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发表了文章,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下仅就近一年来哲学界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中的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